首页期刊导航|口腔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口腔医学
口腔医学

王林

月刊

1003-9872

kqyx@njmu.edu.cn

025-86658322

210029

江苏南京市汉中路136号

口腔医学/Journal Stoma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最早创刊的全国性口腔医学学术期刊之一,由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主办。主要报道国内外口腔医学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进展,开设有口腔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栏论著、口腔预防研究、调查研究、门诊管理、临床经验、病例报道、综述等栏目。杂志注重贯彻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国内重要数据库来源期刊,并为《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中文科技目录-医药卫生》等检索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10-MDP钙盐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增殖、凋亡及MMPs表达的影响

    周吕惠吴雨旻陈晨
    241-244,2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 10-MDP钙盐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 的研究调查了不同浓度不同结构的 10-MDP钙盐对牙周组织的影响.方法 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对合成的三种不同比例 10-MDP 钙盐进行鉴定.使用 CCK-8 法检测10-MDP钙盐对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 的细胞增殖毒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蛋白免疫印迹实验检测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2、MMP9 表达.结果 XRD的结果证实三种合成方式均有不同结构 10-MDP钙盐的产生;细胞增殖毒性CCK-8 实验中仅有 1.0 mg/mL MDP-1 组在 72h后引起细胞增殖活性降低;各组培养 72h后均不诱导细胞凋亡;0.2 mg/mL和 0.1 mg/mL MDP-2、MDP-1组均抑制L929 细胞的MMP2 和MMP9 蛋白分泌.结论 10-MDP钙盐可能对牙周组织中成纤维细胞没有细胞毒性作用,并且可以通过抑制MMP2、MMP9 蛋白的分泌减少牙周组织破坏.

    10-MDP钙盐牙周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细胞凋亡

    不同关节盘状态下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发生退行性关节病的风险评估分析

    陶星星王继周陈佩瑶马思维...
    245-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探讨不同关节盘状态下颞下颌关节紊乱病(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 diseases,TMD)患者发生退行性关节病(degenerative joint diseases,DJD)的风险及严重程度.方法 78 例TMD患者共 156 个颞下颌关节,基于MRI图像被分为 3 组:正常关节盘位置、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 reduction,ADDR)和不可复性关节盘前移位(an-terior disc displacement without reduction,ADDNR).CBCT 或 CT 图像用于诊断 DJD 及评估髁突骨质变化严重程度.通过Logistic回归估计不同关节盘状态下DJD发生的OR(odds ratio),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估计不同关节盘状态下髁突骨质改变严重程度的回归系数.结果 与正常关节盘位置相比,ADDR组、ADDNR组发生DJD的OR分别为4.652(P<0.001)、16.739(P<0.001).ADDR组髁突骨质缺损的回归系数为 0.646(P<0.001).ADDNR组髁突囊变、骨质缺损、骨赘形成、髁突变平、骨质硬化的回归系数分别为 0.241(P<0.05)、1.486(P<0.001)、0.759(P<0.001)、0.566(P<0.001)、0.381(P<0.05).结论 TMD患者中ADDR及ADDNR均与DJD的发生有关,ADDNR较ADDR发生DJD的风险更高,ADDNR髁突骨质改变的程度较ADDR严重.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锥形束CTCTMRI退行性关节病

    下颌切牙区种植相关影像学测量及分析研究

    翟家彬吴雯丽沈铭陈盈盈...
    250-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锥形束CT影像数据研究连续多颗下颌切牙之间的近远中空间,为临床下颌切牙缺失修复及种植手术方案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 500 例患者的CBCT影像资料,对连续多颗下颌切牙间的近远中空间进行测量和统计学分析,并评估不同种植方案的可行性.结果 测量 2 颗中切牙之间近远中空间为(10.72±1.10)mm,单颗中切牙和同侧侧切牙之间近远中空间在左右侧分别为(11.33±1.00)、(11.45±0.98)mm;连续 3 颗下切牙近远中空间在左右侧分别为(15.69±1.25)、(15.79±1.26)mm;连续4 颗下切牙近远中空间为(20.76±1.48)mm.下颌切牙区各牙位区段的近远中空间有性别差异,男性均略大于女性.结论 下颌切牙区近远中空间窄小,连续 2 颗切牙缺失时仅部分患者可植入 2 枚窄径种植体,其余只能选择种植悬臂修复,当 2 颗以上下颌切牙缺失时可植入 2 枚植体,实现种植固定桥修复.

