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输血与检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输血与检验
临床输血与检验

权循珍

双月刊

1671-2587

cbtls01@163.com

0551-62283662

230001

合肥市庐江路17号省立医院内

临床输血与检验/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Transfusion and Laboratory MedicineCSTPCD
查看更多>>《临床输血与检验》杂志是我国第一本融输血与检验为一体的科技期刊。本刊以各采供血机构、输血相关单位、医院检验科及从事采供血相关业务(含管理)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本刊在中国输血协会网页上设立检索目录和摘要,先后被“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网”、“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CMCC”、“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另外,自2005年第一期起被国家科技部科技信息研究所收录为“中国科学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2005年参加第五届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评选,并荣获二等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不同来源人血清白蛋白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研究

    刘卿王宗奎徐俊程露...
    577-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来源人血清白蛋白(human serum albumin,HSA)对血管内皮细胞生物学效应的影响.方法 对体外无血清培养的HUVEC细胞添加不同来源HSA处理,利用CCK-8细胞活性检测试剂盒、Annexin V-FITC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和细胞周期与细胞凋亡检测试剂盒,检测不同来源HSA处理后各组细胞增殖活性、细胞凋亡情况和细胞周期分布,并分析比较各组间差异.通过细胞划痕实验和管形成实验分析比较不同来源HSA处理对HUVEC细胞迁移和管形成的影响.结果 酵母来源rHSA1对HUVEC细胞增殖活性无影响(P=0.49,q=1.601),其他HSA处理组均显示出显著促进HUVEC细胞增殖的活性,且不同来源HSA处理组间的HUVEC增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01,F=10.84).所有HSA处理组均显示出抑制HUVEC细胞凋亡的作用(P<0.001),不同处理组间活细胞(P=0.07,F=2.415)、凋亡细胞(P=0.2,F=1.624)和坏死细胞(P=0.28,F=1.376)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对比无血清对照组,在HSA处理组中除pHSA2和pHSA6处理组G0/G1期细胞比例显著降低(P<0.001)、S期无明显变化、G2/M期细胞比例明显升高(P<0.01)外,其他HSA处理组各细胞周期比例均无明显改变.在划痕实验中,对比无血清对照组,HSA处理组中pHSA(1)和pHSA(2)处理组经过12 h(P<0.001)、24 h(P<0.001)、36 h(P<0.001,P=0.002)后划痕愈合程度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rHSA(1)和rHSA(2)处理组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管形成实验中,对比无血清对照组,HSA处理组中pHSA(1)和pHSA(2)处理组的节点数量(P=0.001、P=0.005)、管状分支(P<0.001)及网状结构(P<0.001)均显著增多,而rHSA(1)和rHSA(2)处理组较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不同来源HSA均能够显著抑制无血清条件下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且对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活性、细胞周期、细胞迁移和管形成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人血清白蛋白血管内皮细胞增殖凋亡迁移血管生成

    常见红细胞添加剂成分对双花扁豆凝集素与A1红细胞反应的影响

    朱心怡张成鑫王秋实李佳佳...
    587-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常见试剂红细胞添加剂中糖类物质和金属离子螯合剂成分对双花扁豆凝集素(Dolichos Biflorus Agglutinin,DBA,又称抗-A1)与A1红细胞间血清学反应凝集强度的影响,为减少临床检测假阴性结果和凝集素功能特性研究提供数据支持,也为当前实验室A1抗原鉴定质控实验提出改进方案.方法 以生理盐水为基础红细胞稀释液,在反应体系中分别加入梯度稀释的糖溶液(葡萄糖、蔗糖、甘露醇)和棋盘滴定的强金属离子螯合剂(EDTA-Na2)和二价金属阳离子(Ca2+、Mg2+),对不同反应条件下DBA-A1红细胞凝集强度进行评估.结果 在DBA-A1红细胞反应体系中CEDTA-Na2>0.6 mM时出现了明显的凝集抑制现象,提高CCa2+或CMg2+可减弱高浓度EDTA-Na2对DBA-A1红细胞凝集强度的影响;另一方面,体系中糖类物质浓度的增高也使DBA-A1红细胞凝集强度产生明显减弱,加入0.6%~5%葡萄糖溶液,1.3%~10%蔗糖溶液或5%甘露醇溶液时,DBA-A1红细胞凝集明显减弱.结论 红细胞添加剂中的EDTA-Na2和糖类物质对-A1红细胞反应存在凝集抑制,是血型血清学检测中植物凝集素制剂使用的重要干扰因素.

