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经济·社会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经济·社会
科学·经济·社会

陈春文

季刊

1006-2815

ses@lzu.edu.cn

0931-8913749

730000

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一分部0031信箱

科学·经济·社会/Journal Science·Economy·Socie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兰州大学主办的,融科学技术与哲学社会科学为一体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以研究和探索科学、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为宗旨,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重大的理论问题为中心,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应用价值,为求在内容上和形式上积极创新,为西部乃至其他边远落后地区的开发和现代化建设作贡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民的生计与意义世界

    贺雪峰
    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世纪,中国农村正在发生巨变,高速城市化和市场化不仅改变了农民的生产方式,而且改造了农民价值观,其中关键是本体性价值的改变.长期受到儒家文化浸润的中国农民,勤劳节俭,他们是中国现代化的功臣,因为正是他们创造性的劳动助力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也正是他们对子女进城的托举,使得中国有高速且高质量的城市化.同时,城市化和市场化也正在彻底改造农村和农民,这种改变的一个后果是文化失调和价值错位.在未富先老的背景下,通过不离家不离土不离村应对农村老龄化,加强文化建设,可能是未来一段时期国家政策可以着力的方向.

    农民价值代际剥削老龄化文化建设

    不止于经济效率:"农业剩余劳动"的多维价值分析

    陈奕山
    25-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学文献认为,我国存在大量低产出效率的"农业剩余劳动",这些劳动缺乏价值,其数量最好尽快压减至零.然而,经济价值无法囊括多维度的价值,缺乏经济产出效率不意味着农业剩余劳动在其他维度上同样无价值.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看,我国农业生产过程尚离不开必要的低产出效率的劳动支持;从共同富裕看,开展具有较低产出效率的农业劳动是弱势乡村劳动者实现自身劳动价值的方式;从乡村内在发展利益看,部分青壮劳动力留在乡村能够优化乡村的生产要素结构;从社会稳定看,低效率农业劳动是外出务工返乡者的托底就业机会;从文化价值看,看似低效的周期性农业劳动生成了丰富的农耕文化;从生态价值看,经济产出效率低的农业劳动蕴含着某些循环节约利用资源的生态智慧.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不应忽视"农业剩余劳动"在经济效率之外的多维价值.

    农业剩余劳动经济效率价值劳动的多维价值

    农耕文明与乡村振兴:一种农业伦理学分析

    林辉煌李婷
    4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耕文明孕育出来的农业伦理深刻影响着中国乡村振兴和现代化道路的选择.本文以海珠高畦深沟传统农业系统、佛山基塘农业系统为案例,探讨农村资源系统性和组织化开发的农业伦理特征.以宗族为组织基础的社会体系,以资金整合机制和政社协同机制为基础的政治体系,以统合性地权和基层市场组织为基础的经济体系,共同支撑了传统农耕文明与农业伦理.重新认识和激活传统农耕文明,有助于营造"乡村共建伦理",为实现农村资源系统性、组织化开发奠定伦理基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真正具有中国属性的文明基因.

    农耕文明农业伦理乡村振兴系统性组织化

    现代农业创新的生态关联性及其农业伦理原则

    李建军李硕
    58-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代农业创新的生态关联性既体现在自然生态系统对现代农业创新的基础性支撑方面,也体现在现代农业创新对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的多重影响和生态后果方面.理解现代农业创新的生态关联性不仅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而且具有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德意义.现代农业创新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表面上看是技术问题或环境问题,但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农业伦理的缺失.走向负责任、可持续的现代农业创新必须重构农业创新和自然生态的多重关联,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伦理原则.

    现代农业创新生态关联性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业伦理

    数字生态的历史唯物主义拷问及其中国式叙事

    李书娜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生态是现代社会以数字网络技术为支撑,将人、物等外界事物数字化并加以深度互联,从而构筑起的一种区别于物理现实的数字现实和技术环境.数字生态在人们的现实生活实践中展现出功能相反的两种循环,指向性质不同的两种自由,即资本的自由和人的自由.面对海德格尔等人在迁就现代生产逻辑的基础上徒劳地鄙弃技术功效的恶性循环,依据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数字生态的道路开辟有赖于围绕资本的社会意义上的变革.当下,数字生态中国式方案的关键,即在正视资本存在的前提下,以充分发挥数字生态的正向循环功能为实践观照,不断地引导和规范资本,直至获得全面的交往形式和生产力及全面发展的个人,其贯穿始终的价值诉求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真正的人的自由.

    数字生态资本历史唯物主义中国式现代化自由

    机器生产中的价值规律:《资本论》对"机器论片段"的超越

    董邦源
    8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的"机器论片段"中,马克思基于机械化与直接劳动的冲突,预言价值规律将在机械化生产中失效,从而导致资本主义社会崩溃.该论述在推动马克思理论转向的同时也存在一定局限,引发后人的多种解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基于劳动价值理论,阐明不变资本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机制,廓清价值规律在机械化生产条件下的表现形式,从而超越了"机器论片段",更加清晰、系统、深入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社会运行的规律,开启了彻底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并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具有深远的启示意义.

    《资本论》"机器论片段"机械化价值规律唯物史观

    传统检察到数字检察的理论证成

    拜荣静王春美
    90-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时代,只有推动大数据与"四大检察"工作深度融合,才能实现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有效行使.从传统检察向数字检察转型,需要明确数字时代下传统检察的机制短板,提振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检察对于法律监督工作的精准化优势.数字检察需要厘定其内涵和外延,重点是数字检察中的数字人权、信息权利和算法权利.在此基础上梳理数字检察的主要形态,如检察业务平台化、案件管理智慧化、类案监督精准化、涉案信息数字化等.数字检察的功能塑造和未来发展趋向应从案件公平正义、个人信息权保护、数据权力等方面展开.

    检察数字检察数字法学算法数据平台个人信息保护

    数字时代刑事电子数据规范的"溢出"与"回归"——以我国立法为中心

    冯俊伟
    112-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背景下,我国刑事电子数据规范数量不断增多,内容愈加复杂.在这一过程中,立法上面临电子数据规范体系化的难题,其中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如何处理电子数据规范与传统证据规则的关系.刑事电子数据的技术性、开放性、跨国性、聚集性等特点,使得部分电子数据问题"溢出"了传统证据规则的关注范围,这一趋势在立法和实践中不断增强.但作为证据使用的电子数据应当符合刑事证据的基本要求;刑事电子数据规范在证据种类名称、证据排除规则、证据评价规则等方面,应当"回归"传统证据规则的基本框架,以促进证据法多元价值的实现.

    电子数据证据规则证据类型

    书讯

    封3页

    《科學·经濟·社會》稿约

    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