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检验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检验杂志
临床检验杂志

许文荣

月刊

1001-764X

editor@lcjyzz.com

025-83620683

210008

南京市中央路42号

临床检验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Laboratory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江苏省医学会主办的医学检验专业学术期刊,以中高级医学检验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主要报道医学检验及其相关和交叉学科领域领先而实用的科研成果和理论探讨、工作实践经验和体会。辟有论著、论著摘要、案例报告、新技术和新方法、经验交流、检验与临床、述评、专家意见、问题讨论、综述、讲座、学术动态、继续教育园地、网络天地及产品信息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亚硝酸盐对焦酚红法检测24h尿液总蛋白的干扰分析

    杨帆董丹风苏同轩陆怡德...
    241-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亚硝酸盐对于焦酚红法检测24 h尿液总蛋白的干扰效应,并评估维生素C纠正干扰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EP7-A3文件,选取24 h尿液总蛋白定量结果为150 mg/L、500 mg/L和1 000 mg/L的新鲜尿液标本作为对照样本,并配制含不同浓度亚硝酸钠的干扰物样本.利用配对差异实验确认亚硝酸盐的干扰作用,并通过剂量效应实验明确亚硝酸盐浓度与干扰程度的关系.在终浓度为200 μg/mL亚硝酸钠存在的情况下,评估不同浓度维生素C纠正干扰的效果.同时收集61例亚硝酸盐阳性和40例亚硝酸盐阴性的临床标本,比较两组标本维生素C纠正前后的相对差值,评估其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配对差异实验中200 μg/mL亚硝酸钠对150 mg/L和500 mg/L两个浓度的尿总蛋白测定分别存在-157.8%和-36.2%的相对干扰,显著大于1/2TEa(22%),而对于高浓度1 000 mg/L的尿总蛋白虽存在-20.5%的负干扰,但在可接受范围内.剂量效应实验结果显示随着尿液中亚硝酸盐浓度的增加,尿总蛋白检测所受负干扰作用亦逐渐增大.在终浓度为200 μg/mL亚硝酸钠存在的情况下,添加0.2 mg/mL的维生素C可分别将150 mg/L和500 mg/L的尿总蛋白纠正至148 mg/L(-1.1%)和402 mg/L(-19.5%),均处于可接受范围内.临床标本中亚硝酸盐阳性组通过维生素C纠正产生的相对差值显著高于亚硝酸盐阴性组(P<0.01).结论 亚硝酸盐对于焦酚红法检测尿液总蛋白存在负干扰,尤其是在尿总蛋白150 mg/L情况下,需引起临床实验室的关注.添加0.2 mg/mL维生素C可有效纠正低浓度尿总蛋白标本中亚硝酸盐的干扰作用,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24h尿总蛋白亚硝酸盐干扰分析维生素C纠正试验

    RT-RAA联合CRISPR/Cas12a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方法的建立与评价

    章太婵车玉传梁雪雁韦华贵...
    246-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反转录酶-重组酶介导等温核酸扩增技术(RT-RAA)联合簇状规则间隔的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Cas12a系统的快速检测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 根据NCBI数据库中SARS-CoV-2的核衣壳(N)基因设计RT-RAA引物和CRISPR来源RNA(crRNA),优化检测体系中乙酸镁(MgAc)用量、RT-RAA反应温度和时间以及LbCas12a反应温度.以100~106 copies/μL重组质粒和其他呼吸道病原体分别评估该方法灵敏度和特异性.采用RT-RAA-CRISPR/Cas12a法和RT-PCR法对70份临床标本进行平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的符合率.结果 优化后的RT-RAA-CRISPR/Cas12a检测方法可在37 ℃条件下50 min内完成SARS-CoV-2检测.荧光法检测灵敏度为10 copies/μL,侧流层析法为1 × 102 copies/μL.该方法能特异检测SARS-CoV-2,与其他呼吸道病原体无交叉反应.RT-RAA-CRISPR/Cas12a法检测70份临床标本的 结果与RT-PCR法完全一致,符合率为100%.结论 建立的RT-RAA-CRISPR/Cas12a法检测SARS-CoV-2快速、经济、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无需昂贵仪器设备,可由经验不足的人员操作,为临床快速诊断和现场大规模筛查SARS-CoV-2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新型冠状病毒重组酶介导等温扩增CRISPR/Cas12a侧流层析快速检测

    基于对比学习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智能检测算法模型在全血细胞分析中的建立与验证

    孙胜利李建英连荷清李柏蕤...
    252-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学习统计软件建立基于对比大模型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智能检测算法模型(简称M3模型),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 通过实验室信息系统(LIS)和医院信息系统(HIS)检索并统计北京协和医院8 256例行全血细胞分析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数据,建立M3筛查模型.采用2023年7-10月本院行全血细胞分析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数据对M3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M3模型对全血细胞分析中M3的筛查具有一定应用价值,在筛查中性粒细胞毒性变化方面有一定作用,成功筛出2例中性粒细胞蓝绿色包涵体.结论 M3模型对M3诊断的特异性有待提高.后续研究将增加M3阳性病例以优化模型,在保证高敏感性的同时提高特异性,为全血细胞分析智能审核提供帮助.

