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

双月刊

1672-7770

lcsjwk@163.com

025-82296070

210029

江苏省南京市广州路264号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Neurosurge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面向全国的神经内外科医务人员及研究人员,力刊目的是促进神经外科事业的交流和发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应用内镜经鼻蝶后床突切除垂体移位经灰结节入路切除三脑室型颅咽管瘤的手术经验

    谢涛张晓彪刘腾飞杨亮亮...
    12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内镜经鼻蝶后床突切除垂体移位经灰结节入路切除三脑室型颅咽管瘤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就诊并行内镜经鼻蝶后床突切除垂体移位经灰结节入路切除的1例三脑室型颅咽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内镜经鼻蝶后床突切除垂体移位可充分暴露三脑室底灰结节区域,打开灰结节能进入三脑室内全切除肿瘤.术后无并发症发生.随访半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内镜经鼻蝶后床突切除垂体移位经灰结节入路为三脑室型颅咽管瘤提供了一种新的入路.此入路能较好地由下而上暴露三脑室内前部病变,避免了视交叉的牵拉损伤.

    内镜经鼻蝶入路灰结节三脑室颅咽管瘤

    多学科协作手术治疗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肿瘤的临床分析

    蒋涛石爽辛运李林峰...
    126-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总结分析多学科协作手术切除颈静脉孔区哑铃型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23年7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后颅底脑干组收治的5例多学科协作手术治疗的颈静脉孔区颅内外沟通型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集信息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专科检查、辅助检查、手术方法、术后并发症、病理及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病例均由神经外科、耳鼻咽喉科、颌面外科行MDT讨论并采用MDT手术治疗方案,其中2例行颞下窝Fisch A型联合颈部入路,3例行颅颈联合入路.5例患者中次全切除4例,部分切除1例.术后病理结果提示脑膜瘤2例,神经鞘瘤1例,副神经节瘤1例,脊索瘤1例.术后后组颅神经损伤3例,面瘫3例,听力下降2例,脑脊液漏2例,颅内感染3例.平均随访时间51.8个月(8~150个月);平均随访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90分(80~100分).结论 多学科协作手术不仅增加了颈静脉孔区哑铃型肿瘤的切除程度,而且提高了颈静脉孔区哑铃型肿瘤的手术安全性.当全切除较为困难或可能导致较为严重的并发症时,次全切除后辅助放疗也是一种较好的治疗方案.

    颈静脉孔区哑铃型肿瘤多学科协作手术显微外科手术

    鞍结节脑膜瘤的内镜经鼻及显微镜经颅入路的个体化选择及36例病例总结

    高延年周培志吕亮尹森林...
    132-136,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分析患者肿瘤形态临床表现及影像资料,为更精准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单医疗组2019年2月-2021年2月经鼻及经颅入路治疗的36例鞍结节脑膜瘤患者资料,结合患者临床特征及国际评分系统,探讨选择手术入路需要分析的因素.结果 本组患者中,神经内镜经鼻入路24例,显微镜经颅入路12例,随访时间24~48个月,结合最新的鞍结节脑膜瘤手术入路评分系统及本组诊疗经验进行综合判定,选择不同手术入路.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 鞍结节脑膜瘤术前影像学评分有助于个体化选择手术入路,内镜经鼻入路及显微镜经颅入路相互补充,合理选择可全切肿瘤、减少并发症,改善预后.

    鞍结节脑膜瘤内镜经鼻蝶入路经颅入路并发症

    经髁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枕骨大孔腹侧或腹外侧脑膜瘤

    陈利锋赵博李翀张军...
    137-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枕大孔(FM)腹侧或腹外侧脑膜瘤手术入路及治疗策略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2007年1月-2022年1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除的72例枕大孔腹侧或腹外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 所有患者均经一侧远外侧髁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全切除65例(90%),次全切除7例(10%).次全切除的患者行赛博刀放射外科治疗.12例(17%)发生舌下神经功能障碍,8例术后3个月内好转.18例(25%)出现声音嘶哑和(或)吞咽困难,15例在术后3个月内好转,1例患者因后组颅神经麻痹而行气管切开.1例因脊髓前动脉损伤偏瘫.无手术死亡.随访12~60个月,无患者出现肿瘤复发.结论 经髁后入路显微手术切除枕骨大孔腹侧或腹外脑膜瘤既能满足手术显露需要,又避免了磨除过多的骨质,可取得很好的全切率、较低的并发症和长期满意疗效.术后偏瘫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是因为术中血管损伤.

