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麻醉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麻醉学杂志
临床麻醉学杂志

张国楼,徐建国

月刊

1004-5805

jca@lcmzxzz.com

025-83472912

210003

南京市紫竹林3号

临床麻醉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麻醉专业学术刊物,以围术期麻醉处理、急救复苏、重症监测治疗及疼痛治疗为主要内容,兼及有关边缘学科。本刊以临床麻醉为主要特色,注重文稿质量和编排水平,栏目活跃,发行量在麻醉同类杂志占首位,深受广大读者和作者欢迎和喜爱。1992年评为核心期刊,1997年进入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髋或膝关节置换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因素和预测模型

    田彦东岳维李波高颖...
    229-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APP)的影响因素,建立并验证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行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316例的临床资料,男111例,女205例,年龄≥18岁,ASA Ⅰ-Ⅲ级.根据是否发生APP将患者分为两组:非APP组和APP组.将患者按7∶3的比例随机分成训练集和验证集.通过LASSO回归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训练集,筛选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估模型的预测效率.在验证集中,采用Bootstrap方法进行内部验证,采用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CA)评价预测模型的临床价值.结果 有137例(43.4%)患者发生AP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BMI、糖尿病史、手术时间延长、疼痛灾难化评分≥27分是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AP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放置引流管、术前药物预防性镇痛、术后使用镇痛泵、术后行神经阻滞镇痛是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APP的保护因素(P<0.05).纳入BMI、糖尿病史、放置引流管、手术时间、疼痛灾难化评分构建预测模型,训练集的 AUC 为 0.879(95%CI 0.836~0.922),验证集的 AUC 为 0.819(95%CI 0.730~0.907).Bootstrap内部验证显示,校准曲线在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DCA曲线显示,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结论 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发生APP的危险因素为高BMI、糖尿病史、手术时间延长、疼痛灾难化评分≥27分,保护因素为放置引流管、术前药物预防性镇痛、术后使用镇痛泵、术后行神经阻滞.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判别能力与临床应用性,可为预测髋或膝关节置换术患者APP提供参考.

    关节置换术术后急性疼痛影响因素预测模型

    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

    殷国江李坤魏蓬骁李月...
    237-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对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80例,男40例,女40例,年龄30~70岁,BMI 18.5~35.0kg/m2,ASA Ⅰ或Ⅱ级.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椎旁阻滞联合全麻组(PG组)和单纯全麻组(SG组),每组40例.两组术后均使用羟考酮静脉镇痛.记录术前1 d、术后1~5 d的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量(FEV1)、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和SpO2.记录术后1~5 d静息和活动(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丙泊酚用量、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记录术后5 d肺部并发症和术后30 d再次住院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1 d比较,术后1~5 d两组FVC、FEV1及MMEF均明显降低(P<0.05),PG组术后1~4 d、SG组术后1~5 d SpO2明显降低(P<0.05).与SG组比较,PG组术后1~3 d FVC、术后1~5 d FEV1和术后1~4d MMEF、术后1~3 d SpO2明显升高(P<0.05),术后1~2 d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总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率明显减少(P<0.05),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5 d的肺部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椎旁阻滞可为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提供更好的术后早期镇痛,改善术后肺功能,降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

    超声引导椎旁阻滞机器人手术肾切除手术术后肺功能

    胸肋间筋膜阻滞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方兆晶张勇王晓亮史宏伟...
    243-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胸肋间筋膜阻滞(PIFB)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行正中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80例,男45例,女35例,年龄44~75岁,BMI 18~30 kg/m2,ASA 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全麻联合PIFB组(P组)和全麻组(C组),每组40例.P组麻醉诱导后行双侧胸肋间筋膜平面阻滞,C组不行神经阻滞,术后均使用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采用15项恢复质量评分量表(QoR-15)评价术前24 h、术后24、72 h恢复情况,记录诱导前、切皮时、锯胸骨时、关胸时、出手术室时的HR和MAP,拔管后4、8、12 h静息和活动(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中和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拔管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停留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恶心呕吐、低血压、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和住院期间死亡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P组术后24、72 h QoR-15评分明显升高(P<0.05),拔管后4、8、12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术中和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拔管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I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不同时点HR和MAP、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期间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组未发生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结论 PIFB可以降低正中切口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术后疼痛,提高术后恢复质量,促进术后康复.

