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孔维佳 黄选兆

半月刊

1001-1781

LCEBHZZ@QQ.com

027-85726342-8818

430022

武汉解放大道1277号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主管,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1996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期刊。辟有专家论坛、临床研究、实验研究、技术与方法、研究报告、综述、进修苑、学术争鸣、经验介绍及病例报告等多个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诊疗进展的回顾与展望

    殷善开
    773-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多起源于副交感神经节,是一种侵袭性较强的良性肿瘤.对于这一类异质性较强的疾病的诊治目前仍是挑战.未来需要在遗传学分型、分级诊疗决策、保护颅神经及新型药物治疗等方面深入探索,以期更好的治疗该疾病.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诊断治疗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的治疗

    殷善开卢连军华清泉杨仕明...
    777-787页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治疗并发症

    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介导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微环境调控网络研究

    张博雅王圣明胡怡冰骆春雨...
    78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SDHD突变的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SDHD-CBT)微环境中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基因表达特征,精细各亚群的功能富集情况,进一步探索SDHD-CBT微环境中细胞间相互调控网络.方法:采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下载并重新分析SDHD-CBT、SDHB突变的胸腹部副神经节瘤(SDHB-ATPGL)、SDHB-CBT和正常肾上腺髓质(NAM)的单细胞核RNA测序数据,明确样本的细胞群信息,重点探索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亚群的基因表达特征,使用GO富集分析对亚群进行功能富集,并运用CellChat比较不同临床样本的细胞间相互调控网络,预测SDHD-CBT中的显著通路.结果:共获得7个细胞群,SDHD-CBT内皮细胞主要亚群是动脉和静脉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主要亚群是肌成纤维细胞和周细胞.相比于NAM,SDHB-CBT和SDHB-ATPGL,SDHD-CBT中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参与的细胞通讯更加丰富,显著富集FGF、PTN、WNT、PROS、PERIOSTIN和TGFb等通路.结论:SDHD-CBT中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具有异质性,参与重要细胞通讯过程,其中,FGF、PTN、WNT、PROS、PERIOSTIN和TGFb通路的发现可能在SDHD-CBT微环境调控研究中起重要作用.

    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单细胞核RNA测序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细胞间相互调控

    颈内动脉支架在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手术中的应用

    王涛吴雅琴王菁菁于栋祯...
    797-8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文旨在总结颈内动脉支架在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手术中的应用,为降低颈内动脉损伤风险提供了有效的策略.方法:本文回顾了 2018年6月至2022年12月采用颈内动脉支架的手术案例,并探讨了支架置入方法、治疗方案及围手术期的管理策略.结果:本研究共5例患者,术前根据MRI、颈动脉CT血管造影(CTA)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技术,对颈内动脉受侵犯程度进行全面评估,显示所有患者颈内动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累及.术前对所有患者行颈内动脉支架置入术,置入过程顺利,未发生颈内动脉损伤.支架置入后3个月行肿瘤全切或次全切除手术,术中避免了颈内动脉损伤,手术过程顺利完成.术后随访4个月~2年,支架置入后颈内动脉通畅,内皮化进程良好,未出现支架相关并发症.结论:对于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患者,若术前影像学显示颈内动脉受累,术前支架置入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策略,可加固动脉壁结构,保护并维持动脉完整性,降低手术过程中血管损伤的风险.本文总结了颈内动脉支架在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手术中的应用经验,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参考.

    颈内动脉支架颈静脉球副神经节瘤手术抗凝治疗

    颈内动脉搭桥术在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

    田旭孙慧颖冯国栋郑月宏...
    802-807,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在副神经节瘤手术中应用颈内动脉搭桥技术的必要性、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2015年5月至2023年8月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行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切除术并行颈内动脉重建术的患者资料,包括人口学特征、术前检查、诊断、术中对颈内动脉的处理技术及术后随访情况.结果:共纳入6例患者,包括女4例,男2例;平均年龄(39.8±13.0)岁;以颈部包块伴或不伴疼痛为主要症状,影像学检查均提示肿瘤完全包绕颈内动脉.4例患者行Fisch颞下窝入路Type A+B、1例TypeA、1例经颈侧入路手术.5例以大隐静脉、1例以人工血管重建颈内动脉.平均随访时间为(43.8±31.6)个月.1例患者肿瘤于3年后复发并再次行手术切除,其余5例未见肿瘤复发.1例患者发生急性桥接血管栓塞,另1例桥接血管在随访时发现闭塞.结论:在累及颈内动脉的头颈部副神经节瘤切除手术中行颈动脉搭桥术是彻底切除肿瘤、治愈疾病,同时保证颅内血供、降低脑血管并发症的重要技术."预重建技术"较常规颈动脉搭桥手术缩短了单次阻断脑血流的时间,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发生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颈动脉搭桥术后应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并定期复查影像学检查以评估移植血管的通畅程度及肿瘤残留或复发的情况.

