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口腔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口腔医学
口腔医学

王林

月刊

1003-9872

kqyx@njmu.edu.cn

025-86658322

210029

江苏南京市汉中路136号

口腔医学/Journal Stomat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最早创刊的全国性口腔医学学术期刊之一,由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主办。主要报道国内外口腔医学最新研究动态和技术进展,开设有口腔基础研究、临床研究、专栏论著、口腔预防研究、调查研究、门诊管理、临床经验、病例报道、综述等栏目。杂志注重贯彻国家卫生工作方针政策,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理论基础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等国内重要数据库来源期刊,并为《中国医学文摘.口腔医学》、《中文科技目录-医药卫生》等检索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NAF与EGCG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的作用研究

    刘晓璇方圆王瑞
    673-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氟化钠(sodium fluoride,NAF)与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 gallate,EGCG)联合应用对变异链球菌的影响.方法 采用微量稀释法分别测量NAF与EGCG对变异链球菌的最小细菌抑制浓度MIC值,采用棋盘微量稀释法测量NAF与EGCG联合作用于变异链球菌的MIC值,并计算FIC指数.结果 NAF单独作用于变异链球菌MIC值为100.000 mg/L,EGCG单独作用于变异链球菌的MIC值为500.00 mg/L,NAF与EGCG联合应用时MIC值分别为25.000 mg/L和62.50 mg/L,FIC指数为0.375,小于0.500.结论 NAF与EGCG联合应用具有协同抑制变异链球菌的作用.

    氟化钠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变异链球菌联合药敏实验

    自攻型种植体在即刻种植中的生物学性能研究

    龚铭孙晓琳杜留熠吕慧欣...
    678-6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自攻型与非自攻型种植体在即刻种植方式中的初期稳定性,骨结合及新骨形成能力.为自攻型种植体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健康雄性成年Beagle实验犬36只,微创拔牙后,行种植体即刻植入术.每只实验犬下颌植入骨水平自攻型种植体(BLE)、骨水平非自攻型种植体(BL)、软组织水平自攻型种植体(TLE)、软组织水平非自攻型种植体(TL)各1枚.分别在种植体植入后4、8、12周取材,记录并分析种植体植入时的旋入扭矩.应用种植体共振频率分析仪量化分析自攻型牙种植体的初期稳定性和长期稳定性.应用micro-CT观察并计算骨体积分数(骨体积/总体积),骨小梁数量(Tb.N)、骨小梁间距(Tb.Sp)分析植体周围骨改建情况.应用荧光标记物盐酸四环素进行骨改建情况示踪标记,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比较自攻型种植体与非自攻型种植体新生骨面积.结果 对种植体植入时的植入扭矩和ISQ值进行分析,自攻组结果均优于非自攻组(P<0.05).植入后4、8、12周的ISQ值,BLE组显著高于BL组(P<0.05),TLE组在植入后4、8周显著高于TL组,在植入后12周与TL组基本一致.骨体积分数和新生骨面积均为自攻组优于非自攻组(P<0.05).结论 在即刻种植中,自攻型种植体初期稳定性、骨结合强于非自攻型种植体,并且在新骨形成方面略强于非自攻型种植体.

