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放射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冯敢生

月刊

1001-9324

lcfs@chinajournal.net.cn

0714-6222015

435000

湖北省黄石杭州路23-22号

临床放射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影像学学术性刊物。以“保证质量,具有特色,重视临床、普及提高”为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AI的CT定量分析对20mm以下非典型磨玻璃结节肺腺癌浸润性的预测价值

    梁冬云周建军曾蒙苏林冲...
    5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人工智能(AI)的CT定量分析预测20 mm以下磨玻璃结节(GGO)肺腺癌浸润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肺腺癌(<20 mm)的145例GGO患者术前胸部薄层高分辨CT影像资料,其中微浸润性腺癌(MIA)70例,浸润性腺癌(IAC)75例.通过AI肺结节软件获取GGO的直方图、熵及反映结节大小的CT定量参数.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IAC和MIA两组GGO的CT定量参数的差异,通过单变量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IAC的独立预测因子,并采用ROC曲线评估各单因素参数对GGO侵袭性的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GGO的长径、短径、平均直径、体积、平均CT值、最大CT值、最小CT值、标准差、中位数及熵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和ROC曲线分析显示熵、平均CT值和体积是预测GGO浸润性的独立预测因子,当其阈值>8.6、>-516 HU、>937.0 mm3时,预测GGO浸润性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03%、81.30%、73.67%和74.65%、67.14%、81.71%,联合3个指标预测IAC的效能最佳,AUC为0.91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67%和88.50%.结论 基于AI的CT定量参数有助于评估GGO的浸润性,熵、平均CT值和体积是预测IAC的重要参数指标,联合3个指标能提高预测效能,为临床精准治疗提供参考.

    肺癌磨玻璃结节浸润性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基于定量CT分析COPD患者肺血管改变与肺气肿严重程度的一致性

    谷慧慧韩婷婷曹宪宪高小燕...
    63-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定量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血管改变、肺气肿、气道受限三者相关性,在体内证实COPD患者肺血管与肺气肿异常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数字肺"平台2015年3月至2016年11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共计113例.计算吸气相CT图像上肺低衰减区百分比(LAA%),全肺以及各个肺叶肺血管体积百分比(IPVV%).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正态分布)或Kruskal Wallis H秩和检验(非正态分布)比较不同严重程度肺气肿的肺血管参数的差异.Spearman相关分析IPVV%与LAA%和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的相关性.结果 全肺以及各个肺叶IPVV%与LAA%呈显著强负相关(P值均<0.001),最强相关系数r=-0.735,在右肺上叶和左肺上叶相关性最强.全肺以及各个肺叶IPVV%与FEV1%和FEV1/FVC均呈显著正相关(P值均<0.001),最强相关系数分别为r=0.441和r=0.498.IPVV%与LAA%的相关性显著强于IPVV%与FEV1%和FEV1/FVC的相关性.结论 IPVV%与肺气肿严重程度和肺功能结果之间具有相关性,IPVV%与肺气肿的相关性强于IPVV%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在体内证实了COPD肺血管改变与肺气肿变化之间的联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肺气肿定量CT

    欢迎订阅《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社发行部
    67页

    Revolution 256 CT胸部低剂量扫描不同噪声水平与后置ASIR-V权重的最佳组合

    肖慧娟刘谊和梁盼侯平...
    6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Revolution 256CT胸部低剂量扫描不同噪声指数(NI)水平与后置ASIR-V权重的最佳组合.方法 随机将320例胸部健康体检者分为4组:常规剂量组(NI15)和低剂量组(NI25、30、35),每组80例,均与后置ASIR-V不同权重(0~100%)相结合.测量计算感兴趣区噪声(SD)值、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剂量容积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及有效辐射剂量(ED),并对图像进行主观评分,得出最佳噪声指数(NI)及后置ASIR-V权重的组合.客观指标比较用方差分析,主观指标比较用Kappa 一致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随着ASIR-V权重的增加SD值逐渐减小、SNR及CNR值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6~39.410,P<0.05).(2)随着NI值的增加,SD值逐渐增加,SNR及CNR值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16~39.410,P<0.05).(3)随着NI值的增加,CTDIvol、DLP、ED值逐渐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0.221~153.169,P<0.05),3组低剂量组较常规剂量组ED分别降低约68%、79%、84%.(4)主观评分一致性较好(Kappa=0.888,P<0.05),在 NI15 结合 30%ASIR-V 权重、NI25 结合 40%ASIR-V 权重;NI30 结合 50%ASIR-V权重;NI35结合60%ASIR-V权重时最高.结论 Revolution 256CT胸部低剂量扫描最佳NI及后置ASIR-V权重组合为NI15结合30%ASIR-V权重、NI25结合40%ASIR-V权重、NI30结合50%ASIR-V权重及NI35结合60%ASIR-V.

