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张贞浏

双月刊

1004-1648

83700011@163.com

025-82296069

210029

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logy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于1988年7月创刊,属学术类期刊,办刊宗旨是面向临床、面向基层、注重实用,致力于提高我国临床神经病学医师的专业理论及诊疗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脑疝形成的因素探讨

    王洪超王越李金萍
    401-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SM)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脑疝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本院行静脉溶栓治疗的4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静脉溶栓治疗后有无脑疝形成将其分为脑疝组和非脑疝组,采用PSM法均衡两组基线期资料,并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PSM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脑疝形成的危险因素.结果 经PSM后,脑疝组和非脑疝组共成功匹配57对患者,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脑疝组和非脑疝组合并心房颤动、TOAST分型、梗死部位、大面积脑梗死、NIHSS评分、血小板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NLR)、D-二聚体、C反应蛋白、血管成功再通、侧支循环不良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型、前循环梗死、大面积脑梗死、侧支循环不良、NIHSS评分较高、NLR较高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脑疝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 经PSM法均衡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后,TOAST分型心源性栓塞型、前循环梗死、大面积脑梗死、侧支循环不良、NIHSS评分较高、NLR较高均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脑疝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脑疝影响因素

    本刊关于参考文献书写格式的要求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部
    405页

    小动脉闭塞型卒中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短期预后不良的关系研究

    曹欢翟红珍赵丛王明珠...
    406-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小动脉闭塞(SAO)型卒中患者血尿酸(SUA)水平与短期预后不良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北京市昌平区医院2020年4月至2023年4月入院的SAO型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和3个月的预后不良结局.分别将SUA按照连续型变量和三等分组变量(T1~T3)处理,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SAO型卒中患者SUA水平与短期预后的关系.结果 本研究共收集SAO型卒中患者279例.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SUA水平每升高10 μmol/L,SAO型卒中患者的短期预后不良的风险降低5%(OR=0.95,95%CI:0.91~0.98,P=0.005),与T3组相比,T1组(T1≤268 μmol/L)患者的短期预后不良风险升高2.54倍(OR=3.54,95%CI:1.34~9.39,P=0.011).趋势检验结果显示,T1组到T3组的短期预后不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趋势检验P=0.008).根据平滑曲线拟合和mRS评分在T1~T3组中的分布发现,与T3组相比,T2和T1组SAO型卒中的短期预后不良比率显著降低.结论 低水平SUA是SAO型卒中患者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脑卒中小动脉闭塞血尿酸预后不良

    误诊为重症肌无力的Lambert-Eaton肌无力综合征1例

    季洪革王婷婷李晓艳李彬...
    411,427页

    豆纹动脉放射冠区的散在脑梗死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相关性研究

    宋良付胜奇朱利利石宝洋...
    412-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豆纹动脉(LSA)放射冠区的散在脑梗死病灶与早期神经功能恶化(END)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8年1月至2023年9月在郑州人民医院卒中中心住院并确诊为LSA梗死的患者164例.根据梗死病灶位置分为LSA起始处单一病灶(n=103)和梗死由LSA起源并多处分散病灶(n=61).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危险因素及临床预后.结果 164例患者中END 49例,非END 115例.单变量分析结果显示,与单一病灶相比,梗死由LSA起源并多处分散病灶出现END占比显著增多[27(55.1%)vs.22(44.9%),P<0.05)],与前部型梗死相比,后部型梗死患者发生END显著增多[39(79.6%)vs.10(20.4%),P<0.05)].校正混杂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示,梗死由LSA起源并多处分散病灶(OR=3.669,95%CI:1.696~7.939,P=0.001)、后部型梗死(OR=2.303,95%CI:1.005~5.279,P=0.049)均与END的发生具有独立相关性.随访3个月,与单一病灶相比,梗死由LSA起源并多处分散病灶预后良好患者占比显著减少(45.9%vs.91.3%),临床结局预后差.结论 LSA放射冠区的散在梗死灶及后部型梗死是LSA梗死发生END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放射冠区散在梗死患者更容易发生END导致预后不良.

