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夏建白

旬刊

0023-074X

csb@scichina.org

010-64036120

100717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承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和高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科学通报》进入了国际上主要检索系统,如CA,EI,日本《科技速报》和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以下系统: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CDE),SCISearch,Current Contents(PC&E)和Research Ale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COP28气候与健康阿联酋宣言》解读

    蔡闻佳张诗卉张弛戴凡...
    2025-2030页

    climate changepopulation healthclimate negotiation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UNFCCC)

    光波导阵列中拓扑态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

    卫睿珊康娟张庆龙邱建荣...
    2031-2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在拓扑绝缘体理论体系的支撑下,拓扑光子学因具有独特的光场调控能力而引起了广泛关注,并发展出具有拓扑特性的拓扑光子器件。基于不同光学平台的拓扑光子器件具有高集成度、抗扰动、抗无序影响等优点,在光传感、光通信、光量子计算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其中光波导阵列由于制备简单、结构精细,且结构的拓扑特性能通过光动力学可视化,是研究拓扑光子学的理想平台之一。本文主要以拓扑光子学理论为基础,对光波导阵列中不同维度的拓扑光子学模型及其实验进展进行回顾与总结,并对拓扑光波导阵列器件制备的难点、发展趋势等进行展望。

    拓扑光子绝缘体光波导阵列拓扑光子效应拓扑光子器件

    钙钛矿太阳电池铅泄漏抑制及回收管理的研究进展

    周鹏飞罗怀清陈伟伟刘梦瑶...
    2042-205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钙钛矿太阳电池具有优异的光电特性和低成本制备优势,受到广泛关注。然而商业化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结构组分分解问题和重金属铅的泄漏污染风险问题。有效防止器件在极端条件下的退化分解,发展可持续的铅回收技术是推动钙钛矿太阳电池迈向商业化应用的关键。本文首先围绕含铅降解产物的毒理学和不同环境因素影响铅析出与铅泄漏的机理进行了分析,随后介绍了近年来基于外部封装和化学吸附等多种控制铅泄漏的策略和最新研究进展,最后简要介绍了从受损的电池中回收铅,并实现循环利用的方法。

    钙钛矿太阳电池铅泄漏铅吸附铅回收

    碳点的研究进展及壳聚糖为原料的微波法制备

    张岐黄燕屈淑玉贾春满...
    2055-20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碳点(carbon dots,CDs)是一类具有显著特点的多功能新兴零维碳家族纳米材料,由于其优越的光学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特有的表面功能化等,成为当今国际科技界研究热点之一。以生物质原料为前驱体制备CDs,因成本低廉、合成方法绿色环保,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归纳了CDs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采用不同的前驱体分子、掺杂杂原子元素、合成方法、合成条件及所制备CDs的性能特点与适宜的应用领域;简述了目前对CDs的分类、纳米结构和光电子机理等方面的认知;介绍了微波技术的特点及在制备CDs中的应用,根据已有的研究结果,阐明了微波法制备工艺可靠、方法简单易行;讨论了壳聚糖作为前驱体原料的优势所在:(1)壳聚糖(chitosan,CTS)由几丁质脱乙酰化获得,几丁质则来源于废弃虾蟹壳,属于第二大天然可再生资源;(2)与其他天然有机分子作为前驱体相比,CTS分子结构含氮和氧,可以用作单一含碳、氮、氧元素的分子原料。氮原子掺杂可显著改善CDs发光性质,氧掺杂有利于CDs界面湿润,增加相容性。本文强调了壳聚糖-微波法-碳点这一产业链模式化对应的原料丰富易得、制备工艺可靠、后处理操作简单易行的特性。最后,提出了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大规模应用的展望。