    多模型迭代重建技术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辐射剂量噪声指数图像质量

    增强CT影像组学在鉴别肝转移性腺癌来源的运用

    侯承师胡景卉黄京城杨鑫...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机器学习的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对肝转移性腺癌来源预测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17例肝转移瘤患者的增强CT图像及临床影像资料,其中153例非胃肠道来源腺癌(25例乳腺腺癌,128例肺腺癌)和164例胃肠道来源腺癌(95例结直肠腺癌,41例胃腺癌,28例胰腺腺癌).在增强CT三期图像中分别分割肿瘤体积.使用联影科研平台(uAI)提取影像组学特征,用最小绝对收缩与选择算子算法(LASSO)进行特征筛选.结合年龄及性别构建支持向量机分类器预测模型.两位影像医师根据影像特征进行预测.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类模型效能,Delong检验对比模型诊断效能.决策曲线分析(DCA)探索模型临床应用价值,校准曲线评估模型预测精度.结果 经LASSO算法从三期图像中共获得6个影像组学特征,建立的影像组学联合模型曲线下面积(AUC)为0.738,结合年龄及性别建立临床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值、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分别达到0.833、0.740、0.804和0.771.两位影像医师诊断的AUC值分别为0.643和0.664.临床影像组学模型诊断效能高于两位影像医师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强CT影像组学联合模型能鉴别肝转移瘤来源于胃肠道及非胃肠道腺癌,在与年龄及性别联合后支持向量机模型诊断效能提高,明显优于影像医师诊断效能.

    影像组学计算机体层成像原发灶未知肝转移瘤

    基于CT影像组学构建术前预测胰腺癌神经周围侵犯模型的研究

    孟婷阮志兵徐茂丽夏小梅...
    79-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传统影像特征、临床信息建立的模型术前预测胰腺癌发生神经周围侵犯(PNI)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7例术后病理证实为胰腺癌患者的增强CT影像特征及临床资料,其中有PNI患者98例,无PNI患者39例,按照7∶3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96例,验证组41例.利用3D Slicer分别在术前增强CT动、静脉期图像上手动勾画肿瘤,Pyradiomics提取特征,最小冗余最大相关算法(mRMR)、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进行特征的降维、筛选,在训练组分别构建独立组学模型、临床-传统影像模型及融合组学模型,验证组验证模型效能.绘制ROC曲线评价预测模型的效能.结果 最终动脉期、静脉期、动脉期联合静脉期分别筛选出3个、2个、2个组学特征,3个期相分别建立的独立组学模型、临床-传统影像模型及融合组学模型中均是融合组学模型性能最高,动脉期、静脉期、动脉期联合静脉期融合组学模型在训练组AUC值分别为0.83、0.85、0.80,在验证组AUC值分别为0.78、0.76、0.80.结论 基于增强CT影像组学特征联合血管侵犯构建的融合组学模型能在术前有效预测胰腺癌是否发生神经周围侵犯,预测效能优于独立组学模型和临床-传统影像模型.

    胰腺癌影像组学神经周围侵犯体层摄影术,X射线计算机

    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移行期和肝胆期低信号对肝细胞癌诊断的价值

    董红晓林斌周智鹏曾阳东...
    84-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移行期和肝胆期低信号的诊断模型对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并且获得病理结果或临床确诊的129例患者共178枚肝脏局灶性病灶,由两名医师独立评估并标注每个结节影像学征象,统计分析两种诊断模型对肝细胞癌的诊断效能,模型一为"动脉期非环形高强化+门静脉期廓清",模型二为"动脉期非环形高强化+门静脉期/移行期/肝胆期廓清".结果 模型一及模型二的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分别为74.42%(96/129)、83.67%(41/49)、76.97%(137/178)及93.80%(121/129)、69.39%(34/49)、87.08%(155/178),模型二的敏感度及准确度高于模型一(P<0.05),并且当结节直径≤3 cm时,差异更加显著.而将两种模型联合DWI序列重新评估时,模型二诊断特异度明显提高,诊断效能进一步提高.结论 钆塞酸二钠增强磁共振对肝细胞癌诊断效能较高,将移行期或肝胆期低信号代替门静脉期廓清作为新诊断模型,可以明显提高诊断肝细胞癌的敏感度,联合DWI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肝细胞癌钆塞酸二钠移行期肝胆期诊断效能

