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放射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冯敢生

月刊

1001-9324

lcfs@chinajournal.net.cn

0714-6222015

435000

湖北省黄石杭州路23-22号

临床放射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影像学学术性刊物。以“保证质量,具有特色,重视临床、普及提高”为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颅内病变——请分析病变性质

    孙梦琪周杰李欢徐海波...
    2025,2197-2198页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局部自发性脑功能活动异常:一项基于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元分析

    王露刘芮杉廖娟夏林枫...
    2026-203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针对青少年精神分裂症(adolescent-onset schizophrenia,AOS)静息状态下局部自发性脑功能活动存在异常的脑区进行元分析,以确定AOS最为一致的异常脑区,并揭示AOS潜在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英文数据库以及中国知网、万方中文数据库中采用低频波动幅度(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ALFF)、分数低频波动幅度(fractional amplitude of low-frequency fluctuation,fALFF)及局部一致性(regional homogeneity,ReHo)的方法探究AOS患者静息状态下局部自发性脑功能活动异常改变的研究,时间为自建库起至2024年2月19日,提取并汇总AOS患者相对于健康对照者局部自发性脑功能活动存在异常的脑区,并采用SDM-PSI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共纳入6篇符合标准的文献,样本量共计396例,其中AOS患者215例,健康对照组181名.基于体素的元分析结果显示:AOS患者左侧额中回延伸至额下回三角部局部自发性脑功能活动显著升高,左侧楔前叶延伸至后扣带回局部自发性脑功能活动降低(P<0.005;峰高Z>1;簇范围=10体素).结论 基于体素的元分析证实在青少年期发病的精神分裂症存在相关核心脑区局部自发性脑功能活动的显著异常,这些发现将有助于进一步深化精神分裂症病理生理学机制的理解.

    精神分裂症青少年局部自发脑活动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元分析

    基于多层感知机算法的CE-T1WI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胶质瘤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

    张东莹魏勇马潇越周凤梅...
    2032-2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基于磁共振对比增强序列(CE-T1WI)的影像组学模型预测脑胶质瘤患者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的价值.方法 从公开数据集癌症影像档案库中回顾性分析281例脑胶质瘤患者(甲基化180例,未甲基化101例)的CE-T1WI资料.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和最大最小冗余相关方法被用于特征筛选.采用多层感知机算法建立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被用于评价预测性能.结果 基于多层感知机算法的临床模型、影像组学模型以及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均可用于预测脑胶质瘤患者MGMT启动子甲基化状态,且与前两者相比,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有最高的诊断效能.联合模型在训练集中AUC为0.909(95%CI:0.864~0.944),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6.11%和82.50%;在验证集中 AUC 为 0.831(95%CI:0.708~0.917),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0.56%和 80.95%.Delong检验显示,临床+影像组学联合模型与临床模型之间AUC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训练集:Z=4.718,P<0.05;验证集:Z=2.677,P<0.05).结论 基于多层感知机算法的CE-T1WI影像组学模型能够对MGMT启动子甲基化和MGMT启动子未甲基化的胶质瘤患者进行有效鉴别.

    脑胶质瘤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磁共振成像多层感知机

    不同年龄段生理性的磁共振脑功能成像分析:基于全脑体积及脑功能网络的小样本研究

    王童王帅文陈小莉张艳利...
    2037-20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生理性衰老受试者中大脑体积的变化以及全脑功能网络的特征性改变.方法 纳入正常中老年组志愿者组(50~80岁)42名(HC group 1,HCg1),中青年组(20~40岁)健康志愿者33名(HC group 2,HCg2).通过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对T1序列分割出的全脑皮质及白质体积进行组间比较.之后,对两组的静息态脑功能成像进行基于网络的分析,比较全脑功能网络与脑区的连接特征并对比功能连接均值.结果 在灰质体积分析中,HCg1较HCg2在双侧颞叶、额叶、小脑出现了显著的灰质体积减小(P<0.05,FDR多重比较校正P<0.01),白质体积的缩小发生在胼胝体体部及双侧穹窿脚.全脑网络连接均值比较中,HCg1表现出了更高的平均功能连接值(P<0.05,FDR多重比较校正P<0.01).结论 不同年龄段皮质及白质形态出现多个区域的萎缩,提示衰老过程伴随着多种局部基础生理机能的降低.但通过全脑功能网络的连接特征说明,大脑前部代偿性的功能连接增强,可能是脑功能的强健性及脑储备能力出现的原因之一.

