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郭贵春

双月刊

1674-7062

bianjibu@sxu.edu.cn

0351-7011922

030006

山西省太原坞城路92号

科学技术哲学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学术性刊物。旨在倡导和促进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及管理工作联盟,推进自然辩证法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辅学派与苏联科学哲学的兴起

    万长松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辅学派"是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科普宁在乌克兰创建的科学哲学学派,是20世纪60-70年代科学哲学在苏联兴起的标志之一.科普宁是一位坚定的认识论主义者,反对离开人的认识谈论客观世界的存在规律,坚持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认识论,在苏联哲学中发动了一场"认识论革命".科普宁及其领导的"基辅学派"主张科学哲学的基础是作为认识论和逻辑学的辩证法,着力分析科学认识的实际过程和总结科学认识的经验,开创了苏联哲学"科学研究的逻辑"的研究传统.苏联解体后,尽管"基辅学派"趋于式微并且逐渐偏离了科学哲学的轨道,但哲学人类学和文化哲学在乌克兰的异军突起,标志着当代"基辅学派"已经形成新的人本主义哲学传统.

    基辅学派科普宁科学研究的逻辑苏联科学哲学

    空间及其边界——从《利维坦与空气泵》看空间概念的科学实践哲学意义

    刘敏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空间概念的角度重读《利维坦与空气泵》,旨在科学实践哲学视角下探究知识的空间属性.基于霍布斯与玻意耳之争这一著名科学史公案,探讨:实验实践在何种空间条件下生产所谓"可靠的知识"?实验室的物理空间和文化空间如何建构生产"事实"的基本条件?共同体有无空间边界?实验室的开放度与共同体空间边界有何关联?对以上问题的回答依赖于对"空间"概念及其边界的理解.文章从实验空间及其边界、事实的建构与共同体的空间边界、虚拟见证与知识的空间增衍、仪器的空间划分功能及其认识论价值角度厘析了空间对科学知识生成的影响,以揭示科学知识的空间属性,并呼吁科学史研究应增加空间敏感性意识.

    科学实践哲学虚拟见证智识空间空间增衍空间敏感性

    科学表征模式:从命题主义到向量主义

    符征李建会
    1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命题主义是传统科学理论的表征模式,它具有静态、过度简化、面向结果、模型固化等一系列特征.命题主义是模型驱动的科学发现模式的直接结果.当今大数据驱动显示出更广阔发展前景,与大数据驱动相应的科学表征模式是向量主义.向量主义既能容纳更多的因素,又能反映因素的变化过程和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命题主义的局限性.

    科学表征命题主义向量主义

    基于数学实践进路的数学基础多元论辩护

    李娜叶发扬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数学基础的研究中,存在着集合论、范畴论和一价基础三大相互竞争的基础理论,并逐渐形成了数学基础的一元论与多元论之争.学界对相关哲学立场的辩护存在不同的进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数学实践进路.基于该进路,以作为数学实践事实之实践对象和实践方法为依据,"自然的"数学基础多元论获得了成功辩护.但该辩护并不充分,因其面临数学实践的可靠性质疑和论据的不全面性问题.鉴此,通过表明数学实践的可靠性,并在"自然的数学基础"意义之基础上,从"数学基础"层面提供论据补充,才能真正实现对数学基础多元论的充分辩护.

    数学基础数学实践集合论范畴论一价基础

    重思关于知觉显现的两种解释:基于时间性的分析

    孙誉奇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关于知觉显现的诸多解释中,神经中心主义解释由于以相关的科学研究结果为基础而备受青睐.与此相比,感觉运动解释认为知觉显现的根源在于知觉主体掌握了关于如何能够达到不可见的对象部分或侧面的感觉运动知识;主体间性解释则认为知觉显现的发生预设了复多的其他主体的可能知觉.这两种解释抓住了理解知觉显现的关键因素,即与身体性和主体间性相关的可能知觉;根据现象学的时间概念进行的考察表明,它们对于理解知觉显现是相互补充的.在主观时间的意义上,知觉显现是在活的当下发生的现象,其所依赖的可能知觉无需借助神经表征来说明.对知觉显现问题的探究应当综合考虑身体性、主体间性和时间性等维度,而不应局限于与知觉显现有关的神经活动.

