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内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内科杂志
临床内科杂志

宋善俊

月刊

1001-9057

lcnk@tom.com,lcnkzz@sina.com l

027-87893477

430064

武汉市丁字桥路60号

临床内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Internal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  本刊是由中华医学会湖北分会主办的全国性的内科专业学术期刊。以“更新知识和提高内科医师的诊治水平”为办刊宗旨,主要报道国内外在内科学和其他相关领域取得的最新进展和临床诊疗经验,内容密切结合内科临床实践。以广大临床内科医生为主要读者对象。辟有综述与讲座、论著、论著摘要、临床诊治经验与教训等栏目。根据本刊的办刊特点,每期选定一个专题约请医学界知名专家学者撰写专题讲座和综述类文章,以期对读者的临床实践发挥指导作用。本刊是国家科学技术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和内科学类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也是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欢迎反映内科临床领域在国内外的进展、展望、诊断、治疗和预防等方面论文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非致密性心肌病的再认识

    刘宇佳王华
    365-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致密性心肌病(NCCM)于1990年首次报道,由心肌结构异常所致,主要表现为心肌海绵状改变,形成非致密化的心内膜层,常见于左心室.目前认为其与胚胎期心肌致密化过程异常相关,可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血栓栓塞等临床表现.超声心动图和心脏MRI检查在该病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其诊断标准尚未形成共识.当前治疗以缓解症状和治疗并发症为主,尚无针对性治疗方法.由于诊断和治疗较前及时,新近报道的患者预后较前改善.未来研究需集中于深入探索疾病机制、优化诊断方法及发展针对性治疗策略.

    非致密性心肌病诊断治疗预后

    肥厚型心肌病的猝死风险评估及治疗

    贾朝旭杜昕
    370-3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主要特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在全球范围内构成了沉重的疾病负担.心源性猝死是HCM患者的首位死亡原因,也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安装植入式心脏转复除颤起搏器被认为是预防心源性猝死最有效的措施.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和临床诊疗技术的进步,对HCM的认识日益加深,如何优化该病猝死风险的评估与管理仍是临床实践中的重要课题.

    肥厚型心肌病猝死风险评估治疗

    对非扩张型左心室心肌病诊治的认识

    李阳桀徐源蔚陈玉成
    374-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欧洲心脏病学会心肌病管理指南》对心肌病分类进行了修订,首次提出非扩张型左心室心肌病(NDLVC)表型.NDLVC是指正常心肌出现非缺血性瘢痕或者脂肪组织替代(伴或不伴整体或局部室壁运动异常),或者原发性孤立性左心室运动减弱而不伴有瘢痕形成.本文就NDLVC的定义、分类、诊断流程、治疗进行综述并对这一疾病提出作者的观点.

    非扩张型左心室心肌病诊断治疗

    炎症性心肌病的诊断和治疗

    方理刚
    379-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炎症性心肌病(ICM)在心脏病学中是一个较年轻的领域,ICM是指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心肌炎伴有心功能障碍,研究表明在不明原因的心肌病或扩张型心肌病中约40%~50%可能存在心肌炎症.ICM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为心力衰竭.ICM最重要的无创诊断方法是心脏磁共振,但心内膜心肌活检仍然是金标准.ICM的治疗主要涉及标准的抗心衰治疗及疾病特异性治疗,但仍需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生物标记物的开发和分子生物学等新技术的应用将进一步推进ICM的诊断和治疗.