    头颈部副神经节瘤颞下窝入路颈内动脉重建预重建技术

    无张面神经前移位联合岩下窦隧道填塞术治疗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的预后分析

    孙文芳李伟张毅博戴春富...
    808-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改良颞下窝A型入路——无张面神经前移位联合岩下窦隧道填塞术治疗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jugular foramen paragangliomas,JFP)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本研究纳入2010年10月至2023年6月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耳鼻喉科的JFP患者88例,对肿瘤分期、术中情况以及术后面神经(fa-cial nerve,FN),后组颅神经(lower cranial nerves,LCN)功能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肿瘤全切70例(79.5%)及近全切17例(19.3%),仅1例患者次全切除;术中平均出血量448.3 mL.经典面神经全移位24例(27.3%),改良无张面神经全移位18例(20.5%)、改良无张面神经部分移位18例(20.5%).经典面神经前移位和无张面神经前移位术后面神经HBⅠ~Ⅱ级分别为62.5%和88.9%,通过Kruskal Wallis检验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无张面神经移位能有效保护面神经功能.术前组LCN功能损伤(20例,22.7%),术后新发LCN功能损伤[C1~C2期患者占4.9%(2/41)、C3-D期患者占8.5%(4/47)],早期手术对LCN功能影响更小.结论:改良颞下窝A型入路可改善患者预后:无张面神经前移位能有效保护面神经功能,岩下窦隧道填塞术能更好保护后组颅神经功能并减少术中出血.

    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无张面神经前移位岩下窦隧道填塞外科手术

    介绍一种保留颈内动脉切除颈动脉体瘤的新方法——显微凝切法

    张庆华清泉华荣恺江洋...
    812-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介绍保留颈内动脉切除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的手术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09例CB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技术要点,综合分析影像学及病理结果,观察患者术后并发症.结果:109例患者中Shamblin Ⅰ型28例,Shamblin Ⅱ型46例,Shamblin Ⅲ型35例.突触素(SYN)和可溶性蛋白-100(S-100)均呈阳性.17例患者病理组织免疫组织化学S-100与SYN平均表达面积百分比存在正相关关系(r=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平均时长为(148.4±46.2)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64.7±22.8)mL,住院平均时间为(15.2±2.6)d.所有患者手术方法均为显微凝切法,其中3例患者切除肿瘤合并颈外动脉结扎术,1例行肿瘤切除合并颈内动脉结扎术,其他患者均行单纯肿瘤切除术.总体术中血管结扎率为3.7%,神经损伤率为6.4%.根据术前CTA、术中情况及术后病理结果,对CBT提出新的分型,直观反映肿瘤与颈动脉的间隙以及肿瘤性质.结论:建议确诊后手术切除CBT.显微镜下寻找肿瘤与血管之间的潜在间隙,运用低能量双极电凝凝闭并切断其间的纤维结缔组织,沿动脉外膜逐渐分离,在完整切除肿瘤同时大部分病例均可做到保留颈动脉,减少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如何识别手术困难病例尤为重要.

    颈动脉体瘤手术双极电凝CT血管成像免疫组织化学

    保留外中耳结构的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手术探索(附2例报道)

    宋勇莉朱正茹胡健潘洋洋...
    818-822,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对经典颞下窝A型入路进行技术改良,保留外中耳结构,对于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手术治疗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接受经迷路下经乳突-上颈部联合入路手术治疗的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患者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病变的临床特征,肿瘤切除程度,术后面神经功能及听力保留情况,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等.结果:2例患者均为女性,术后病理均确定为副神经节瘤.患者肿瘤分期分别为:病例1 C2De1,病例2 C1De1;2例患者肿瘤均得到完全切除,术后病例1发生感染,遗留鼓膜穿孔及混合性耳聋.病例2术后出现左侧轻度面瘫(Ⅱ级),予以对症治疗后恢复.随访半年均未见肿瘤残留或复发.结论:对于部分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采用迷路下经乳突-上颈部联合入路进行手术治疗,可实现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外中耳结构和功能,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该术式适用于病变局限于颈静脉孔区,不累及或仅累及颈内动脉垂直段(C1或C2),不伴有明显听力下降的副神经节瘤患者.

    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手术治疗面神经听力保留迷路下入路

    假性缺氧簇相关的头颈部副神经节瘤中HIF表达及免疫微环境的进展

    张博雅楼梓涵王菁菁胡怡冰...
    823-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系统回顾了头颈部副神经节瘤(head and neck paraganglioma,HNPGL)的病理特征、分子机制和肿瘤微环境,重点关注了假性缺氧簇相关的HNPGL.研究表明,假性缺氧簇相关的HNPGL主要涉及多个基因突变,如SDHx和VHL/EPAS1等,这些突变会影响HIF蛋白的稳定性和活性,加剧肿瘤的发展.与此同时,本文还分析了 HNPGL中HIF-1α和HIF-2α的表达模式,发现HIF激活的差异可能对特定亚型的治疗反应产生影响.此外,文中还探讨了 HNPGL的肿瘤微环境,发现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CD4+T和CD8+T细胞在肿瘤中起着重要作用,免疫微环境的异质性也会影响治疗方法的选择和反应性.通过综合分析,这些发现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HNPGL的发病机制和发展过程,也为未来针对特定亚型的个性化治疗提供了线索.

    副神经节瘤头颈部副神经节瘤缺氧诱导因子肿瘤免疫微环境

    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诊疗新进展

    姜振孙鹏程韩月臣樊兆民...
    830-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颈静脉孔区副神经节瘤是颈静脉孔区最常见的肿瘤,是一种生长缓慢、血运丰富的肿瘤,与颅底重要的血管神经关系密切.本文结合目前国内外研究现状,将其病理生理学、手术治疗、放射治疗的改变等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治和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副神经节瘤颈静脉孔区肿瘤病理生理学手术治疗放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