    即刻种植牙种植体自攻型初期稳定性比格犬

    All-on-4与穿颧种植在不同皮质骨厚度中的生物力学研究

    王璨顾卫平朱琳陈岗...
    685-6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有限元分析法,比较在不同皮质骨厚度下后牙区垂直骨量严重不足的上颌无牙颌中All-on-4与穿颧种植中种植体、皮质骨的应力值与钛支架的变形量的差异,为临床种植方案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一无牙颌上颌骨锥形束CT数据并建立4个不同皮质骨厚度的模型,模型中还包括了种植体、基台、钛支架,在双侧后牙区施加200 N垂直压力,计算出种植体、皮质骨的应力值及钛支架的变形量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随着皮质骨厚度的增加,All-on⁃4组与穿颧种植组中种植体、皮质骨应力值及钛支架变形量逐渐减小,在All⁃on⁃4组中,当皮质骨厚度由0.5 mm增加到1.5 mm时,各数据降低明显,当皮质骨厚度由1.5 mm增加到2.0 mm时各数据变化较小,并且,当皮质骨厚度为1.5 mm时,等效应力和变形量均达到一个较低的水平.在穿颧种植组中,随着皮质骨厚度的改变总体数据变化均较小,穿颧种植组的种植体、皮质骨应力值及钛支架变形量均小于All⁃on⁃4组,且2号位点植体、皮质骨及钛支架变形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后牙区垂直骨量严重不足的上颌无牙颌,皮质骨厚度的增加有利于减小种植修复的应力分布和钛支架的变形;当皮质骨厚度较小时(<1.5 mm),穿颧种植的种植方案是更为合适的选择;当皮质骨厚度较厚时(≥1.5 mm),虽然穿颧种植组中的数据表现较All⁃on⁃4组好,但All⁃on⁃4组中各数据已明显降低,此时,也可以考虑选择All⁃on⁃4进行修复.

    上颌无牙颌种植固定义齿有限元分析All-on-4穿颧种植

    隐形矫治磨牙远移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雷鹤高冲吴冬雪魏亚珊...
    692-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构建隐形矫治器上颌磨牙远移的生物力学研究模型,分析矫治体系的初始位移及应力分布特点,为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 建立隐形矫治上颌磨牙远移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ANSYS软件中采用非线性有限元法通过数值仿真分析求得受力瞬间牙齿在牙周膜及周围牙槽骨等约束下的移动方式、牙套形变、牙周膜应力分布,并探索适宜的Ⅱ类牵引增强前牙支抗的必要性及适宜力值.结果 第二磨牙远移的同时伴有其牙冠远中倾斜、伸长及舌侧倾斜;其余牙表现为唇/颊倾、压低且位移量与距支抗牙距离成反比.牙周膜等效应力越靠近颈缘越大,距离第二磨牙越远越小,均小于牙周组织可承受最大应力.矫治器在第二磨牙处出现应力集中现象,位移峰值小于材料的弹性极限和拉伸极限强度.100 gⅡ类牵引可以有效抵抗前牙唇倾,300 g牵引力作用于牙列后超过牙周膜最大承受力值.结论 使用无托槽矫治技术远移磨牙不能实现单纯的整体移动且支抗牙有一定的支抗丧失,需要进行必要的支抗控制.100 gⅡ类牵引即可有效抵抗推磨牙带来的前牙支抗丧失,300 g牵引力作用下牙周膜受力过大,尽量避免使用.

    有限元分析磨牙远移前牙支抗隐形矫治

    机器人辅助定位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的研究与应用

    邢乐君陈飞贾婷婷孟凡皓...
    699-7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并研究机器人辅助定位下平阳霉素注射治疗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 收集2017—2021年本院收治的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共20例口腔颌面颈部脉管畸形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采用机器人辅助定位平阳霉素药物注射治疗,观察并记录患者预后情况,复查颌面部增强CT或者MRI评价瘤体大小变化作为疗效评价指标.结果 20例患者均在机器人辅助下顺利完成手术,临床有效率95%,术后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该技术手术安全性良好,充分发挥机器人定位准确的优势,采用退针给药的方法增强药物与脉管畸形病变内皮细胞作用面积,充分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缩短平阳霉素药物注射间隔时间.结论 机器人辅助定位并平阳霉素药物注射治疗脉管畸形安全有效,创伤小,精度高,可重复注射治疗,最大程度保留原始器官外形及功能发挥,临床应用价值高.

