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检验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检验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许文荣

月刊

1001-764X

editor@lcjyzz.com

025-83620683

210008

南京市中央路42号

临床检验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江苏省医学会主办的医学检验专业学术期刊,以中高级医学检验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主要报道医学检验及其相关和交叉学科领域领先而实用的科研成果和理论探讨、工作实践经验和体会。辟有论著、论著摘要、案例报告、新技术和新方法、经验交流、检验与临床、述评、专家意见、问题讨论、综述、讲座、学术动态、继续教育园地、网络天地及产品信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胸腺肿瘤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及检测技术进展

    李淑珂高雯
    200-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胸腺肿瘤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纵隔肿瘤,早期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不可手术切除或复发的胸腺肿瘤,需要结合多种方式(包括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等)进行治疗.近年来,随着对胸腺肿瘤发生、发展机制以及分子通路的研究日益深入,胸腺肿瘤治疗方案选择也越来越多样化和个体化.该文回顾性分析了近年来发现的胸腺肿瘤相关分子标志物机制研究以及检测技术的最新进展,旨在为胸腺肿瘤患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胸腺肿瘤胸腺瘤胸腺癌标志物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检测技术

    IL-34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疾病中的进展

    丁红梅陈立明吴万通白雪...
    204-2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细胞介素-34(interleukin-34,IL-34)是白细胞介素家族新成员,与集落刺激因子-1(CSF-1)具有一种共同的受体——集落刺激因子-1 受体(CSF-1R),CSF-1R对单核吞噬细胞发育、稳态和功能至关重要.在机体稳态下,IL-34 在髓系细胞发育以及调节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反应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病理状态下,IL-34 与炎性、自身免疫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并与疾病的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该文对IL-34 的生物学特性和功能及其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白细胞介素-34炎性自身免疫病感染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肿瘤

    核酸POCT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应用及发展

    李欣霖陈思冯倚帆刘志坚...
    208-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POCT技术在疾病的快速诊断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等温扩增技术因其可在恒定温度下完成核酸扩增,降低了对加热装置的要求,使核酸POCT检测成为可能.同时微流控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统和纳米技术的发展,也推动核酸POCT检测向高灵敏、快速、便携的方向进步.该文从简易样本前处理方法、基于等温扩增的POCT检测技术和无需扩增的POCT检测技术等方面系统介绍了核酸POCT检测领域的研究现状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此外,该文还强调了智能手机和人工智能在核酸POCT检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技术的融合和创新,核酸POCT检测有望在未来的医疗实践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核酸检测POCT检测等温扩增CRISPR微流控系统人工智能

    基于TCGA数据筛选乳腺癌预后相关的tsRNA标志物

    傅雨琦钟山亮胡缓缓袁胜龙...
    212-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乳腺癌中差异表达的转运RNA衍生小RNA(tsRNA),构建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相关的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的乳腺癌患者的tsRNA表达谱以及临床相关数据,利用最小绝对值收敛和选择算子算法(LASSO)筛选出关键tsRNA,构建风险评分模型和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 从乳腺癌差异表达的 106 条tsRNA中识别了 11条非零系数的tsRNA,据此构建了评估乳腺癌预后的风险评分模型和列线图预测模型,经测试集和校准曲线证实两模型均具有良好的预测能力.进一步预测上述11 条tsRNA的靶基因,发现其富集了8 条KEGG通路,包括多条与肿瘤的进展相关的通路;经相关性分析发现,NR2C2 和ZNFX1 与tRF-21-YBOZZ7ND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结论 成功构建了风险评分模型和列线图预测模型,有望为乳腺癌的预后评估提供新的方法.