    心肌炎炎症性心肌病

    附着点炎在脊柱关节炎患者中的表现及其对生物制剂治疗的反应

    申悦罗丽平苗婕妤赵旭...
    384-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附着点炎在脊柱关节炎(SpA)患者中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生物制剂治疗的反应.方法 收集560例SpA患者[强直性脊柱炎(AS)组446例、放射学阴性中轴型SpA(nr-axSpaA)组79例和外周型SpA(pSpA)组35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附着点炎将其分为无附着点炎组(290例)与附着点炎组(270例);将有至少6个月的完整随访资料的194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非生物制剂组(32例)及生物制剂组(162例),分别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最常发生附着点炎的5个部位是第5腰椎棘突、右髂后上嵴、左髂后上嵴、左跟腱和右跟腱.附着点炎组患者临床医师整体评分(PGA)、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水平、Bath AS活动性评分(BASDAI)、基于CRP计算的AS活动性评分(ASDAScrp)及外周关节炎患者比例均高于无附着点炎组;胸廓扩张度、腰椎活动度、Bath AS功能指数(BASFI)及关节功能Ⅰ~Ⅱ级患者比例均低于无附着点炎组(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非生物制剂组患者治疗后马斯特里赫特强直性脊柱炎附着点炎评分(MASES)及附着点炎患者比例均更低;生物制剂组治疗后胸廓扩张度更高,PGA、CRP、ESR、ASDAScrp、BASDAI、BASFI、MASES、附着点炎、外周关节炎、加拿大脊柱关节炎研究学会(SPACC)评分>0分患者比例均更低;与非生物制剂组同期比较,生物制剂组患者治疗前胸廓扩张度均更低,治疗后CRP、ASDAScrp均更低(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SDAScrp升高、合并外周关节炎为SpA患者发生附着点炎的危险因素,ESR升高、使用生物制剂为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SpA患者合并附着点炎提示疾病活动.ASDAScrp和合并外周关节炎为SpA发生附着点炎的危险因素,而使用生物制剂可以减少附着点炎的发生.

    附着点炎脊柱关节炎生物制剂治疗

    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促甲状腺激素与代谢相关性脂肪肝的相关性研究

    苏志燕刘薇史婷婷
    389-3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甲状腺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甲状腺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1 888例,根据是否合并MAFLD将其分为MAFLD组(1 150例)和无MAFLD组(738例);依据TSH水平将所有患者进行四分位数分组(Q1~Q4组).收集所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资料[年龄、性别、病程、BMI、腰围、MAFLD患病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与实验室检查结果[ALT、AST、空腹葡萄糖(FPG)、血肌酐(SCr)、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糖化血红蛋白(HbA1c)、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素(TSH)]并分组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甲状腺功能正常T2DM患者发生MAFLD的相关因素.结果 MAFLD患病率为60.91%.MAFLD组BM1、腰围、ALT、AST、TG、LDL-C、TSH水平均显著高于无MAFLD组,FT3、FT4及HDL-C水平均显著低于无MAFLD组(P<0.05).Q1、Q2、Q3、Q4组MAFLD患病率依次升高;组间比较BMI、腰围、TG、HDL-C、FT4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腰围、TG、TSH均是甲状腺功能正常T2DM患者发生MAFLD的独立危险因素,HDL-C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 甲状腺功能正常的T2DM患者TSH水平升高与MAFLD患病率相关.

    2型糖尿病代谢相关性脂肪肝促甲状腺激素

    查尔森合并症指数、动脉血氨、Toll样受体4水平与严重多发伤合并脓毒症患者病情的关系及其死亡风险预测价值

    武登峰杜云波黄苏平
    393-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查尔森合并症(CCI)指数、动脉血氨、Toll样受体4(TLR4)水平与严重多发伤合并脓毒症患者病情的关系及其死亡风险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我院收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90例,根据是否合并脓毒症将其分为研究组55例(单纯脓毒症组30例、脓毒症休克组25例)和对照组(单纯感染)35例.根据28 d患者生存情况再将研究组患者分为生存组(41例)和死亡组(14例).收集所有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并分组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CI指数、动脉血氨、TLR4水平对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绘制Kaplan-Meier 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脓毒症休克组、单纯脓毒症组和对照组患者CCI指数、动脉血氨、TLR4水平均依次降低(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CCI指数、动脉血氨、TLR4水平与严重多发伤合并脓毒症的病情呈正相关(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CI指数、动脉血氨、TLR4均是严重多发伤合并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CCI指数、动脉血氨、TLR4三者联合预测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37,均高于三者单独检测(P<0.05).CCI指数、动脉血氨、TLR4高危患者28 d生存率均低于对应指标低危患者(P<0.05).结论 CCI指数、动脉血氨、TLR4与严重多发伤合并脓毒症患者病情、死亡风险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可提高严重多发伤合并脓毒症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严重多发伤脓毒症查尔森合并症指数动脉血氨Toll样受体4死亡风险

