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学通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学通报
科学通报

夏建白

旬刊

0023-074X

csb@scichina.org

010-64036120

100717

北京东城区东黄城根北街16号

科学通报/Journal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SCI
查看更多>>《科学通报》创刊于1950年,是中国科学院主办、中国科学杂志社承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报道自然科学各学科基础理论和应用研究方面具有创新性和和高水平的、具有重要意义的最新研究成果,要求文章的可读性强,能在一个比较宽范的学术领域产生深刻的影响。我们的目标是:成为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自然科学各研究领域最新成果的主要窗口之一。《科学通报》进入了国际上主要检索系统,如CA,EI,日本《科技速报》和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的以下系统: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CDE),SCISearch,Current Contents(PC&E)和Research Alert。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大洋翻转环流与碳源汇过程的复杂性

    王凡韩显显王为磊李元龙...
    5100-5107页

    meridional overturning circulationAntarctic bottom waterocean carbon pumpclimate change

    极化SAR图像分类深度学习算法综述

    毕海霞况祖正李凡高静怀...
    5108-5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极化SAR)是一种先进的微波成像系统,具有全天时全天候的强大观测能力.因此,针对极化SAR图像分类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因其强大的学习能力为极化SAR图像分类带来了新的研究契机.在此背景下,本文对基于深度学习的极化SAR图像分类方法进行系统综述.首先简要介绍极化SAR物理机理,然后重点介绍不同范式、不同模型架构下的深度学习方法在极化SAR图像分类中的应用.同时,认为将深度学习方法与极化SAR物理机理融合,可进一步提升极化SAR图像分类方法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并提升深度学习模型和分类结果的可解释性.基于此,我们进一步对极化SAR图像分类中数据机理融合的探索性研究进行总结.最后,对极化SAR图像分类所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极化合成孔径雷达(极化SAR)图像分类深度学习深度神经网络

    RNA修饰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杨梅葛颜锐吴丁洁林金星...
    5129-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RNA修饰是在特定的位置上添加化学基团来改变RNA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在转录后调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RNA中存在大量动态的、可逆的修饰,能够参与基因表达调控、RNA翻译、细胞分化和疾病发生等生物学过程.为了对RNA修饰的含量和位置信息进行检测,研究人员开发了多种RNA修饰检测方法.本综述主要从RNA修饰的定量检测技术、位点特异性检测技术和测序检测技术三个方面出发,系统介绍了这些检测技术的原理、操作步骤和优缺点,并对RNA修饰的检测技术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为深入研究RNA修饰的生物学功能和作用机制提供更好的思路和方法.

    RNA修饰检测技术定量位点特异性测序

    结直肠癌肠道微生物群的性二态性

    吴紫红王子明王佳梅肖冲...
    5142-51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直肠癌的风险和预后存在性别差异现象,这可能归因于性激素水平和肠道微生物群的变化.结直肠癌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功能亦存在性二态性,性激素被认为在性二态性中起着关键作用.性激素可通过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组成和多样性调节肠道炎症、免疫微环境,影响结直肠癌的发生进展和治疗反应.另一方面,肠道微生物群也参与调节性激素的水平.性激素与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双向相互交流在结直肠癌的性别差异性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综述揭示了结直肠癌肠道微生物群的性二态性现象,深入分析了性激素和肠道微生物群之间的双向相互作用及其调控肠道炎症、免疫微环境的分子机制,旨在为基于肠道微生物群和性激素的治疗策略提供科学参考.

    结直肠癌肠道微生物群性激素性二态性肿瘤微环境

    青藏高原发现距今4.2万年前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及其意义

    夏欢李源新张东菊陈发虎...
    5155-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丹尼索瓦人作为一支已消失的、但对现代人有着基因贡献的古老型人类,其相关研究备受多学科领域的关注.然而,目前已知丹尼索瓦人化石数量极少,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这一群体的深入认识.通过对白石崖溶洞遗址新发现的丹尼索瓦人化石(Xiahe 2号)和同层位2件动物骨骼,开展碳十四测年分析,确定人骨碳十四年代为41938±303 calaBP(距1950年),两件动物骨骼碳十四年代分别在距今3.2和4.6万年前后,均与此前测得的白石崖溶洞第3层年代范围一致.这批新的测年结果,不仅刷新了丹尼索瓦人的最晚生存年代纪录,也进一步丰富了丹尼索瓦人于晚更新世晚期在东亚分布的证据,为厘清丹尼索瓦人群体的演化历史、理解其与其他古老型人类和早期现代人之间的交流互动过程问题提供了新视角.