    知觉显现可能知觉感觉运动知识敞开的主体间性活的当下

    "根据":一种解决说谎者悖论的新方案

    袁旭亮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根据"是近二十年形而上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通常被定义为刻画了一个事物凭借另一个事物而成立."凭借性"决定了"根据关系"中的两个事物在基础性和优先性上分属不同的层次,这本质上体现了一种特殊的分层思想.如果以塔尔斯基解决说谎者悖论的语言分层思想为借鉴,利用"根据"所体现的分层思想重新刻画塔尔斯基的(T)型等值式并进行推导,可以得到一种解决说谎者悖论的新方案,同时也可以给出一种对"真"概念的新理解.

    "根据"塔尔斯基的(T)型等值式说谎者悖论

    真之参数坐标系

    胡扬
    4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真之参数化强调语句之真依赖语境参数.近年来,语境论者与相对主义者针对该论题的不同层面彼此对峙.文章将建立关于"真"的语境参数坐标系,将单摆浮搁的论争局面统合起来,呈现这场对峙的新模式.首先,"真"与语境参数之间的关系有两类疑难:范围疑难与功能疑难;其次,范围疑难下,语境参数有显明/隐含之分,它们可用于界定关于命题的"宽松论"与"窄紧论",并构成"真"之参数坐标的横轴;再次,功能疑难下,语境参数有构成型/判定型之分,它们可用于界定关于判定的"语境论"与"相对主义",并构成"真"之参数坐标的纵轴.最后,语境参数坐标系会呈现关于真之参数化论争的四种模式,有助于真之参数化问题在四个方面的讨论.

    真之参数化语境论相对主义语境参数坐标系

    秩序的偶成:论皮尔士作为科学形而上学的宇宙论

    周靖
    50-57页
    查看更多>>摘要:皮尔士的宇宙论是尚未引起学界充分讨论的一个重要论题,对"宇宙有着怎样本质"的回答有助于进一步思考"科学究竟何为"的问题.皮尔士指出,在其以偶成论、连续论,以及神爱论为基本原理的宇宙论中,"偶然"而非"法则"是宇宙的第一特征,但"偶然"中必然孕育"法则",且"法则"亦必然能够为理性能动者在其形成习惯的活动中以诉诸溯因推理的方式所把握.法则将在科学的探究活动中逐步得到完善.宇宙论构成了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它为科学探究的有效性奠定了形而上的基础.科学因此仍是一项求真的事业,这一立场有助于恢复科学由于库恩、罗蒂等人的批判而曾在哲学中丢失的尊严.

    皮尔士宇宙论科学形而上学偶成论法则

    机器引致与道德责任:基于修正主义的回应

    张梓宁
    5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操纵论证是一种反对相容论的论证,它认为如果在操纵下我们没有道德责任,并且操纵与因果决定之间没有道德责任相关的区别,那么在因果决定下我们没有道德责任.相容论者中有一派"另一行动者视角"主张操纵与因果决定之间有着影响道德责任的区别.但是,这一视角面临着"机器引致"的挑战.现有的两种回应策略要么不能说明这种操纵情形为何不损害道德责任,要么不能解释一些常见的反例而显得不可信.此外,这些以回顾性方法为基础的理论也难以解决道德责任与因果决定之间的冲突.相比之下,我们提出的以前瞻性方法为基础的修正主义理论,既能够克服上述冲突,又能够驳斥"机器引致",从而支持"另一行动者视角"的主张.

    操纵论证机器引致因果决定道德责任修正主义

    人智交互系统能否成为集体?——兼论其伦理问题

    刘光明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的众多目标都是通过与人工智能的交互活动来完成,人工智能的各种超强能力决定了人类与人工智能交互机制的复杂性以及交互内容的多样性.采取狭义人类中心主义视角分析人智交互"集合"能否成为集体时,这会将人工智能排除在集体的分析之外,由此不能构成一个集体."人类中心主义化"视角通过赋予人工智能以相关意向状态来理解人工智能的活动,这为人智交互成为集体提供了可能性,并为人智交互的伦理分析提供了新的启示.

    人智交互系统集体本体地位人类中心主义化伦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