    下颌切牙近远中空间种植牙CBCT

    下颌骨髁突骨折的三维形态学分析

    王雅琪朱春晖虎小毅王继周...
    255-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下颌骨髁突骨折三维骨折线分布进行三维形态学分析,揭示髁突骨折的分布及走行特点,为颌面外科诊疗及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支持.方法 选取 37 例下颌骨髁突骨折行螺旋CT检查的病例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的螺旋CT影像资料导入Mimics和 3-matic软件中对下颌骨骨折体进行分离、建模和模拟复位,并在健康标准的下颌骨模型上临摹骨折线,获得髁突骨折线分布图.结果 冠状髁突骨折呈斜行走行,在上内部无明显骨折线,左右侧髁突骨折线无明显区别;水平髁突骨折线以外高内低环绕髁突颈部走行,上内部骨折线明显减少.结论 通过髁突骨折分析联合运用 3D Mapping技术,得出髁突骨折主要集中在髁突外侧伴随骨折碎块的断裂和脱离髁突情况出现,常需手术螺钉固定治疗,运用3D Mapping技术可进行术前虚拟指导螺钉角度、方向及长度,为提高手术准确性提供方向.

    下颌骨髁突骨折螺旋CTMapping技术三维形态学

    《口腔医学》杂志投稿须知

    《口腔医学》编辑部
    260页

    口腔癌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谵妄的相关因素及影响研究

    沈梦圆张雪莹徐欣晨李晓东...
    261-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口腔癌(oral cavity cancer,OCC)患者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谵妄(postoperative delirium,POD)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并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系统免疫炎症指数(system immune inflammation index,SII)与OCC患者PO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徐州市中心医院 2016 年 1 月—2023 年 5 月行游离皮瓣移植术且资料完整的OCC患者 138 例,其中男 89 例,女 49 例;年龄 27~88 岁,平均(60.04±10.89)岁.用SPSS 26.0 软件包分析POD相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以受试者的工作曲线(ROC)下面积(AUC)及最佳临界值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检验模型效果.结果 POD发病率为 10.9%(15/138).单因素分析:年龄≥60 岁、PNI、SII、总蛋白、手术时间、气管切开、术中输血、术后睡眠障碍、ICU监护时间、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疼痛评分、术后并发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60 岁、PNI、SII、输血、睡眠障碍、疼痛是 POD 的独立危险因素.PNI<50.075,SII>754.308时POD风险升高;PNI&SII-预测模型AUC=0.919,约登指数为 0.689,灵敏度=0.933,特异度=0.756.结论 PNI和SII是OCC皮瓣患者POD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预测POD发生的指标.PNI&SII-预测模型对OCC皮瓣患者POD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可用于指导临床早期干预与治疗.

    口腔癌谵妄预后营养指数系统免疫炎症指数预测模型

    PTK7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分析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

    孙昕奕潘玥彤陆欣悦吕中静...
    268-275,3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PTK7 在口腔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的表达水平、潜在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PCR(quanti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TK7 在OSCC细胞系和口腔鳞癌组织标本中的表达情况,利用siRNA干扰技术下调PTK7 在HN6 和Cal27 细胞系中的表达,通过CCK-8实验、平板克隆实验、细胞划痕实验及Transwell实验检测PTK7 下调后其对OSCC细胞系增殖、迁移、侵袭的影响;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 75 例口腔鳞癌组织中PTK7 蛋白的表达水平,分析其相关的临床意义.结果 qPCR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TK7 基因及其编码蛋白在口腔鳞癌细胞系HN6 和Cal27 中高表达,并在 6 例新鲜口腔鳞癌标本中的表达高于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下调PTK7 的表达可抑制OSCC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功能;在 75 例口腔鳞癌组织中,PTK7 的表达水平与OSCC患者的发病年龄、吸烟情况、病理分化程度等相关,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高表达PTK7的OSCC患者的预后较差.结论 PTK7 是口腔鳞癌发生发展过程的潜在癌基因,其表达水平影响OSCC细胞的生物学功能,临床上可根据PTK7 表达水平了解口腔鳞癌的特性,PTK7 可作为口腔鳞癌预后判定的独立指标.