    机器人平阳霉素口腔颌面部脉管畸形机器人辅助定位

    腮腺区面神经鞘瘤临床特点及外科治疗的回顾性分析

    戈杰刘华联
    704-7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原发于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手术策略及预后.方法 收集1994年6月至2019年6月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17例原发于腮腺区面神经鞘瘤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术前影像学诊断、治疗方式、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以及面神经功能受损情况,采用SPSS 17.0软件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术前3例患者有面瘫、刺痛等神经症状,占比17.65%(3/17).通过B超、CT、MRI、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FNAC)等评估,术前确诊率为35.29%(6/17).1例患者肿瘤与神经粘连无法分离,肿瘤与面神经一并切除后同期行面神经移植,其他16例患者分别接受剥离切除术或囊内摘除术.术后有不同程度的面神经损伤,占比58.82%(10/17).随访1年以上进行面神经功能复查,3例患者神经损伤症状消失,7例患者神经受损情况不同程度改善.病灶剥离术总有效率为28.57%(2/7),囊内摘除术总有效率为88.8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7例患者平均随访12~220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恶变.结论 原发于腮腺区的面神经鞘瘤比较少见,术前诊断较难,确诊需术中快速(或术后常规)病理.该肿瘤治疗方案以手术为主,囊内摘除术能最大程度保护面神经,是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最佳手术方案.

    腮腺神经鞘瘤面神经囊内摘除术

    多模态混合现实技术在颅颌面头颈肿瘤中的临床应用

    闫大勇蔡晓清郭乐乐钟克涛...
    709-7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模态混合现实技术在颅颌面头颈肿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以期为肿瘤治疗提供参考,提升手术效率,改善患者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的46例接受手术的颅颌面头颈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对照组患者进行患区磁共振成像和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之后基于传统二维影像资料进行手术.观察组患者则在此基础上,采用Mimics 20.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融合,通过多模态混合现实(MR)技术进行三维模型重建,辅助术前分析和术中引导.分析术前各组患者的沟通时间、满意度,以及沟通后的焦虑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康复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前沟通时间更少,满意度更高,焦虑情绪更少,手术时间更短,术中的出血量更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对照组患者中有11例出现术后并发症,而观察组患者中仅有4例.康复方面,患者的语言沟通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和预后得分均有明显的组间差异,观察组各能力得分均明显好于对照组.结论 MR成像技术能充分展示颌面部肿瘤的情况,帮助减少术前沟通时间和患者焦虑情绪,同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康复,在临床上可进一步推广.

    多模态混合现实技术颅颌面头颈肿瘤预后康复

    《口腔医学》杂志投稿须知

    714页

    上颌中切牙间微种植体植入可靠性的CBCT测量研究

    许远王林唐伟成束为...
    715-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测量分析,研究上颌中切牙间微种植体植入区的唇舌向牙槽骨量,探讨合适的植入高度与角度.方法 选取80例年龄12~25岁正常人的CBCT影像资料进行三维重建,矢状面测量上颌中切牙间在距离参考平面14.0、16.0、18.0、20.0 mm的四个植入高度上,分别以与骨皮质表面成60°、75°、90°的三个方向共12个植入路径的唇舌向骨质厚度.结果 微种植体不同植入部位唇舌向骨质厚度均大于7.0 mm.相同植入高度,唇舌向骨量在植入角度为60°时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大部分测量部位骨质厚度男性大于女性.结论 上颌中切牙间可植入骨内长度为6 mm的微种植体,微种植体与牙槽骨表面呈60°斜行植入可获得更多的骨量,高度的选择则建议按临床需要及患者的软组织状况而定.

    上颌中切牙鼻腭管微种植体锥形束CT

    CBCT三维头影测量常用指标的初步探索

    李媛秦金炜侯伟张渊岫...
    720-7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三维转化头颅侧位片(二维)头影测量与CBCT三维头影测量两种测量方法测得的部分常用指标的结果的相关性,初步探索CBCT三维头影测量的应用.方法 选择10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错牙合畸形患者,对其进行三维转化头颅侧位片头影测量与CBCT三维头影测量,将两种方法的测量结果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和拟合优度检验,探讨两者之间的差异性和拟合程度.结果 两种头影测量方法结果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测量方法结果的拟合优度检验发现,7项指标拟合程度较高(0.8<R2<1),1项(SN-MP)拟合程度中等(0.5<R2<0.8),两种头影测量方法8项指标的结果间均存在相关性.结论 使用CBCT三维定点方法测得的头影测量的部分常用指标的结果可以反映错牙合畸形患者牙颌面的形态,三维头影测量标准化定点和正常值数据库的建立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和确立.

    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头影测量错牙合畸形牙颌面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