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欧阳自远

双月刊

1007-2802

kydhtb@vip.skleg.cn

0851-5895823,5893143

550002

贵阳市观水路46号中科院地化所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Journal Bulletin of Mineralogy, 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原名《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讯》,创刊于1981年3月,1995年经科技部和新闻出版署批准更名,并公开出版。我刊是由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和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主办、中国科协主管的学术性期刊,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我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报道国内外有关矿物学、岩石学、地球化学和沉积学最新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综合述评,交流信息和指导学会工作。该刊的特点是:快速、新颖,信息量大、出版周期短、成果报道准确、科学价值突出,起到了作为学会与会员联系的桥梁作用,是学会会员学术活动的园地。近几年来,紧跟国际前沿,严格执行国家标准和有关数据规范,严格审稿制度,强化编辑部内部管理机制,实行主编和编辑委员会负责制,是第一批被“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的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洋汞同位素的研究范式及最新进展

    孙若愚李程皓李松旌王钊...
    689-705页
    查看更多>>摘要:汞(Hg)是一种具有生物毒性且能够全球传输的重金属元素,在海洋环境中易转化为神经毒素甲基汞并沿食物网进行富集和放大,危害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准确约束海洋汞的来源、迁移与转化是理解海洋汞循环的关键,对更新现有海洋汞循环模型和制定相关环境政策具有重要价值.近十多年发展起来的汞稳定同位素技术为研究环境中的汞循环以及生态环境效应开辟了新视野.汞同位素独特的"三维"分馏模式,特别是非质量分馏(MIF),为研究海洋汞循环带来了科学范式的改变,取得了一系列重要发现.本文从海洋汞的来源以及甲基汞的生成、迁移与转化两大方面的应用系统阐述了近十多年来汞同位素体系在示踪海洋汞循环方面的主要进展,重点剖析了汞同位素在远洋大气汞沉降途径以及甲基汞循环方面的应用等近期研究热点.未来需结合更精细的汞同位素测试手段以及汞同位素分馏控制实验进一步明确海洋汞同位素分馏的主要控制因素,拓展汞同位素的应用空间.

    汞稳定同位素非质量分馏甲基汞沉降途径深海

    幔源岩浆成因的实验岩石学约束

    王煜
    706-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地幔熔融的直接产物,幔源岩浆的成分和性质忠实地记录了地幔源区的化学组成并能反映其演化过程,为深入理解地球内部的动力学过程和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信息.得益于近年来高温高压实验装置和微区分析测试手段的大幅改进,科学家们能够在高温高压条件下正演模拟和记录地幔岩石的物理化学反应,通过控制实验条件和初始物质成分,揭示不同地质环境下的地幔部分熔融机制,约束幔源岩浆的生成和演化过程.本文通过对不同幔源岩浆成因的实验岩石学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总结了单一地幔橄榄岩源区的熔融、地幔源区其他岩石类型的熔融、地幔源区不同岩石的混合熔融三方面相关实验的研究现状、突出进展和存在问题,并结合深地科学的发展方向,对未来有关幔源岩浆成因和壳幔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实验岩石学幔源岩浆成因壳幔相互作用物质再循环部分熔融

    深海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沉积响应及其勘探意义

    龚承林徐长贵尤丽朱一杰...
    721-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顺坡而下的重力流(浊流)与沿坡流动的底流(等深流)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当前国际沉积学研究的前沿领域与薄弱环节,交互作用沉积体系及其沉积特征相较于重力流或等深流沉积体系仍"知之甚少".本文总结了论文作者所识别的两种典型交互作用沉积体系的形态特征、沉积特征与沉积样式,查明了交互作用成因优质储层的识别标志与分布模式.深水单向迁移水道具有不对称的剖面形态与持续稳定向陡岸一侧迁移叠加的沉积样式,可进一步分为迁移方向与参与其建造底流流向相同(顺向迁移)和相反(反向迁移)两种类型;深水单向迁移朵叶具有长轴方向与区域等深线平行的形态特征以及侧向迁移延伸方向与区域等深线一致的沉积样式.重力流(浊流)与底流(等深流)交互作用所形成的底流改造砂/交互作用砂具有与浊积砂迥异的沉积特征,如富含有孔虫和生物骨骼,无年龄倒序现象出现,突变非侵蚀接触顶界面,含有大洋水团所伴生的底栖有孔虫,可见牵引流沉积特征(如两到三段式累积概率分布特征、单峰正态的频率分布特征和位于C-M图牵引流沉积区等),这些沉积特征可作为底流改造砂的识别相标志.在剖面上,底流改造砂总是向水道迁移一侧不断迁移叠加,具有"单向叠加、有序展布"的分布模式;在平面上,底流改造砂总是沿区域等深线侧向迁移,具有"单向偏移、侧向叠置"的分布模式;时空上形成连续性好、分布范围广、面积大的超大型优质深水油气储集体.