    口腔鳞癌蛋白酪氨酸激酶7增殖迁移侵袭

    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梁梦晴李志萍孟箭
    276-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头颈部恶性肿瘤根治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 extremity deep venous thrombosis,LDVT)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纳入 2017 年 1 月—2022 年 12 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就诊的 224 例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均接受根治手术.根据LDVT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n=24)和未发生组(n=200).统计两组患者临床信息,通过单因素及多元Logistic回归筛选入组患者围手术期L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验证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在是否患有高血压、术前是否抗凝治疗、D-二聚体(D-dimer)水平、术后卧床时间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有明显差异(P<0.05).将多元Logistic回归获取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R语言软件计算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814(95%可信区间 0.778~0.849),提示其具有良好的判别和校准效果.决策曲线分析证实,在 10%~75%的阈值概率区间内,预测模型的净收益较高.结论 基于高血压病史、术前预防性抗凝治疗、D-二聚体水平≥0.5 mg/L、术后卧床≥3 d、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R)≥176 来构建的风险预测模型,对头颈部恶性肿瘤并接受根治手术的患者围手术期发生LDVT有良好的风险预测性,可用于提供个体化LDVT风险评估,指导治疗决策,减少LDVT并发症的发生.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头颈部恶性肿瘤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不同热牙胶充填及根管预备方法对根尖封闭性的影响

    任秀秀张晓丹于泽钦张磊...
    282-286,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在两种根管预备理念下两种热牙胶充填技术的根尖封闭性.方法 收集离体恒前磨牙 108 颗,随机分为A、B、C、D 4 个实验组(n=21),阳性、阴性对照组(n=12).A组与C组根管预备至主尖锉50#02、B组与D组根管预备至主尖锉 25#08,随后A组与B组传统式热牙胶充填、C组与D组改良式热牙胶充填.各实验组随机抽6 颗在1、3、5 mm处制备切片,观察充填物与牙本质壁界面间隙.余牙在体视显微镜下用染料渗透法及透明牙技术观察根尖微渗漏.结果 改良式较传统式热牙胶充填渗漏值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尖锉为 25#08 预备时较 50#02 预备渗漏值小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组<C组<D组<A组,A组与各组、B组与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分别统计单根管和双根管时,发现染料渗漏平均值仍为B组<C组<D组<A组且A组与各实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B组与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实验组界面间隙在组内及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在 3mm处间隙最小,在C、D组见较大间隙.结论 以 25#08 为主尖锉预备时采用传统式热牙胶充填较好,以 50#02 为主尖锉预备时采用改良式热牙胶充填可与以 25#08 为主尖锉预备一样产生较好结果.界面观察,在改良式热牙胶充填时易产生较大间隙.

    热牙胶充填技术根管预备染料渗透法微渗漏

    钛网植骨联合上颌窦底提升术改善上颌磨牙区严重骨缺损病例1例

    田野石晓璐王济朋翟少博...
    287-2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面对上颌磨牙区偏离牙弓曲线水平向严重缺损伴骨高度不足,本病例尝试选用钛网作为支架,联合上颌窦底提升术实现局部区域的水平向和垂直向骨增量.方法 患者术前CBCT显示,26 牙位处剩余骨宽度约 3.3 mm,高度约 4.9 mm,27 牙位处剩余骨宽度约 5.2 mm,高度约 5.1 mm.病例治疗采用了钛网维持颊侧水平向成骨空间,采集自体骨混合人工骨植骨,并应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同时联合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改善垂直向骨量.结果 术后 5 个月,取出钛网,CBCT显示,26 牙位处较术前骨宽度增加了 2.0 mm,高度增加了 3.2 mm;27 牙位处较术前骨宽度增加了 1.2 mm,高度增加了 4.0 mm,获得了理想的骨增量效果.术后 6 个月,进行经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和种植体植入术,种植体初期稳定性良好.术后1 年,种植修复完成,CBCT显示,26 牙位处较术前骨宽度增加了 2.9 mm,高度增加了 4.5 mm;27 牙位处较术前骨宽度增加了0.9 mm,高度增加了6.6 mm,结果显示骨增量效果稳定,恢复了正常的咬合功能,并取得一定的美学效果改善.结论 该病例结果表明,钛网植骨联合上颌窦底提升术可以获得较为充分稳定的骨增量效果,是一种可靠的用来改善上颌磨牙区骨量不足的方法.

    钛网上颌窦底提升术骨增量口腔种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