    乳腺癌tsRNA预后生存率

    IL-6-634C/G和-597G/A基因多态性与宿迁地区冠心病的相关性

    王跃帮张士兵常珊碧王梦林...
    220-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宿迁地区白细胞介素 6(IL-6)基因启动子区域-634C/G、-597G/A多态性与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关系.方法 选择宿迁市第一人民医院2022 年1 月至9 月就诊的248 例CHD患者(CHD组)以及126 例体检健康人群(健康人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PCR-RFLP)检测各组IL-6 基因多态性位点和基因型,并进行Hardy-Weinberg平衡检验,采用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基因多态性与CHD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检测各组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总胆固醇(TC)、葡萄糖(Glu)、C反应蛋白(CRP)、糖化血红蛋白(HbA1c)、IL-6等生化指标的表达水平.结果 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明,与健康人对照组比较,CHD组TG、TC、LDL-C、apoB、Glu、CRP、HbA1c和IL-6水平显著升高(P<0.05),而HDL-C、apoA1 水平明显降低(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与CC基因型相比,IL-6-634C/G中的CG和GG基因型与CHD的发病风险相关,其校正OR(95%CI)分别为 2.068(1.410~3.032)和 6.674(2.034~21.900).CHD组和健康人对照组CC、CG和GG基因型频率分别为47.9%、39.9%、12.2%和 76.2%、21.5%、2.3%,C、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 74.7%、25.3%和 82.9%、17.1%;与C等位基因相比,携带G等位基因患者发生 CHD 的风险更高,且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IL-6-597G/A基因多态性与 CHD易感性无关.结论 宿迁地区人群 CHD患者风险与 IL-6-634C/G基因多态性相关,而与IL-6-597G/A基因多态性无关.

    白细胞介素6基因多态性冠心病

    临床检验杂志开通微信公众平台

    《临床检验杂志》编辑部
    225页

    2021-2022年南京地区儿童特异性过敏原定量检测分析及其临床价值

    金菲高岭杨大恒朱纯亮...
    226-2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 2021-2022 年南京地区过敏性疾病患儿过敏原的分布和规律,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 2021 年 1 月至 2022 年 12 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进行过敏原检测的 8 855 例患儿结合性别、年龄、季节和临床诊断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8 855 例患儿血清sIgE阳性率为 59.87%.食入性过敏原阳性检出率前 3 位依次为牛奶(35.00%)、蛋白(34.00%)和坚果混合(13.19%);吸入性过敏原阳性检出率前 3 位依次为户尘螨(28.28%)、粉尘螨(27.56%)和霉菌混合(23.50%).除牛奶和狗毛屑外,男孩其他过敏原sIgE阳性率均高于女孩(P<0.05).3 岁以下患儿以食入性过敏原为主,牛奶、蛋白是主要的过敏原;3 岁以上患儿则以吸入性过敏原为主,户尘螨、粉尘螨和霉菌混合是主要的过敏原.吸入性过敏原夏季阳性率最高,冬季阳性率最低,除猫皮屑、狗毛屑及德国小蠊(蟑螂)外,其余过敏原阳性率在各季节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入性过敏原常引起患儿皮肤及消化系统问题;吸入性过敏原多累及患儿呼吸系统.结论 南京地区常见的过敏原是牛奶、蛋白、尘螨及霉菌混合,不同性别、年龄、季节及疾病的过敏原均存在一定差异.合理、精准检测过敏原可以为患儿提供预防和护理依据,并为临床提供诊疗参考.

    过敏原儿童南京地区荧光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我国乙型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初步探讨

    倪群琴何付勤何君君李娟...
    231-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我国乙型流感病毒(IBV)血凝素(HA)基因的分子进化及基因特征,为IBV疫苗的研发提供参考价值.方法 从GenBank公共数据库中获取我国完整的IBV HA基因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进化变异与基因特征.结果 我国 1996-2018 年B/Victoria系流感毒株主要属于V1A分支,2019-2022 年属于V1A.3 分支,少数属于V1A.1 分支,B/Yamagata系相同年份流行株多聚集成一分支进化.Victoria系和Yamagata系的HA基因与同期疫苗株相比,其氨基酸同源性分别>92.6%和 92.8%.两谱系与参考株相比,流行株在HA 蛋白的 120 环、150 环、160 环及 190 螺旋等关键的抗原决定簇部位发生了多个氨基酸位点改变.结论 我国IBV的流行株含有B/Victoria系和B/Yamagata系,且HA已发生抗原突变积累,这可能会导致IBV疫苗保护效果下降,需密切监测IBV谱系及变异情况,为疫苗株的更新提供可靠的数据.

    乙型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特征进化变异

    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感染1例

    杨金梅孙恩华
    237-238页

    假鼻疽伯克霍尔德菌坏死性筋膜炎脓毒血症

    欣茨鲍特菌引起泌尿系统感染1例

    周显元邓莉黄颖凤俞梦秋...
    239-240页

    欣茨鲍特菌泌尿系统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