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孔子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孔子研究
孔子研究

梁国典

双月刊

1002-2627

0531-82732510

250002

山东济南市舜耕路46号

孔子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学术性刊物。旨在推动孔子、儒家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研究,总结和继承中国古代文化遗产,繁荣学术研究。刊登研究孔子、儒家和其他各学术流派的哲学、政治、经济、道德教育、宗教等思想的学术论文,国内外有关的学术动态和资料介绍、书评、文摘,有关孔子、儒家和其他各学派思想家的生平事业的文物、史迹介绍、历史资料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艮背行庭:论程颐与朱子对艮卦的异读

    于超艺
    109-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程颐对艮卦卦辞与对《彖传》的疏解略不相同,其解卦辞,释"艮其背"为止于人"所不见"之地,以其"不交于物",使人不被欲望牵引,所论是学者之工夫;而解《彖传》,则称"止各当其所",讲的则是学问存养工夫之后的效验.朱子接受程颐对艮卦《彖传》的解读,但不认可他对卦辞的解读.在朱子看来,艮之止乃止于"当止"之所,而非不接于外物.朱子将"外物不接"之意大而化之,换作非严格意义之"非礼勿视听言动"来弥缝程朱之间的异读.相较而言,朱子更能接受程颢的说法,即只要依理而行,则不受物我羁绊,所谓"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如此"外物不接"之说自然就被取消了.

    程颐朱熹艮卦工夫

    先秦儒家人性论缺环补苴及对汉魏六朝的沾溉——以佚文献为中心

    杨柳青
    118-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性之辩是先秦颇为兴盛的学术议题,佚文献和出土文献可补苴孔子"性相近、习相远"与孟子性善论、荀子性恶论之间的缺环.孔子以习论性,七十子漆雕开、宓子贱则言性有善有恶且善恶不可变易,七十子后学世硕提出善恶可养,公孙尼子以气论性,《性自命出》以情论性,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离不开七十子及其后学的先导.先秦人性论遗泽予汉魏六朝并衍生出才性论,后者成为人物品鉴和文艺审美领域的核心范畴.曹魏时期的才性论保留先秦余绪,主张才性乃禀天所赋,晋虞溥提出才性可随教而移,南朝刘勰则明确指出积学可富才、才性可习染.

    人性论以气论性以情论性才性论佚文献

    孔子"无间"思想的认识论意涵解析

    林孝斌
    127-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孔子在《论语·泰伯》中以"禹,吾无间然矣"指称他和大禹间的"无间性".孔子的"无间"思想是兼具个殊与普遍性意义的认识论命题.该命题意在揭示跨越时空的不同主体之间的感通如何可能.由于感通是一种原始认识活动,其内在结构由情感与观念复合而成,故该命题是一重要的认识论命题.其要义有二:一者,作为个殊性,它隶属孔子的切己体验,属一种私人语言,是孔子自己集判断者、判断标准和判断对象这三者于一的认识活动,他人无法置喙;二者,它又具有普遍性,体现出不同主体之间实现感通的基本原则:情感之共鸣,认知之共识.该要义能拓深当前学界对"中—西""古—今"论域的探讨,故有发覆之要.

    孔子大禹无间感通认识论

    《乐记》的文本渊源与思想主旨——基于类书佚文与出土文献的互证研究

    高晓锋
    136-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上关于《礼记·乐记》的作者、写成时间与传布过程的诸种说法,由于缺少思想和文本层面的综合考察,多沦为一面之词.从《乐记》文本的形成过程及其思想宗旨来看,可以将其上溯到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进行礼乐重构活动的战国中早期.具体来说,《乐记》是孔子之后以子游及其后学公孙尼子为代表的儒家,为了解答礼乐能否教化民众以及如何教化民众的问题而涉入心性论之域,从心性论高度对音乐的起源、本质及其乐教路径与意义等重大问题展开运思的产物,反映了子游学派"寻本遵道"的学术传统,并引发了儒家探究人性问题的热潮,标志着儒家乐教理论的成熟,在先秦儒家思想谱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乐记》乐由心生公孙尼子子游学派

    Abstracts

    157-160页

    征稿简章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