    丹尼索瓦人现代人白石崖溶洞碳十四测年

    基于手性诱导自旋选择的高性能二维手性钙钛矿X射线探测器

    潘睿亨刘雨桐赵波汪永杰...
    5161-5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手性钙钛矿在无外场(磁、光、电)条件下表现出独特的光学活性和自旋特性,包括圆二色性(circular di-chroism,CD)、手性诱导自旋选择(chirality-induced spin selectivity,CISS)等,被广泛应用于三维显示、非线性光学、自旋电子学等领域,然而该材料在高性能X射线探测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少.本工作中,我们生长了二维手性/非手性钙钛矿单晶((R/S/rac-NEA)2PbBr4)(NEA=C12H13N),并利用该晶体制备了结构简单的直接型X射线探测器(C/(R/S/rac-NEA)2PbBr4/C).实验发现,(S-NEA)2PbBr4 X射线探测器的灵敏度高达2.87×104μC Gyair-1 cm-2,器件的暗电流及暗电流漂移值分别为0.15 nA和7.6×10-8 nA cm-1 s-1 V-1,载流子迁移率与其寿命的乘积可达5.85×10-4cm2V-1,离子迁移活化能为219 meV.而(rac-NEA)2PbBr4 X射线探测器的灵敏度仅为7.41×103 μC Gyair-1 cm-2.分析实验结果可知,(R/S-NEA)2PbBr4的CISS特性使激发态产生手性诱导自旋极化,X射线辐照下极化激子态被快速解离成大量自旋依赖的光生电荷载流子,导致自旋反平行电子-空穴电荷载流子之间的复合几率降低,器件的上、下电极可以有效提取自旋平行的电子-空穴电荷载流子,进而大幅提升X射线探测器的性能.本研究为开发低成本、高性能直接型手性钙钛矿X射线探测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验支撑.

    二维手性钙钛矿圆二色性手性诱导自旋选择自旋依赖解离X射线探测器

    应用微效恢复基因与播期互作效应分析水稻CMS的育性敏感性

    林强蔡秋华王颖姮崔丽丽...
    5173-5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烟后制种指烟叶收获后的农田进行杂交水稻制种或不育系繁殖,是南方制种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耕作制度新模式.本试验在烟后制种期,研究分析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cytoplasmic male sterility,CMS)微效恢复基因与播期互作对不育性稳定性的影响,为不育系繁殖提纯、遗传选育和烟后制种提供理论参考与实际应用依据.选择5个不同微效恢复基因数量的不育系珍汕97A、龙特浦A、野香A、京福1A、301A,设置4个播期和2个试点,在播期、地点及其互作下,以嵌合颖花率和黑染花粉率为花粉育性指标进行解析比较,应用主效可加互作可乘模型(additive main effects and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 model,AMMI模型)分析,探究不育系花粉育性的动态趋势.CMS的育性回复除受主效基因控制外,微效基因也产生累加作用.龙特浦A属于微效恢复基因数量较多类型,对播期和试点变化反应较为敏感;野香A、京福1A、301A归类为微效恢复基因数量中间类型,对播期等因素有一定程度的反应;珍汕97A为微效恢复基因数量较少类型,对播期等因素反应敏感度低.对播期敏感度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龙特浦A、301A、京福1A、野香A、珍汕97A.根据CMS不育性的敏感性效应,在生产上进行烟后制种和繁殖时,播期适当提前对于种子纯化效果较好,在不育系遗传选育和原种提纯时,选择微效恢复基因高效表达的时期进行,有利于及早剔除不合格单株,加快获得不育性稳定的群体.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CMS)花粉育性微效恢复基因

    PECVD法制备新型Cu-Gr复合材料用于未来互连

    王璐伟王伟梁旭婷马勤政...
    5183-5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后端互连间距和横截面积的持续减小,Cu面临着电阻率、电迁移和RC延迟等挑战.石墨烯覆盖Cu后形成的复合材料(Cu-Gr),可以显著降低Cu线电阻率,提高其电流密度与抗电迁移性能,能有效应对当前纯Cu互连所面临的挑战.本文首先采用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 vapor deposition,PVD)制备了 100 nm厚的Cu膜,并通过Ar+射频清洗改善了其表面能.然后利用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plasma enhanced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PECVD)在Cu表面沉积石墨烯,通过调节衬底偏压至75V,最终在Cu表面沉积出了具有低缺陷密度、较高平整度的少层石墨烯结构的碳薄膜.随后,对Cu-Gr进行了 350℃热退火处理来改善其导电性能.结果表明,热退火处理前,在75 V衬底偏压下Cu-Gr的电导率最高,相比较热退火前的Cu,其电导率提升12.64%.热退火处理后,在50 V衬底偏压下Cu-Gr的电导率最高,相比较热退火后的Cu,其电导率提升12.75%.此外,ANSYS有限元分析表明将Cu-Gr应用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 circuit,VLSI)互连结构中,在通孔附近的等效热应力最高,其值为35.8 MPa.上层Cu-Gr互连位置等效弹性应变最大,其值为1.1×10-4.

    新型互连材料石墨烯等离子体化学气相沉积衬底偏压电导率热应力

    《科学通报》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