    终末期肾病维持性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构建

    李燕梁昭红
    397-4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终末期肾脏病(ESRD)维持性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依此构建风险预测列线图模型.方法 回顾性纳入2020年3月~2022年11月我院收治行维持性透析的ESRD患者183例,根据有无并发心血管疾病将其分为并发组(92例)和未并发组(91例).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分组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ESRD维持性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并基于此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Bootstrap法对列线图模型进行验证,并绘制校准度曲线图评价列线图模型校正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价值.结果 并发组年龄≥60岁、糖尿病病史、贫血患者比例及透析龄、尿酸、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磷水平均高于未并发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贫血、透析龄、尿酸、血磷水平均为影响ESRD维持性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P<0.05).根据上述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ROC曲线结果显示,列线图预测ESRD维持性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7,敏感度为80.43%,特异度为79.12%;列线图模型的C-index为0.833,校准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度较好.结论 年龄≥60岁、贫血、透析龄、尿酸、血磷水平均为ESRD维持性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据此构建列线图模型能更加直观地预测ESRD维持性透析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且预测价值的好.

    终末期肾脏病心血管疾病列线图预测模型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现状研究

    通拉嘎曹琦琦熊万里曲川...
    401-4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抗凝现状及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房颤中心数据库中年龄≥18岁的HCM合并房颤患者3 838例,根据是否使用抗凝治疗将其分为抗凝组(2 905例)和非抗凝组(933例)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HCM合并房颤患者未抗凝的影响因素.结果 非抗凝组年龄、老年、阵发性及未分类房颤、抗凝出血风险评分(HAS-BLED评分)高风险、冠心病、主动脉斑块、出血史、使用抗血小板及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患者比例均高于抗凝组,而男性、糖尿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利尿剂及ACEI/ARB患者比例均低于抗凝组(P<0.05).所有患者总抗凝率为75.69%(2905/3 838),其中女性患者抗凝率低于男性,老年患者低于中年和青年患者,阵发性房颤患者低于持续性房颤患者,未分类房颤患者低于其余各类房颤患者,HAS-BLED评分高风险患者低于低风险患者(P<0.05).抗凝药物构成分析显示,新型口服抗凝药物(NOACs)使用率逐年升高,华法林使用率逐年下降(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未分类房颤、出血史、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是HCM合并房颤患者未抗凝的相关因素(P<0.05).结论 HCM合并房颤患者应重视提高女性、老年、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抗凝率,合理评估抗凝的出血风险.

    肥厚型心肌病心房颤动抗凝临床特征影响因素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微小RNA-33a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探讨

    候玲云韦晓雯杨维冯静...
    405-40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血清微小RNA(miR)-33a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5月~2022年2月收治的T2DM患者120例,根据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将其分为低水平组(HbA1c≤7%)37例、中水平组(7%<HbA1c<9%)51例和高水平组(HbA1c≥9%)32例;根据是否合并微血管并发症将其分为并发症组(56例)和无并发症组(64例).另选取109例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T2DM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及所有受试者血清miR-33a水平并分组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影响因素;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估血清miR-33a表达水平与微血管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 高水平组、中水平组、低水平组和对照组受试者血清miR-33a表达水平均依次降低(P<0.05);120例T2DM患者中合并微血管并发症56例,发生率为46.6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因素前、后血清miR-33a高表达均是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血清miR-33a表达水平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呈正相关(P<0.001).结论 血清miR-33a是T2DM患者发生微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因素,且与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呈正相关.

    2型糖尿病微小RNA-33a微血管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