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放射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放射学杂志
临床放射学杂志

冯敢生

月刊

1001-9324

lcfs@chinajournal.net.cn

0714-6222015

435000

湖北省黄石杭州路23-22号

临床放射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Rad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面向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影像学学术性刊物。以“保证质量,具有特色,重视临床、普及提高”为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钆塞酸二钠增强MRI对单发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的预测价值

    王少怡周智鹏蒋宇林斌...
    597-6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临床资料、基于钆塞酸二钠(Gd-EOB-DTPA)增强MRI的影像征象及影像组学方法对单发肝细胞癌(HCC)患者微血管侵犯(MVI)的单独及联合预测价值.方法 110 例HCC患者(训练集:77 例,验证集:33 例),分析入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MRI影像征象,并分别从动脉期、门静脉期和延迟期 3 个序列中提取瘤内影像组学特征,使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算法进行特征选择,随后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临床模型、影像征象模型、单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影像组学联合模型和临床-影像征象-影像组学模型,并评估不同模型的性能.结果 110 例患者中,48 例(43.6%)经病理证实存在MVI.在训练集中,年龄在MVI状态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训练集及验证集中,γ-谷氨酰转肽酶(γ-GT)、动脉期瘤周强化、肝胆期瘤周低信号都是MVI的有力预测因子(P<0.05).通过LASSO算法,最终选择了17 个与MVI相关的影像组学特征.在 3 个单序列影像组学模型中,基于门静脉期图像建立的影像组学模型对HCC患者MVI的预测能力表现最佳,其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88、0.699.最终构建的临床-影像征象-影像组学模型在训练集中表现出较高的效能,相应AUC为0.895(95%CI:0.827~0.963),特异度为0.744,敏感度为0.912.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患者临床资料,Gd-EOB-DTPA增强MRI的影像征象及影像组学多个序列特征的联合模型,并验证了其在术前无创预测HCC患者MVI的价值,其有可能作为指导后续个体化治疗的临床工具.

    肝细胞癌微血管侵犯磁共振成像钆塞酸二钠影像组学

    沟槽状胰腺炎的影像学特征分析

    马振波李秀娟高荣基张立涛...
    605-6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沟槽状胰腺炎(GP)的影像学表现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从而选择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0 年1 月至2021 年3 月经手术病理或活检病理检查确诊的13 例GP患者的影像与临床资料,其中男10 例,女3 例,年龄 32~64 岁.13 例患者均行CT平扫及增强扫描;MRI平扫5 例,其中4 例同时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 所有13 例患者均可见沟槽区条片状软组织增厚改变,CT平扫呈等或混杂稍低密度,MRI平扫T1 WI序列呈低信号,T2 WI序列呈等或稍高信号,动脉期呈轻度强化或无强化,延迟期呈渐进性不均匀延迟强化.13 例表现为十二指肠降部肠壁不同程度增厚及沟槽区积液,9 例表现为十二指肠降部肠壁的囊性变及肠腔狭窄.3 例患者胰头内CT见稍低密度影,T1 WI序列为等或稍低信号,T2 WI序列为等或稍高信号.2 例主胰管及胆总管轻度扩张,胆总管下段渐进性狭窄伴中上段扩张.2 例胰周淋巴结肿大.结论 GP的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熟悉这些表现特点,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尽早选择更合适的治疗措施,减少不必要的手术.

    慢性胰腺炎沟槽区胰腺炎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基于CT特征的列线图模型对GIST核分裂象数的预测价值

    吴琼张瑾粱田姜慧杰...
    610-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开发和验证一种基于CT征象的列线图,用于术前预测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核分裂象数(MI).方法 回顾性分析100 例GIST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根据病理资料将患者分为低MI组(63 例)和高MI组(37例),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T征象与GIST MI之间的关系,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来验证列线图性能.结果 单因素分析得出肿瘤形态、最大径、溃疡、坏死、坏死百分比、肿瘤供血或引流血管增粗(EVFDM)、强化程度、强化特征、转移和外周侵犯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中,只有肿瘤最大径、坏死、溃疡和强化特征与高MI显著相关.将这4 个CT征象纳入列线图模型中,该模型的AUC值为0.892(95%CI:0.829~0.956),校准曲线及Hosmer-Lemeshow检验(P =0.516)均说明该列线图模型的预测结果和实际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结论 由肿瘤最大径、溃疡、坏死和强化特征组成的列线图模型在预测GIST患者的MI中有较高价值,有助于临床医师更全面评估GIST复发和转移潜能,从而作出更精准的临床决策.