    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直肠癌PD-1表达状态

    贾建业刘紫妍丁聪柏根基...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多参数MRI影像组学列线图预测直肠癌患者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表达状态.方法 回顾性的纳入病理确诊的168例直肠腺癌患者,均接受术前多参数MRI检查与术后PD-1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按7:3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组(n=118)和测试组(n=50).构建并比较T2WI、DWI及T2WI+DWI影像组学模型的性能.根据单、多因素逻辑回归筛选出临床独立危险因素建立临床模型.最后将最佳影像组学评分结合临床特征以构建联合模型,并将其展现为可视化列线图.以受试者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及决策曲线评估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 经特征筛选最终T2WI、DWI、T2WI+DWI序列分别保留8、5、9个影像组学特征,各模型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PD-1表达的效能由AUC评估(测试集中,T2WI为0.64,DWI为0.66,T2WI+DWI为0.74),组合模式明显优于单一成像方式.临床T、N分期为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临床模型AUC值为0.69.最终基于T2WI+DWI序列联合临床独立预测因子构建的联合模型效能为0.75,明显优于单独的影像组学及临床模型.结论 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结合临床因素的列线图可有效预测直肠癌患者PD-1表达状态,并为临床后续开展抗PD-1等免疫治疗提供一定的指导.

    影像组学磁共振成像列线图直肠癌PD-1

    肾原发性髓外浆细胞瘤的CT表现

    姚义好杨倩张水霞
    96-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肾原发性髓外浆细胞瘤(EMP)的影像学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8例EMP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总结其特征.结果 8例患者中,位于左肾5例,位于右肾3例,均为单发病灶;病灶最大直径24~106 mm,平均直径52 mm,肿瘤大部均位于肾皮质外,包绕肾脏生长,均呈分叶状,6例密度均匀,2例密度不均;8例肿瘤边界清楚;7例肾脏呈受压改变;增强扫描肿块均呈中-重度强化,强化较均匀,肿块强化程度均低于肾皮质,肿瘤内及周边均可见迂曲增粗的血管影.结论 EMP影像学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内密度均匀,边界清楚,大多数位于肾皮质外,包绕肾脏生长,肾脏位于肿瘤中央似"夹心饼干",肾脏大多数受压变形,增强扫描肿瘤呈中-重度强化,强化均匀,肿瘤内及周边可见迂曲增粗的血管影.

    肾脏肿瘤髓外浆细胞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双层探测器光谱CT对宫颈癌分期的临床应用价值

    梁欢欢田冰乔英
    10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双层光谱探测器CT能谱图像在宫颈癌检出与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首诊宫颈癌患者48例,均行光谱CT和盆腔MRI检查,有完整组织病理学资料.由两名高年资影像学医师以双盲法分析光谱CT40 keV及MRI图像,记录是否为阳性病灶,对阳性病灶多平面观察肿瘤部位、大小及范围,判断有无宫旁浸润、阴道浸润及淋巴结转移,并评价分期.采用x2检验分析比较上述各组参数之间的差异.选择动、静脉两期病灶强化最明显区,勾画病灶和髂动脉ROI,记录碘密度(IC),并计算标准化碘密度(NIC),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宫颈癌早期(≤Ⅱ A期)和进展期(≥Ⅱ B期)之间两项定量参数的差异;绘制ROC曲线,分析IC、NIC诊断宫颈癌早期及进展期的效能.结果 MRI、光谱CT对宫颈癌的检出率均高于常规CT,分别为91.67%(44/48)、81.25%(39/48)、60.42%(29/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光谱CT对宫颈癌Ⅱ B期及以上诊断符合率(100%)高于MRI(95.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RI对宫颈癌Ⅰ B1期及以下、Ⅰ B2~Ⅱ A期诊断符合率(80.00%、90.00%)高于光谱CT(20.00%、75.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光谱CT诊断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90.00%、100%、94.87%)高于MRI(65.00%、87.50%、7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宫颈癌进展期动、静脉两期的IC、NIC均高于早期,动脉期IC、NI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显示,动脉期NIC诊断宫颈癌早期及进展期的曲线下面积为0.718(95%CI:0.552~0.850),高于动脉期IC的曲线下面积0.704(95%CI:0.536~0.83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382,P>0.05),动脉期NIC诊断效果较佳.结论 光谱CT可优化显示宫颈癌病灶及其浸润范围,对评价淋巴结转移有优势,动脉期IC、NIC在宫颈癌早期与进展期鉴别中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光谱CT宫颈癌碘密度图癌症分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