    豆纹动脉放射冠病灶部位早期神经功能恶化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网络采编办公系统网址变更通知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编辑部
    417页

    血清神经丝轻链蛋白、过氧化还原蛋白1水平与Wilson病患者神经及认知功能的相关性分析

    李良勇唐露露李亚军梅灯...
    418-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Wilson病(WD)患者血清神经丝轻链蛋白(NfL)、过氧化还原蛋白1(PRDX1)水平与神经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4月至2024年4月我院收治的120例WD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神经功能(改良Young量表)及认知功能(MMSE量表)水平将患者分级.同时选取30名同期我院的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通过ELISA法测定研究对象NfL和PRDX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与血清NfL、PRDX1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WD患者血清NfL、PRDX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神经功能评分高的WD患者的血清NfL、PRDX1水平明显高于神经功能评分低的WD患者(均P<0.05),WD患者神经功能评分与血清NfL、PRDX1水平呈正相关(均P<0.05);认知功能损害的WD患者的血清NfL、PRDX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而认知功能评分低的WD患者的血清NfL、PRDX1水平明显高于认知功能评分高的WD患者(均P<0.05),WD患者认知功能评分与血清NfL、PRDX1水平呈负相关(均P<0.05).结论 血清NfL、PRDX1水平与WD患者神经及认知功能损害及损害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二者可能可作为评估WD患者神经功能或认知功能损害的辅助生物学指标.

    Wilson病神经丝轻链蛋白过氧化还原蛋白1认知功能

    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与脑梗死溶栓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分析

    褚宁涵王澎赵舰吕欣哲...
    422-4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乳酸脱氢酶(LDH)、降钙素原(PCT)与脑梗死溶栓治疗效果的相关性及预测价值分析.方法 选取2021年5月至2023年4月于本院就诊的140例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治疗并用NIHSS评估溶栓效果,根据溶栓效果分为效果不佳组、效果良好组;采集患者入院、治疗24 h和治疗5 d的空腹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血清TAT、LDH、PCT水平;用Pearson法及Spearman法分析治疗5 d效果不佳组血清TAT、LDH、PCT的相关性,以及三者分别与NIHSS减分率的相关性;采用ROC曲线分析血清TAT、LDH、PCT对溶栓效果不佳的诊断价值;使用Logistics回归分析影响溶栓效果不佳的因素.结果 治疗后24 h和治疗后5 d脑梗死患者TAT、LDH、PCT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治疗后5 d脑梗死患者血清中TAT、LDH、PCT水平较治疗后24 h均显著降低(均P<0.05);与效果良好组相比,效果不佳组NIHSS减分率显著降低,血清TAT、LDH、PCT显著增加(均P<0.05).效果不佳组血清TAT分别与LDH、PCT具有正相关性,血清LDH与PCT呈正相关.Spearman法分析显示,效果不佳组血清TAT、LDH、PCT分别与NIHSS减分率均呈负相关性.血清TAT、LDH、PCT以及三者联合诊断脑梗死溶栓治疗效果不佳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3、0.833、0.833、0.919,三者联合优于各自单独诊断(Z=1.976,Z=3.365,Z=2.946;P=0.048,P=0.000,P=0.003);血清TAT、LDH、PCT、NIHSS减分率为脑梗死溶栓治疗效果不佳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血清TAT、LDH、PCT高表达可能与脑梗死溶栓治疗效果不佳有一定的关系,并对溶栓治疗效果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三者联合诊断效能增加.

    脑梗死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乳酸脱氢酶降钙素原溶栓

    药物难治性癫痫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

    程俊凯罗耀文张磊王利...
    428-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药物难治性癫痫(DRE)的相关因素,筛选出高危因素,并根据高危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以指导临床.方法 收集西京医院神经外科于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404例癫痫患者,根据DRE的定义分为DRE组85例,药物治疗有效组319例.对患者的初次发病及治疗情况等相关因素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根据结果建立、验证DRE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 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两组患者性别、有神经系统功能缺损、存在成簇发作、既往有颅脑感染史、EEG异常及起病至规范化治疗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然而,两组患者的年龄、初次发病年龄、围生期事件、高热惊厥史、颅脑影像学改变、病因学分类、发作类型、病初发作频率以及初次用药后疗效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初次发病年龄小、存在颅脑影像学改变、症状性癫痫、病初发作频率高为DRE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成功构建DRE的风险预测模型并绘制ROC曲线,其中训练集曲线下面积为0.873,验证集曲线下面积为0.851,两曲线均表现出良好的临床一致性,确认了该预测模型的预测准确度.结论 应当尽早关注和干预存在初次发病年龄小、存在颅脑影像学改变、症状性癫痫、病初发作频率高等独立危险因素的癫痫患者,以早期预测、诊断DRE并改善患者预后.

    药物难治性癫痫危险因素初次发病年龄发作类型风险预测模型

    发作性胃气上升感伴头皮脑电图阴性的前岛叶癫痫1例

    黎思娴王圆庆姚晨张敏华...
    434,4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