    皮质体积白质体积脑功能网络强健性脑储备

    联合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和表观扩散系数诊断Ⅱ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的研究

    赵士玉王姝梅宋雪燕张捷...
    2042-2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联合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APTw)和表观扩散系数(ADC)诊断Ⅱ型糖尿病(T2DM)患者脑梗死病灶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方法 回顾性搜集经头颅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WI)、APTw和常规序列检查的T2DM脑梗死患者,分成DWI与APTw图像错配组和无错配组,测量病灶ADCm和APTwm值.分析两组间影像和临床参数统计学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定量参数及联合诊断参数诊断效能,DeLong分析ROC结果之间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两组APTw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ADCm、年龄、性别、HbAlc、高血脂、高血压、吸烟史和饮酒史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APTwm单独和APTwm联合其他参数联合诊断均具有诊断效能,APTwm+临床参数联合诊断效能最高(AUC=0.869),DeLong分析各ROC结果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结论 APTwm对T2DM患者脑梗死病灶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具有诊断效能,APTwm+临床参数联合诊断效能最高,但与APTwm单独诊断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Ⅱ型糖尿病脑梗死缺血半暗带表观扩散系数酰胺质子转移加权成像

    列线图预测DWI阴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可行性研究

    叶浩翊吴小燕韩雯申忱...
    2047-20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列线图预测扩散加权成像(DWI)阴性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搜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进行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AI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将DWI阳性定义为A组(n=187)和DWI阴性为B组(n=49),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将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纳入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筛选预测DWI阴性AIS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模型.对所有预测DWI阴性的AIS独立危险因素与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诊断效能.结果 A组患者血糖、溶栓前NIHSS评分大于B组(P<0.05),A组患者溶栓前ASPECTS评分小于B组(P<0.05),B组患者溶栓后90天预后明显优于A组患者(P<0.05).二元Logistics回归方程结果显示溶栓前AS-PECTS评分、溶栓前NIHSS评分、血糖为预测DWI阴性AIS的独立风险因素,建立列线图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8,取阈值为0.0056时,敏感性与特异性分别为90.4%、92.4%.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DWI阴性AIS与实际发生率拟合度好.结论 DWI阴性的AIS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预后明显优于DWI阳性的AIS患者,同时基于溶栓前ASPECTS评分、溶栓前NIHSS评分、血糖建立列线图模型能有效预测DWI阴性的AIS,为无法进行MRI检查的AIS患者提供静脉溶栓的临床参考证据.

    静脉溶栓扩散加权成像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列线图

    T1 mapping定量评估脊髓型颈椎病严重程度的应用价值研究

    王晓云彭艺飞张丁予田笑楠...
    2053-20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颈髓T1 mapping的初始T1值定量评估脊髓型颈椎病(CSM)严重程度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CSM患者133例(CSM组)和健康志愿者30名(对照组).根据改良日本骨科协会评分(mJOA)将CSM患者分为轻度组(mJOA≥12)和重度组(mJOA<12).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颈椎轴位及矢状位T2WI、矢状位T1 mapping成像,测量对照组各颈椎间盘层面(C2~C7)和CSM患者狭窄位置、狭窄位置上方及下方椎间盘层面的T1值(三层面T1值分别计为:T1狭窄值、T1上值及T1下值).同时测量CSM患者椎管狭窄处前后径和横截面积.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价不同观察者对对照组各层面T1值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单因素分析比较对照组各颈椎节段之间T1值,同时对比CSM患者三个层面T,值与对照组平均T,值并进行两两比较.单因素分析比较轻重度CSM患者临床资料、影像学特征及T1值的差异.将mJOA评分和CSM患者各测量值进行相关性分析.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各测量值及组合测量值对轻重度CSM患者的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轻度CSM组50例,重度CSM组83例.两位观察者测量对照组各层面T1值结果一致性良好(ICC>0.6),且各层面T1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CSM 组 T1上值(t=-4.700,P<0.001)、T1狭窄值(Z=-6.186,P<0.001)、T1下值(Z=-4.212,P<0.001)分别与对照组平均T,值有统计学差异,且均高于对照组平均T1值.CSM组的T1狭窄值与T1上值、T1下值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CSM组T,上值与T1下值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重两组患者的性别、mJOA、T2高信号[T2(+)]、T,上值、T1狭窄值、T1下值组间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JOA评分与狭窄处前后径(r=0.227)、椎管横截面积(r=0.209)、T2(+)(r=-0.391)、T1狭窄值(r=-0.678)、T1上值(r=-0.549)、T,下值(r=-0.542)有相关性.狭窄处前后径、椎管横截面积、T2(+)、T1狭窄值、T1上值及T1下值鉴别轻重度CSM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575、0.557、0.645、0.857、0.711和0.733.T1狭窄值与以上其余参数联合鉴别轻重度CSM患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7、0.860、0.860、0.859和0.859.结论 T1 mapping成像可定量评估CSM患者疾病的严重程度,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参数.