    胃肠道间质瘤核分裂象数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列线图

    肾上腺嗜铬细胞瘤的MRI表现:常见特征及少见特征

    刘芳王明亮许晓杰蒋晶晶...
    615-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肾上腺嗜铬细胞瘤(PCC)的常见及少见 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 年2 月至2021年11 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2 例经病理证实的PCC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图像分析包括病灶的位置、大小、形态、边界、是否均质、是否囊变、平扫信号特点、强化特征、周围侵犯及有无转移等.结果 62 例患者共检出64 个病灶,60 例为单发病灶,2 例各为 2 个病灶.病灶位于左侧 28 个、右侧 36 个;病灶长径 0.8~12.6 cm,平均(4.90±2.71)cm;56 个(87.50%)病灶呈圆形或卵圆形,8 个(12.50%)病灶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边缘清晰 63 个(98.44%).实性 34 个(53.13%),囊变 30 个(46.87%),其中高度囊变 13 个(20.31%);实性均质 12 个(18.75%),不均质52 个(81.25%);23 个(35.94%)病灶含有出血;5 个(7.81%)病灶含有细胞内脂质;3 个(4.69%)病灶表现为脑脊液样高信号.50 个(78.13%)病灶T1 WI呈低信号,14 个(21.87%)病灶T1 WI呈等信号;T2 WI均呈高信号;灶周侵犯1 个(1.56%);淋巴结转移 1 个(1.56%);肝转移 2 个(3.13%).动态增强扫描后,42 个(65.63%)病灶动脉期呈重度强化,22 个(34.38%)病灶动脉期呈轻中度强化;33 个(51.56%)的病灶瘤内或瘤周含肿瘤血管.病灶强化方式有四种:16 个(25.00%)病灶呈"渐进性填充式"强化,12 个(18.75%)病灶呈"渐进性均匀"强化,21 个(32.81%)病灶呈"快进快出"强化,15 个(23.44%)病灶呈"持续"强化.结论 PCC的MRI表现有典型的常见特征和少见特征.

    嗜铬细胞瘤肾上腺磁共振成像

    后足肌腱韧带解剖与损伤的MRI表现

    冯志远梁文洲白荣杰藏金生...
    621-6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高分辨3.0 T MRI技术,探讨后足肌腱韧带解剖及损伤的影像学表现,为后足损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解剖学和影像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 年6 月至2021 年9 月65 例外伤疼痛经手术或随访证实的后足肌腱韧带损伤患者和15 名健康志愿者(30 足)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表现.所有志愿者及后足外伤患者均行中后足冠状位、矢状位和轴位的MRI T1 WI和质子密度加权脂肪抑脂(PD-FS)序列检查.分析后足肌腱韧带正常解剖及损伤后的MRI表现.结果 15 名健康志愿者(30 足)的后足肌腱韧带表现为均匀条状或线样低信号,其中腓骨长肌肌腱、腓骨短肌腱和跟腱表现为条带状均匀低信号,而跟骰韧带、足底筋膜表现为线样低信号.65 例后足肌腱韧带损伤患者中,腓骨长肌肌腱损伤10 例,腓骨短肌肌腱损伤17 例,跟骰韧带损伤10 例,足底筋膜炎12例,跟腱损伤16 例.损伤的肌腱韧带T1 WI序列表现为纤维不连续、增粗、模糊,PDFS序列表现为肌腱韧带走行区内不均匀高信号,腱鞘积液,部分撕裂表现为纤维不连续、增粗.完全撕裂表现为纤维中断、回缩,断端纤维结构消失,被液体充填,其周围软组织水肿.结论 高分辨3.0 T MRI可清晰显示后足肌腱韧带的精细解剖结构和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对后足肌腱韧带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后足肌腱韧带损伤磁共振成像

    小儿婴儿型纤维肉瘤临床特征、影像学表现及其误诊分析

    徐守军杨春兰曹娟李鹏...
    626-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婴儿型纤维肉瘤(IFS)的临床特征及CT表现,并对误诊病例进行分析,以提高该病诊断正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2 月至2022 年1 月我院收治的11 例IFS患儿资料.结果 11 例患儿中,男9 例,女2 例,年龄4 天~3 岁8 个月,平均(0.52±1.01)岁.术前7 例行X线检查,9 例行CT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3 例同时行CT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11 例患儿中,6 例病灶位于四肢,2 例位于胸壁,2 例位于腹部,1 例位于鼻腔.8 个病灶呈椭圆形,3 个为类圆形.病灶大多体积较大,最大径约2.2~12 cm,平均(6.9±3.0)cm.首次就诊原因主要为局部包块9 例、溃疡2 例,其他包括腹胀1 例、鼻塞伴反复出血 1 例.X线主要表现为体积较大、稍高密度软组织包块.CT主要表现为稍低密度软组织包块,与邻近肌肉组织边界不清;增强后病灶不均匀强化,其中渐进性强化4 例,边缘结节样强化1 例.MRI主要表现为T1 WI等或稍低信号,T2 WI稍高或高信号;增强后病灶不均匀明显强化.11 例病灶中,内见出血6 例,钙化2 例,囊变、坏死9 例,大血管流空7 例,邻近骨受压、变形、局部骨吸收5 例.11 例患儿中6 例误诊为血管源性肿瘤(VT),1 例误诊为畸胎瘤(TT),1 例诊断为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3 例未定性诊断.结论 IFS发病率低,特异性不高,常被误诊.全面认识IFS的影像学表现,分析误诊原因,有助于准确诊断.