    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深水单向迁移水道深水单向迁移朵叶底流改造砂

    核幔边界条件下俯冲板片中水的滞留

    Yutaro TsutsumiNaoya SakamotoKei HiroseShoh Tagawa...
    733页

    氧-硫体系的同位素非质量依赖分馏

    林莽
    734-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同位素非质量依赖分馏效应在地球和行星科学、环境科学、生态学等多个研究领域均有广泛应用.本文围绕同位素非质量依赖分馏研究的发展历史、现状和问题,聚焦多氧多硫同位素,简要综述了同位素非质量依赖分馏的基本原理,以及地外样品、现代大气和冰芯样品、深时地质样品的同位素非质量依赖分馏现象,并探讨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本文旨在为对该领域感兴趣的我国青年学者提供入门参考资料.

    同位素效应同位素地球化学宇宙化学大气化学地球化学

    东南亚婆罗洲三叠纪花岗岩成因及潘吉亚-欧亚大陆东南缘的地壳生长

    李舢
    746-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潘吉亚超大陆是地球历史上距今最近的超大陆.普遍认为潘吉亚超大陆始于二叠纪冈瓦纳和劳亚大陆的拼合,三叠纪时期围绕欧亚大陆东南缘的东南亚地区继续生长,这也是衔接外围泛大洋的唯一可传输区.但在潘吉亚超大陆最终定型过程中,东南亚众多中小块体的形成和汇聚过程仍然令人费解.明确该区三叠纪的岩浆性质(古老还是新生)和块体属性(异地还是原地),对理解东南亚特提斯众多中小块体的汇聚过程以及大陆地壳的生长至关重要.婆罗洲岛是东南亚众多中小块体中最大的块体并占据了中心部位,被认为记录了中生代多个古老块体(微陆块)的汇聚碰撞过程.本文研究表明,西婆罗洲三叠纪花岗岩类(古晋和施瓦纳西北部)在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显示出与印支花岗岩(古老地壳性质)和北婆罗洲花岗岩(新生地壳性质)混合的特征,这表明该区自三叠纪开始发育新生组分(地幔物质).综合区域资料,婆罗洲花岗岩类的锆石显示出两期(约240和210 Ma)显著正εHf(t)值的特征,表明有显著的新生组分的加入,造成潘吉亚—欧亚大陆东南缘婆罗洲地体的原地生长和潘吉亚—欧亚大陆边缘(苏门答腊、爪哇和婆罗洲)向东南方向的进一步生长.这种原地生长可能并不仅仅是古太平洋或特提斯的单一体系下俯冲-增生作用的结果,而可能与两大体系在潘吉亚传输区(特提斯洋和泛大洋之间)的物质能量交换有关.

    东南亚婆罗洲潘吉亚-欧亚大陆花岗岩类新生地壳

    我国东北部地区大规模低温银成矿特征与机制

    翟德高赵青青豆明新许康宁...
    755-766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银成矿地质特征、金属和流体来源、银的迁移富集机制以及低温银成矿与斑岩系统的成因联系等方面,阐述了我国东北部地区大规模低温银成矿作用及其控制机制.我国东北部地区银铅锌矿化赋矿围岩主要以粉砂岩和(碳质)板岩为主,成矿流体具低温和低盐度特征.多元同位素(C-H-O-S-Pb-He-Ar)体系表明成矿流体和金属以岩浆-热液来源为主,高精度年代学研究表明脉状银铅锌矿化与区域燕山晚期早白垩世酸性岩浆活动密切相关,部分矿床的形成还可能与多期热液活动叠加有关.总体上,我国东北部地区脉状银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应属于浅成低温热液型,与区内的中高温斑岩成矿体系构成同一岩浆-热液系统.流体与围岩的水岩反应导致热液体系发生还原和降温是造成银大量沉淀成矿的关键因素.