    枕骨大孔脑膜瘤显微手术髁后入路

    岩斜区脑膜瘤手术治疗及全切影响因素分析

    尹都陈阳肖国民周军格...
    142-145,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岩斜区脑膜瘤手术全切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2月于长江航运总医院手术治疗的57例岩斜区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检验岩斜区脑膜瘤全切的影响因素,并分析对比术前术后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评分).结果 57例患者肿瘤完全切除35例,非完全切除22例,全切率61.4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质地、直径、肿瘤血供及侵犯海绵窦是岩斜区脑膜瘤全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术前平均KPS评分为83.51,随访平均KPS评分为87.34,脑干受压重患者KPS改善明显(P<0.05).结论 岩斜区脑膜瘤全切术后多数可减少复发,改善功能预后.肿瘤质地、直径、侵袭海绵窦、压迫脑干以及肿瘤被血管神经包绕血运丰富,和手术入路的选择等是影响肿瘤全切除的重要因素.

    岩斜区手术脑膜瘤肿瘤

    骶部硬脊膜动静脉瘘的诊断与治疗

    侯继广刘嘉张昌伟牛小东...
    146-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骶部硬脊膜动静脉瘘(DAVFs)的临床和影像学特征以及手术治疗效果,以此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正确地处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2018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15例骶部DAVFs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脊髓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所有患者均行脊髓血管造影以明确诊断.治疗方式采用手术切除或者介入栓塞.结果 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双下肢无力14例(93%);肢体感觉障碍12例(80%);大小便功能障碍13例(86%),腰部或双下肢疼痛2例(13%).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脊髓血管造影(包括双侧髂内动脉)明确了诊断.所有瘘口均位于L5-S3水平.手术治疗12例,介入栓塞3例.术后随访6~60个月(平均26.2个月).症状改善13例(86%),稳定2例(14%),无症状加重患者.所有患者术后影像学检查未见残留或复发.结论 骶部DAVFs临床少见,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必须包括双侧髂内动脉在内才能找到瘘口.术前MRI上发现腰骶段椎管内增粗的终丝静脉(FTV)是进一步确诊骶部DAVFs的重要依据.手术和介入对骶部DAVFs的治疗均有良好的效果.

    硬脊膜动静脉瘘骶部脊髓血管造影显微外科手术

    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的手术策略

    涂兵陈钧麟练沛荣夏虹...
    15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明确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定义,建立其临床分型,并根据术前临床分型选择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手术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3年1月南部战区总医院收治的11例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患者.根据肿瘤与胸腰椎相对解剖位置的关系,将横向最远端距脊柱后正中线距离≥6 cm的肿瘤定义为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并制定新的临床分型,即椎旁型(肿瘤未超过椎体前缘)和椎前型(肿瘤超过椎体前缘).对椎旁型采用后路肿瘤切除术,对椎前型行后路联合前路肿瘤切除术.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每年行X线、CT及MRI检查,评价肿瘤切除情况、是否复发及脊柱稳定性、内固定情况;定期随访并评估术后疼痛改善情况.结果 椎旁型8例,5例行后路肿瘤切除术+内固定术,3例行后路肿瘤切除术.椎前型3例,2例行后路+前路肿瘤切除术,1例行后路+前路肿瘤切除术+内固定术.术前与术后JOA及V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3;P<0.001).术后组织病理学确诊为神经鞘瘤9例,神经纤维瘤2例.1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所有患者术后复查均未见肿瘤复发,神经症状均明显改善,胸腰背部无酸痛感,内固定无松动、断裂.结论 肿瘤横向最远端距脊柱后正中线距离≥6 cm为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可分为椎旁型和椎前型.椎旁型采用单纯后路肿瘤切除术即可实现满意切除;椎前型宜采用后路联合前路肿瘤切除术方能实现满意切除.