    智能检测算法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幼稚粒细胞全血细胞分析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残余胆固醇与糖尿病肾病的相关性分析

    郭天扬周慧程迎迎
    256-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三酰甘油葡萄糖(TyG)指数、残余胆固醇(RC)与糖尿病肾病(DN)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纳入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江苏省中医院内分泌科住院2型糖尿病(T2DM)患者410例,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分为单纯糖尿病(SDM)组269例,早期DN(EDN)组80例,临床DN(CDN)组61例.比较3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既往史、身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BG)、尿素(Urea)、肌酐(Cr)、尿酸(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计算TyG指数与RC.采用Spearman分析UACR与各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DN的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Urea、Cr、TyG指数和RC 对DN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SDM组相比,EDN组糖尿病病程、SBP、Urea、UA、TG、TC、TyG指数、RC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DM组相比,CDN组糖尿病病程、SBP、DBP、Urea、Cr、UA、TG、TC、LDL-C、TyG指数、RC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 相关分析显示,UACR 与 RC(r=0.278,P<0.001)和 TyG 指数(r=0.239,P<0.001)呈显著正相关;RC 与 TyG 指数(r=0.562,P<0.001)呈显著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病程、SBP、Urea、Cr、TyG指数(OR=2.815,95%CI:1.481~5.349,P=0.002)、RC(OR=2.179,95%CI:1.038~4.574,P=0.04)是 DN 的独立危险因素.RC 和 TyG 指数预测 DN 发生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ROC)分别为 0.670(95%CI:0.616~0.725)和 0.620(95%CI:0.564~0.676).结论 TyG 指数、RC 与 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N的风险显著相关,有助于临床更早地识别和管理处于DN风险中的糖尿病患者.

    三酰甘油葡萄糖指数残余胆固醇糖尿病肾病

    大肠埃希菌裂解性噬菌体vB_EcoP-R1的特性及其抗细菌生物膜活性分析

    石志新李泽轩张立涛洪欣...
    261-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从医院污水中分离大肠埃希菌特异性噬菌体,分析其生物学特性,并检测其对细菌生物膜的裂解作用.方法 通过双层琼脂平板法分离纯化噬菌体,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并测定其一步生长曲线、体外裂解曲线、温度及酸碱稳定性.全基因测序分析噬菌体基因组组成及特性,结晶紫染色法评估噬菌体对宿主菌生物膜的清除效果.结果 从医院污水中新分离1株大肠埃希菌特异性噬菌体,命名为vB_EcoP-R1;透射电镜下显示形态与尾病毒目足病毒科噬菌体成员相似,在-20~50 ℃的温度范围内以及在pH值5.0~11.0酸碱条件下能稳定存活.vB_EcoP-R1基因组全长为40 875 bp,GC含量为49.94%,不含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vB_EcoP-R1能够裂解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且显示高度种属特异性.噬菌体作用于宿主菌预成形生物膜4 h后,对生物膜的清除率达到80.16%.结论 vB_EcoP-R1是1株新的大肠埃希菌特异性噬菌体,裂解性强且种属特异性高,可裂解宿主菌已形成的生物膜,有望用于大肠埃希菌感染的替代治疗.

    大肠埃希菌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噬菌体治疗生物膜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联合药敏试验研究

    苏爱美韦涌涛王东平
    267-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CRAB)的分布特征和耐药状况,评价以黏菌素(COL)为基础,分别与头孢哌酮/舒巴坦(SCF)、替加环素(TGC)、亚胺培南(IPM)、美罗培南(MEM)、阿米卡星(AK)和左氧氟沙星(LEV)联合的体外抗菌效果,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22年我院75株非重复分离的CRAB菌株,用WHONET 5.6软件分析其临床分布和耐药情况.从中筛选25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各药物单独及联合时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棋盘法抑菌试验计算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判定联合效应.结果 2022年我院共分离鲍曼不动杆菌145株,其中CRAB 75株,检出率51.7%.CRAB 在>70岁老年患者中检出率最高(40.0%),主要来源于血液(41.3%)和痰液(37.3%)标本,ICU是主要分离科室.75株CRAB对5种抗菌药物哌拉西林(PRL)、哌拉西林/他唑巴坦(TZP)、头孢曲松(CRO)、IPM和MEM均100%耐药;对3种药物氨苄西林/舒巴坦(SAM)、头孢吡肟(FEP)和复方磺胺甲噁唑(SXT)的耐药率均>95%;对LEV、SCF、AK、TGC和COL的耐药率分别为86.7%、82.7%、77.4%、2.4%和0.0%.25株CRAB的联合药敏试验显示,COL分别与SCF和TGC的协同率最高(92%和80%),协同率与相加率之和均为100%;COL与IPM、MEM、AK、LEV联合的协同率依次为64%、72%、56%和48%,均无拮抗作用.结论 CRAB呈高度耐药,老年和ICU患者是高危人群.COL与SCF联合具有最佳协同作用,COL与LEV联合效果最差,值得临床参考.