    胸肋间筋膜阻滞心脏瓣膜置换术正中胸骨切口术后恢复质量

    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

    崔银吴玉慧马正良顾小萍...
    248-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后急性肾损伤(AKI)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接受胃癌根治手术老年患者691例的临床资料,男563例,女128例,年龄≥65岁,ASA Ⅰ-Ⅲ级.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BMI、ASA分级、吸烟及饮酒史、术前合并症、手术时间、术中用药情况、术中液体出入量、术中尿量、术后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等.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AKI分为两组:AKI组和非AKI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术后AKI的危险因素.结果 有16例(2.3%)患者发生术后AKI.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合并冠心病(OR=5.587,95%CI 1.355~23.029,P=0.017)和术中尿量减少(OR=0.997,95%CI 0.995~1.000,P=0.023)是老年患者胃癌根治术后AK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术前合并冠心病及术中尿量减少是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老年胃癌根治术急性肾损伤少尿冠心病

    纳布啡不同镇痛泵参数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比较

    叶卉孙杰汪佳佳黄露欣...
    252-2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三种不同参数纳布啡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的效果.方法 选择剖宫产术后的产妇179例,年龄18~45岁,BMI20~35 kg/m2,ASA Ⅰ或Ⅱ级,术后均给予PCIA(纳布啡2 mg/kg+托烷司琼8 mg/100 ml,间隔时间15 min,极限量10 ml/h).将产妇随机分成三组:对照组(C组,背景量2 ml/h,单次按压2 ml,n=60)、低背景量组(L组,背景量1 ml/h,单次按压3 ml,n=62)和无背景量组(N组,背景量0 ml/h,单次按压4 ml,n=57).记录术后2、6、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纳布啡消耗量.记录术后48 h内PCIA按压情况、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Ramsay镇静评分和术后恶心呕吐、头晕、感染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N组术后6、12 h静息时VAS疼痛评分明显升高(P<0.05),L组和N组术后24、48 h纳布啡消耗量明显减少,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头晕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N组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与L组比较,N组术后12 h静息和活动时VAS疼痛评分明显升高,术后48 h纳布啡消耗量明显减少,总按压次数和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增加,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缩短(P<0.05).三组Ramsay镇静评分和术后恶心呕吐、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低背景量(1 ml/h)纳布啡PCIA可在充分镇痛的同时,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降低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缩短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可作为纳布啡PCIA用于剖宫产术后镇痛参数设置的优先选择.

    剖宫产纳布啡术后镇痛患者自控静脉镇痛参数设置

    先天性膈疝患儿胸腔镜术后30天死亡的危险因素和列线图模型

    陈岩李珊张琦刘扬...
    257-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先天性膈疝(CDH)患儿胸腔镜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0年6月至2023年6月接受胸腔镜膈疝修补术的CDH患儿90例,男62例,女28例,手术时日龄<28 d.根据术后30 d是否存活分为两组:生存组与死亡组.采用差异性分析、单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预测因子筛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DH胸腔镜术后30d死亡的危险因素,构建术后30 d死亡风险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Bootstrap法、决策曲线分析该模型的预测效能、校准度以及决策能力.结果 有28例(31%)CDH患儿在胸腔镜下膈疝修补术后30 d死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前诊断时间≤25周、低体重儿、术前高频振荡通气(HFOV)、术前氧合指数(OI)增加、开腹手术、肝脏疝入胸腔是CDH患儿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基于上述独立危险因素构建CDH患儿术后30 d死亡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结果显示,该模型AUC为0.959(95%CI 0.9107~1.0000),当截断值为0.361时,敏感性为92.9%,特异性为91.9%,约登指数为0.848,C-index为0.917,提示该模型预测能力较好;决策曲线显示,该模型的阈值概率为0.01~1.00,其净收益率>0,且均高于两条无效线.结论 产前诊断时间≤25周、低体重儿、术前HFOV、术前OI增加、开腹手术、肝脏疝入胸腔为CDH患儿胸腔镜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此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对CDH患儿胸腔镜术后30 d死亡有较好预测价值.

    先天性膈疝胸腔镜手术预后列线图风险预测模型校准度

    肝切除术后慢性疼痛的影响因素

    蔡敏易明亮尹泓王琼...
    263-2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肝切除术后慢性疼痛(CPSP)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择期行肝切除术的患者110例,男91例,女19例,年龄≥18岁,BMI 15~30 kg/m2,ASAⅡ或Ⅲ级.根据术后3个月是否诊断CPSP将患者分为两组:非CPSP组和CPSP组.单因素分析后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肝切除术CPSP的影响因素.采用回归系数以及常数项构建肝切除术CPSP的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采用Hosmer-Lemeshow进行拟合优度检验.结果 有42例(38%)患者肝切除术后发生CPSP.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5 kg/m2是发生CPSP的保护因素,手术时间≥3 h、术后1 d白细胞计数≥13×109/L、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4分是发生CPSP的危险因素.建立的预测模型的AUC为0.86,敏感性73.8%,特异性79.4%,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提示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均较好.结论 BMI≥25 kg/m2是肝脏切除术发生CPSP的保护因素,手术时间≥3 h、术后1 d白细胞计数≥13×109/L、术后24 h VAS疼痛评分≥4分是肝脏切除术发生CPSP的危险因素.