    碳点结构与荧光掺杂改性微波技术壳聚糖

    亚精胺抑制核糖体DNA转录

    许银丰万伟
    2072-2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糖体是细胞内合成蛋白的唯一细胞器,主要由核糖体RNA(ribosomal RNA,rRNA)和核糖体蛋白组装形成。rDNA转录生成rRNA在细胞内的核仁处完成,是核糖体生物发生的重要限速步骤之一。在正常细胞内,核糖体DNA(ribosomal DNA,rDNA)的转录活性受到营养状态的严密调控。而在癌细胞内,癌基因的激活、抑癌基因的失活和生长相关信号通路的失调等多种不同的机制均可导致rDNA的转录绕过营养状态的控制。癌细胞内异常激活的rDNA转录是癌细胞快速生长、增殖的必要前提,也是癌细胞的共有特征之一。抑制癌细胞内异常激活的rDNA转录有望开发出新的抗癌药物。我们既往的研究揭示,肿瘤蛋白p53诱导核蛋白2(tumor protein p53 inducible nuclear protein 2,TP53INP2)的核仁定位是其促进rDNA转录的重要前提,可用来指示细胞内的rDNA转录活性。本研究发现,天然活性成分亚精胺可抑制TP53INP2的核仁定位,并显著降低细胞的rDNA转录活性。机制研究表明,亚精胺可抑制蛋白激酶雷帕霉素靶蛋白复合物1(mechanistic target of rapamycin complex 1,mTORCl)的必需亚基Raptor的乙酰化并降低细胞内mTORCl的活性,进而抑制rDNA的转录。功能研究揭示,亚精胺可显著抑制蛋白的合成和细胞的增殖。本研究提示,抑制细胞内的rDNA转录活性可能是亚精胺发挥抗癌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癌症mTORC1rDNA转录核糖体生物发生亚精胺

    2022年长江流域重大干旱发展过程中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多维度异常特征

    段欣妤张强张良马鹏里...
    2081-2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长江流域发生了罕见的夏秋冬连旱。此次干旱是伏秋季降水异常偏少和气温异常偏高叠加形成的复合型干旱,与冬季干旱连在一起的超长事件;其中8月全流域的高温干旱异常特征最为显著。以往关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的异常变化对长江流域高温热浪和干旱的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纬向异常这种单一维度的异常,而较少关注其经向、厚度、面积、持续时间的多个维度异常;且单一维度的异常不足以刻画其作为主控环流因子对极端高温干旱事件的影响。为了揭示西太副高的多维度异常特征对此次长江流域重大干旱的影响,本文重点分析了干旱发展过程中西太副高的多个维度异常特征。结果表明,在整个干旱发展过程中,8月西太副高在500hPa上纬向偏西异常最为显著,无明显的经向异常。覆盖长江流域的面积为历年同期最大。在垂直方向上自低层往高层不断西伸;400~200 hPa上西太副高与南亚高压位置相互联通,以高压坝的形式覆盖长江流域,西太副高的厚度异常深厚。通过与历史同期8月不同程度干旱年份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只有当西太副高的空间异常持续维持,才能造成流域严重的高温干旱。

    2022年长江流域重大干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多维度异常特征

    全球极端降水对不同外强迫的敏感性响应:基于PDRMIP模拟试验

    武洁石正国解小宁杨永恒...
    2093-2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增暖背景下极端降水变化受到了温室气体、太阳辐射、气溶胶等自然与人为强迫因素的共同影响。本文基于"降水驱动与响应模式间比较计划"(A Precipitation Driver and Response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PDRMIP)提供的9个全球气候模式模拟的针对5种不同因子(加倍二氧化碳、增加2%的太阳辐射、10倍黑碳、5倍硫酸盐、3倍甲烷)高强迫情景下的理想试验,利用气候变化检测和指数专家组(Expert Team on Climate Change Detection and Indices,ETCCDI)定义的4个降水指数,详细分析了不同外部强迫因子作用下全球极端降水的响应。结果表明,相比于平均降水,在5种强迫因子作用下极端降水指数均表现出更大的变化。与加倍二氧化碳相比,增加2%的太阳辐射、5倍硫酸盐气溶胶和3倍甲烷强迫下全球极端降水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更加强烈,而10倍黑碳气溶胶强迫下的降水变化则表现出较强的模式间差异。在加倍二氧化碳、增加2%的太阳辐射和3倍甲烷强迫下,极端降水的变化表现相似的纬向分布特征,最强的降水响应出现在赤道地区;10倍黑碳、5倍硫酸盐气溶胶强迫下则表现出明显的南北半球差异。水汽收支诊断结果揭示了在高强迫情景下,二氧化碳、太阳辐射和甲烷强迫下热带地区更强烈的降水变化主要与热力作用有关,而动力作用可能是导致黑碳、硫酸盐气溶胶强迫下降水变化的主要原因。

    极端降水敏感性PDRMIP气候强迫

    《科学通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