    磁共振成像脊髓型颈椎病T1mapping定量

    欢迎关注临床放射学杂志微信公众号

    2059页

    CT评估阿托伐他汀对心房颤动术后心外膜脂肪及复发率的影响

    柴绘景杨甜甜王慧王增坤...
    2060-2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CT成像探究阿托伐他汀的使用对心房颤动患者心外膜脂肪容积(EATV)、心外膜脂肪CT衰减(EAT CT attention)及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复发率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搜集2020年4月至2022年12月在济南市中心医院接受RFCA的192例心房颤动患者数据,根据术后是否服用阿托伐他汀分为A组(116例,服用阿托伐他汀)和B组(76例,未服用阿托伐他汀).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6个月进行左心耳CT增强检查,并使用西门子后处理软件计算EATV和EAT CT attention.结果 术后6个月,A组患者的EATV和EAT CT attention显著降低并与B组患者的EATV和EAT CT attention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EATV:(-4±15)ml vs.(1±12)ml,P=0.013;EAT CT attention:(-2±6)HU vs.(1±6)HU,P<0.001].在 18 个月的随访中,A 组的心房颤动复发率显著低于B组(20例vs.32例,P<0.001).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阿托伐他汀使用和EATV降低是减少心房颤动复发的有利因素.在校正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BMI)及心房颤动类型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阿托伐他汀仍显著降低复发风险[HR=0.522(0.289,0.944),P=0.003].结论 应用阿托伐他汀与心房颤动患者CT增强EATV及EAT CT attention降低存在相关性,并与RFCA术后心房颤动复发率降低相关,可为临床上改善心房颤动患者预后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心房颤动心外膜脂肪阿托伐他汀导管射频消融术他汀类药物

    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定量参数联合血管分型评估肺腺癌侵袭性的应用价值

    孟锦张冰凌孙兴智李卫星...
    2066-2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HRCT)定量参数联合血管分型评估肺腺癌侵袭性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本院2021年3月至2023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腺癌患者113例(共138枚肺结节),根据病理类型将其分为非侵袭性组81枚(不典型腺瘤样增生、原位腺癌、微浸润性腺癌)和侵袭性组57枚(浸润性腺癌).比较两组的临床资料、HRCT定量参数和结节血管分型,构建Logistic回归模型,并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HRCT定量参数联合血管分型预测侵袭性肺腺癌的价值.结果 侵袭性组的结节最大直径、磨玻璃成分平均CT值、CT差值、体积、质量、血管分型为Ⅲ/Ⅳ型的比例均大于非侵袭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结节最大直径、磨玻璃成分平均CT值、CT差值、体积、质量、血管分型是侵袭性肺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结节最大直径、磨玻璃成分平均CT值、CT差值、体积、质量、血管分型以及联合检测评估侵袭性肺腺癌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19、0.669、0.753、0.747、0.728、0.799、0.861,HRCT定量参数联合血管分型评估侵袭性肺腺瘤的价值高于单一指标.结论 HRCT定量参数与血管分型联合检测对侵袭性肺腺癌具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对肺腺癌患者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分型肺腺癌侵袭性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