    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棋盘法联合药敏试验部分抑菌浓度指数

    免疫表型在鉴别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与HLA-DR阴性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应用

    郜伟峰单志娟周一平裴新蕊...
    272-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免疫表型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和HLA-DR阴性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之间的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4年至2024年间收治的42例APL患者和28例初治及复发的HLA-DR阴性AML患者.通过流式细胞免疫表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CD64、MPO、CD7、CD11c、CD9、CD123等抗原的阳性表达率.利用X2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应用ROC曲线评估CD9和CD 123的表达模式,以及CD64+MPO+CD7-CD11c-对APL的诊断价值.结果 AML组患者的CD64、CD9、MPO阳性率显著低于APL组,而CD11c、CD7阳性率显著高于APL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4+MPO+CD7-CD11c-的综合抗原积分表达模式在鉴别诊断APL方面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为0.859,敏感性为93.8%,特异性为75.0%,CD9/CD123的鉴别诊断APL的AUCROC为0.919,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84.0%;而联合应用CD9/CD123和综合抗原积分的诊断模式,AUCROC为0.955,敏感性为83.3%,特异性为100%.结论 CD9/CD123表达模式及CD64+MPO+CD7-CD11c-联合应用可作为鉴别诊断APL与HLA-DR阴性的AML的重要依据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HLA-DR阴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流式细胞术CD123CD9

    遗传性凝血因子Ⅶ缺乏症合并蛇咬伤1例报告

    黄佳雯丘创华黄春秀林琳...
    277-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报道并分析1例竹叶青蛇咬伤合并遗传性凝血因子Ⅶ(FⅦ)缺乏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儿及其家系成员进行FⅦ基因突变分析.方法 应用Stago全自动血凝仪检测患儿凝血指标及FⅦ活性(FⅦ:C);提取患儿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对FⅦ基因编码区及侧翼序列进行Sanger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患儿凝血酶原时间(PT)明显延长,FⅦ:C仅为3.0%.FⅦ基因测序发现患儿携带2个位于第9外显子的杂合错义突变:c.1034G>T(p.Gly345Val)和c.1224T>G(p.His408Gln),家系分析显示前者来源于父亲,后者来源于母亲.经查询,c.1034G>T(p.Gly345Val)突变在东亚人群数据库(ExAC_EAS)中尚无报道.结论 FⅦ基因c.1034G>T和c.1224T>G双重杂合突变是导致该家系遗传性FⅦ缺乏症的分子致病机制,其中c.1034G>T(p.Gly345Val)为新发现的突变位点.

    凝血因子Ⅶ基因突变蛇咬伤凝血功能障碍

    血清肌酐/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比值对胰腺癌患者的早期诊断与预后价值

    牛健黄周郑东邱骏...
    280-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肌酐/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sCr/CysC)比值对胰腺癌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60例初诊胰腺癌患者、30例胰腺良性肿瘤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三组间sCr/CysC比值、C反应蛋白(CRP)、L3骨骼肌指数(L3-SMI)、Alb和CA199水平的差异.采用ROC曲线分析sCr/CysC比值对胰腺癌的诊断效能.根据sCr/CysC比值中位数将胰腺癌患者分为高比值组和低比值组,应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和Cox回归模型分析sCr/CysC比值对胰腺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与胰腺良性肿瘤组和健康对照组相比,胰腺癌组的sCr/CysC比值和Alb水平显著降低,而CRP水平明显升高(均P<0.05).与低sCr/CysC比值组相比,高比值组患者的性别构成、年龄和L3 SMI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Cr/CysC比值对胰腺癌的诊断ROC曲线下面积为 0.640(95%CI:0.524~0.756,P<0.05),在 cut-off 值为 0.69 时敏感性为 46.7%,特异性为 83.3%.相关分析显示,sCr/CysC比值与L3-SMI呈正相关(r=0.425,P<0.01).生存分析表明,高sCr/CysC比值组患者的中位生存期显著长于低比值组(379 d vs 210 d,P<0.01).Cox回归分析确认sCr/CysC比值是胰腺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HR=0.151,95%CI:0.028~0.826,P<0.05).结论 sCr/CysC比值可能是胰腺癌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有效指标,有望为胰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胰腺癌肌酐/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比值L3骨骼肌指数预后

    《临床检验杂志》可直接使用缩略形式的常用词汇

    28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