    婴儿型纤维肉瘤远处转移手术治疗化疗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误诊分析

    基于多b值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分析探究健康大脑半球类淋巴系统与肠道短链脂肪酸间的相关性

    汪旭洋许珊杨芸杨东...
    634-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多b值采集的血管周围间隙扩散张量分析(DTI-ALPS)指数定量评估和探究健康人大脑双侧半球类淋巴系统功能与肠道短链脂肪酸(SCFAs)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招募29 名健康志愿者纳入本研究并采集所有被试扩散谱成像(DSI)图像,通过FSL及itk-snap软件在双侧大脑半球侧脑室体水平投射纤维及联合纤维处勾画直径5.0 mm圆形感兴趣区(ROI),定量测量ROI内两种纤维在X、Y、Z轴方向上扩散率,并通过计算获得双侧大脑半球DTI-ALPS指数.同时,收集所有被试粪便样本行SCFAs检测;对双侧半球ALPS指数及相关纤维扩散率行配对样本t检验,并将年龄、性别作为协变量,将双侧半球ALPS指数、纤维扩散率与SCFAs含量行Spearman偏相关分析,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左侧联合纤维在 Y 轴扩散率高于右侧联合纤维(t = 2.240,P<0.05).右侧大脑半球ALPS指数与丙酸呈正相关(r =0.440,P =0.022);右侧联合纤维在X轴扩散率与丙酸呈正相关(r =0.388,P =0.045),右侧投射纤维在Y轴扩散率与乙酸呈正相关(r =0.569,P =0.002),与异丁酸及异戊酸呈负相关(r =-0.458,P =0.016;r =-0.487,P =0.01);左侧联合纤维在X轴扩散率与丁酸亦呈负相关(r =-0.390,P =0.045).结论 多b值采集的DSI数据评估大脑类淋巴系统功能具有可行性;健康人类淋巴系统功能及联合、投射纤维区域的扩散率与肠道SCFAs之间存在相关性.

    磁共振成像大脑扩散张量成像类淋巴系统短链脂肪酸

    应用磁共振mDixon Quant技术定量评价不同糖耐量患者腹部脂肪沉积的研究

    陶征征张玉玲周赛君季倩...
    639-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磁共振mDixon Quant技术定量分析不同糖耐量人群腹部脂肪沉积的特点,探讨不同糖耐量人群腹部内脏、椎体及椎旁肌肉的脂肪沉积规律,为糖尿病防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前瞻性搜集 2019 年 9 月至2020 年12 月确诊的IGR和T2DM患者共98 例,同时纳入38 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测量并比较各组肝、脾、胰腺、肾、L3 椎体、腰大肌脂肪分数(FF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有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个参数的诊断价值.结果 IGR组和T2DM组内肝左叶、肝右叶及全肝FF值,胰头、胰体及胰尾部FF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上述FF值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不同组间,除肾FF值外,其他各FF值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3 椎体FF值每升高一个百分位,糖耐量进入下一个阶段的风险增加1.48 倍.结论 磁共振 mDixon Quant可以无创、精确、全面评估T2DM不同糖耐量阶段的腹部脂肪沉积变化情况.不同糖耐量水平往往伴随着多个器官的脂肪再分布,IGR组、T2DM患者更易发生肝左叶、胰头、胰尾的脂肪沉积;L3 椎体FF值与糖耐量关系更加密切,对糖尿病不同状态存在预测价值.

    脂肪定量mDixonQuantⅡ型糖尿病糖耐量磁共振

    肾上腺罕、少见肿瘤CT表现及文献回顾

    鲁珊妤钱怡颖郭立
    646-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肾上腺罕、少见肿瘤的CT表现进行探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17 例肾上腺罕、少见肿瘤(节细胞神经瘤4 例,神经鞘瘤5 例,畸胎瘤3 例,淋巴瘤2 例,神经鞘瘤合并节细胞神经瘤、血管肉瘤、骨外尤文肉瘤各1 例)的CT影像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 17 例肾上腺罕、少见肿瘤的男女比例为 12∶ 5,年龄 7~70 岁.节细胞神经瘤多呈水滴形,较大可呈钻缝样生长,即"尖角征",增强动脉期无明显强化,延迟期可无强化或轻度强化;神经鞘瘤具有完整的纤维包膜,常呈渐进性不均匀强化;畸胎瘤可含脂肪成分及钙化等;血管肉瘤中心常见大面积坏死,增强与血管瘤强化方式相似;淋巴瘤双侧好发,体积较大则密度欠均;骨外尤文肉瘤多为密度欠均的较大肿块,易囊变、坏死,强化不均匀.结论 肾上腺罕、少见肿瘤在CT上具有一定影像特点,可为临床对肾上腺疾病的诊断提供帮助.

    肾上腺肿瘤计算机体层摄影

    功能MRI探究Ⅱ型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与肠道微生物群关系的研究进展

    许珊汪旭洋杨东林琳...
    650-65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