    银铅锌矿床金属来源迁移富集机制低温银成矿系统东北部地区

    MinerGeochem V1.0:一个全新的矿物地球化学数据信息系统

    黄小文
    767-7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矿物是人类认识地球及地外天体的一把钥匙.随着现代原位分析技术的快速发展,矿物地球化学数据呈现指数增长,积累了大量数据,但这些数据结构复杂,且无统一的标准和格式,阻碍了矿物大数据的再利用和相关的对比研究.鉴于矿物地球化学数据对解决各类地球科学问题的优势,以及它们复杂的数据结构和体量呈指数增长的趋势,本研究基于计算机信息技术、Web应用、关系数据库、GIS等开发了一个矿物地球化学数据信息系统(MinerGeochem).该系统由信息硬件基础设施、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服务组件和应用模块组成.功能模块有用户管理模块、网站内容版块、数据管理版块、记录管理版块、系统配置版块、GIS数据可视化和数据导入导出等模块组成.数据维度有矿床数据、矿物数据、实验数据和文献数据四类数据结构,每类数据包含多个属性,数据通过其属性相关联,实现了任一数据属性的搜索和获取.数据标准化及数据上传采用Excel模版批量处理,简单快捷.MinerGeochem界面简单,使用方便,有望成为地学数据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地学工作者提供数据支持.

    矿物地球化学数据库信息系统web技术

    大兴安岭北部塔源铅锌铜矿床成矿机制研究

    李星任涛黄建国
    775-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塔源铅锌铜矿床成物质来源和成矿机制,对矿床中与硫化物密切共生的石英开展了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激光拉曼光谱和H-O同位素、硫化物LA-MC-ICPMS原位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Type Ⅰ包裹体均一温度为232~340 ℃,盐度为1.2%~16.0%NaCleqv,Type Ⅱ包裹体均一温度主要为355~418 ℃,盐度为2.6%~11.6%NaCleqv;两类包裹体中气、液相成分主要为H2O,少数TypeⅡ包裹体气泡中含少量CO2;硫化物的δ34S为+0.3%~+3.1‰;石英的δ18O和δD分别为+5.4‰~+10.5%.和为-97%.~-102‰.综合研究区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本文认为塔源矿床与燕山期侵入岩有成因联系,富含金属元素的岩浆热液沿北东-北北东向和东西向顺层断裂运移,与围岩发生广泛的交代蚀变作用,与大气降水混合引起流体物理化学条件改变,导致硫化物沉淀.

    S-H-O同位素流体包裹体成矿机制塔源大兴安岭

    黑龙江省二道坎银矿床三叠纪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构造环境及意义

    李孔亮杨文鹏李成禄李旭东...
    787-8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揭示黑龙江省二道坎银矿床三叠纪岩浆活动对成矿的指示作用,本文选取矿区内发育的辉绿岩、玄武安山玢岩、安山玢岩和石英闪长玢岩几类脉岩为研究对象,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几类脉岩的成岩年龄为235.4~225.7 Ma;轻、重稀土分馏明显,轻稀土相对富集;辉绿岩亏损Th、U,富集Nb、Ta、Sr、Ti;玄武安山玢岩、安山玢岩与石英闪长玢岩富集U,亏损Nb、Ta、Ti;εHf(t)值为9.3~11.8,tDM1和tDM2分别为495~408 Ma和841~626 Ma.研究表明,辉绿岩岩浆起源于类似于富集型的地幔源区并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玄武安山玢岩、安山玢岩及石英闪长玢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岛弧环境,与蒙古-鄂霍次克洋的南东向俯冲相关,岩浆起源于玄武质岩浆底侵新生下地壳的部分熔融.

    岩浆岩锆石U-Pb年龄Hf同位素二道坎银矿蒙古-鄂霍次克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