    胸腰交界椎旁巨大哑铃形肿瘤临床分型手术策略

    表面肌电与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运动完全性损伤评估中的比较

    萧演清高明明何泽佳宋桂芸...
    156-161,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基于表面肌电图(sEMG)的脑运动控制方案和基于经颅磁刺激(TMS)的运动诱发电位在脊髓运动完全性损伤患者评估中的敏感性.方法 纳入中国康复研究中心2021年3月-2023年4月收治的31例临床诊断为脊髓运动完全性损伤的患者,分别进行基于表面肌电的运动控制检测和基于TMS的运动诱发电位检测.结果 31例患者中,27个(87%)至少有一个通道排名4或5.31例患者共测试了 248块肌肉(每一例患者共测8块肌肉,分别是左右两侧的股直肌、股二头肌、胫前肌和腓肠肌),其中有79块(32%)肌肉可测量出通道排名4或5.62个肢体中的40个(64%)至少有一个通道排名4或5.31例患者中有21例(68%)有最高排名5的通道.然而,31例患者无一例能检测出运动诱发电位.结论 sEMG在脊髓运动完全性损伤患者评估中的敏感性明显高于运动诱发电位.

    脊髓损伤表面肌电图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

    基于铜死亡基因识别脑膜瘤亚型并筛选脑膜瘤-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

    徐海彪袁光耀潘敏泓刘宁...
    162-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筛选铜死亡相关的脑膜瘤亚型并识别与疾病-免疫相关的关键基因.方法 利用公共数据库中脑膜瘤相关的基因表达数据筛选差异表达的铜死亡基因,并基于其在肿瘤样本中的表达值识别脑膜瘤亚型.分析亚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以及亚型与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关联.以亚型间显著差异的免疫细胞为表型,利用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筛选疾病-免疫相关的模块并提取模块基因.通过交集分析筛选出差异表达的疾病-免疫相关基因,进行后续蛋白-蛋白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功能富集分析、Friends分析、基因表达验证以及关键基因与临床因素关联分析.结果 在脑膜瘤和正常样本中检测到6个铜死亡基因的差异表达,如CDKN2A和GLS,并鉴定了 2个相关的铜死亡亚型.两个亚型间涵盖397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8种免疫细胞,其浸润丰度在亚型间存在显著差异.通过WGCNA筛选到282个疾病-免疫相关基因,交集分析得到74个差异表达的疾病-免疫相关基因.PPI和Friends分析最终确认了 5个关键基因,包括LTBP1、LTBP2和MFAP5等.其中,LTBP2和MFAP5在脑膜瘤不同级别中表达存在显著差异.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实验证实,MFAP5在WHO Ⅰ级和WHO Ⅲ级之间以及WHO Ⅰ级和WHO Ⅱ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结论 本研究筛选到2个铜死亡相关的脑膜瘤亚型,这两个亚型在免疫细胞浸润和免疫反应方面存在差异.两个亚型间的免疫相关关键基因,如LTBP2和MFAP5,可能是铜死亡调控脑膜瘤发生和发展的关键机制,有望成为脑膜瘤诊断生物标志物或免疫治疗靶点.

    脑膜瘤铜死亡肿瘤分型免疫微环境

    YKL-40在脑膜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对术后脑水肿加重的影响

    邓任强郭智霖梁定兴吴运桥...
    172-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甲壳质酶蛋白40(YKL-40)在脑膜瘤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及对术后脑水肿加重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海南西部中心医院诊治的120例脑膜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术前术后均未出现水肿作为观察Ⅰ组,术前无水肿术后出现水肿作为观察Ⅱ组,术前有水肿术后无加重作为观察Ⅲ组,术前有水肿术后加重作为观察N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20例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YKL-40水平.结果 观察组术前、术后3d、术后7 d、术后14 d血清YKL-40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血清YKL-40水平高于术前,术后7 d、术后14 d显著降低(P<0.05);在不同时间点,观察Ⅰ组至观察N组血清YKL-40水平均呈升高趋势(P<0.05);120例脑膜瘤患者术后出现脑水肿加重32例,发生率为26.67%(32/120);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肿瘤部位在窦镰旁、术前YKL-40水平升高是脑膜瘤患者术后脑水肿加重的危险因素,术前瘤周水肿是脑膜瘤患者术后脑水肿加重的保护因素(P<0.05);YKL40及联合预测模型评估脑膜瘤患者术后脑水肿加重的AUC值分别为0.765、0.854,联合预测模型评估的AUC值高于YKL-40 单独评估的AUC值(Z=2.318,P=0.021);YKL-40连续变化与脑膜瘤患者术后脑水肿加重发生率存在非线性剂量-反应关系(x2=12.000,P=0.003).结论 脑膜瘤患者外周血YKL-40水平升高,且异常升高的YKL-40与患者术后脑水肿加重有关,提示对于YKL-40>20 ng/L的患者应警惕术后脑水肿加重的风险.

    甲壳质酶蛋白40脑膜瘤术后脑水肿加重显微外科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