    术后慢性疼痛肝切除术影响因素预测模型

    不同流量经鼻高流量氧疗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中的比较

    徐蓉周雪飞王龙飞吴秋悦...
    267-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不同流量经鼻高流量(HFNC)氧疗辅助用于咪达唑仑复合高剂量阿芬太尼深度镇静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择期镇静麻醉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160例,男88例,女72例,年龄18~64岁,BMI 15~36 kg/m2,ASA 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四组:对照组(C组,n=38)、HF25组(n=37)、HF45组(n=39)和HF65组(n=37),C组常规给予鼻导管吸氧5 L/min,HF25组、HF45组和HF65组分别给予25、45、65 L/min流量的HFNC.患者均采用咪达唑仑0.05 mg/kg复合高剂量阿芬太尼(17.5~30.0 μg/kg)镇静麻醉诱导,并在达到目标深度镇静水平后行常规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记录术中最低SpO2、术中低氧血症发生情况、呛咳VAS评分和呛咳发生情况、乌拉地尔使用情况、术中痛苦回忆和愿意接受再次检查的情况.记录恶心、呕吐、倦怠、头晕和对氧气吸入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比较,HF45组和HF65组术中最低SpO2明显升高、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与HF25组比较,HF65组术中最低SpO2明显升高(P<0.05).与HF65组比较,C组、HF25组和HF45组对氧气吸入不适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四组呛咳VAS评分和发生率、乌拉地尔使用率和用量、术中痛苦回忆和愿意接受再次检查、恶心、呕吐、倦怠、头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采用45 L/min或65 L/min流量的HFNC氧疗联合咪达唑仑复合高剂量阿芬太尼深度镇静,可明显升高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者术中最低SpO2、降低低氧血症发生率,45 L/min流量的HFNC氧疗可明显降低患者术中对氧气吸入的不适感.

    经鼻高流量氧疗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咪达唑仑阿芬太尼镇静低氧血症

    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对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早期恢复质量的影响

    刘艳季加伟王晔刘坤...
    272-2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对四肢毁损伤患者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后早期疼痛及恢复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因四肢毁损伤择期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术的患者79例,男47例,女32例,年龄18~60岁,BMI 16~28 kg/m2,ASA 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组(F组,n=39)和对照组(C组,n=40).F组在麻醉诱导前行超声引导下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注射0.375%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5 mg混合液共30 ml;C组不行神经阻滞,所有患者全麻用药方案相同.记录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舒芬太尼、血管活性药物用量、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出PACU时、术后2、6、12、24、48 h静息时NRS疼痛评分;术后第1、2天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情况;术前、术后第1、2天15项恢复质量量表(QoR-15)评分;术后48 h内不良反应(头晕、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呼吸抑制、低氧血症等)发生情况;出院时皮瓣供区伤口愈合、受区存活情况及住院时间.结果 与C组比较,F组术中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的例数明显降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术后2、6 h静息时NRS疼痛评分和术后第1天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均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1、2天的QoR-15评分均明显提高(P<0.05);术后48 h内头晕、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用量,出PACU时、术后12、24、48 h静息时NRS疼痛评分,术后第2天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及补救镇痛率,术后皮肤瘙痒、呼吸抑制、低氧血症发生率,皮瓣供区愈合率、受区存活率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超声引导腹股沟上髂筋膜阻滞应用于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四肢毁损伤可减少围术期镇痛药用量,缩短麻醉复苏时间,缓解术后早期疼痛,减少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提高术后早期恢复质量.

    髂筋膜阻滞超声引导全身麻醉股前外侧皮瓣

    硬膜外分娩镇痛对产妇产后抑郁的影响

    罗威赵继蓉李胜华
    277-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硬膜外分娩镇痛(LEA)对产妇产后抑郁(PPD)的影响.方法 选择经阴道分娩的初产妇628例,年龄20~36岁,BMI 20~35 kg/m2,ASAⅡ或Ⅲ级.根据产妇是否接受硬膜外分娩镇痛分为两组:镇痛组(n=322)和非镇痛组(n=306).记录分娩期间VAS疼痛评分最高值、产程时间、出血量、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和新生儿入NICU的发生情况.于分娩前1周和产后2周、6周分别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评估PPD发生情况(EPDS评分≥11分为PPD),采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评估产妇焦虑情绪,采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评估产妇感受到的总社会支持度.结果 与非镇痛组比较,镇痛组产妇分娩期间VAS疼痛评分最高值明显降低(P<0.05).两组产妇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出血量、新生儿1、5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入NICU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产后2、6周PPD发生率、PSSS高支持状态、GAD-7≥10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初产妇接受LEA不影响产后抑郁的发生风险.

    硬膜外分娩镇痛产后抑郁产后焦虑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