    双花扁豆凝集素试剂红细胞红细胞保存液A1亚型

    输注异基因耐受性DC产生的外囊泡体引发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风险的研究

    高跞杨懿铭蒋雪玉谢如锋...
    592-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利用耐受性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分泌的细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EVs)干预感染后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nsfusion-related acute lung injury,TRALI)策略的风险.方法 体外诱导小鼠骨髓来源的DC细胞用雷帕霉素处理诱导成耐受性DC,收集其培养上清,通过梯度离心法收获EVs.利用LPS和抗H2Kd抗体诱导Balb/c小鼠为TRALI疾病模型,并尝试用同基因的雷帕霉素-DC或者异基因的雷帕霉素-DC分泌的EV对TRALI小鼠进行干预,观察并记录发病小鼠的一系列数据.结果 与TRALI发病组相比,使用雷帕霉素处理后的同基因耐受性DC对TRALI发病小鼠进行干预后,小鼠的死亡率显著下降.当用异基因耐受性DC(雷帕霉素处理后)产生的EVs进行干预组的肺湿/干比率、胸腔积液和体温与仅用LPS和H2Kd抗体处理组小鼠没有显著性差异.来源于耐受性细胞异基因EVs与LPS联合后不诱发小鼠的TRALI,但是EVs干预后的死亡率与注射浓度呈正相关.结论 雷帕霉素处理后的同基因DC对感染后TRALI具有保护作用,并且该耐受细胞的异基因细胞外囊泡联合LPS后本身并不引起呼吸窘迫现象,当这种异基因外囊泡体输注联合抗白细胞抗体时,却加重了TRALI的死亡风险.本研究数据提示,异基因外囊泡体的应用与输血同时进行时,也许可能会加重TRALI死亡风险.

    输血相关急性肺损伤TRALI小鼠模型树突状细胞细胞外囊泡体

    单采血小板不同存储时间活化状态和微粒表达及个体差异分析

    王涛熊玉琪黄瑶王晓清...
    597-6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单采血小板保存时间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及献血者个体差异与采集后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关系,为采供血机构血小板采集工作及临床个性化输注提供参考.方法 随机收集2023年90例捐献者的单采血小板,随机保存1、2、3、4、7天,共5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血小板微粒(PMPs)、活化指标CD62p,进行统计学分析.收集各捐献者一般体检数据、捐献前血液检测数据和采集参数等数据,分析其与PMPs和血小板活化的关系.分析PMPs和CD62p的关系.结果 储存1、2、3、4、7天的血小板CD62p表达率分别为(61.55±20.17)%、(69.05±13.09)%、(64.63±12.89)%、(70.34±9.504)%、(84.28±6.303)%;PMPs表达率分别为:(6.79±9.17)%、(7.01±9.13)%、(12.37±12.64)%、(7.51±5.70)%、(17.02±7.20)%;PMPs数量(×103/μL)分别为:2.69±4.84、4.80±9.20、3.59±3.38、7.94±8.89、145.1±190.3.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存储时长的各组单采血小板CD62p表达和PMPs表达存在显著差异(P<0.05).各组两两比较,储存7天的血小板CD62p表达率和PMPs数量明显高于储存1、2、3、4天的血小板;其他各组间无明显差异.随储存时间的延长,血小板活化率和PMPs数量呈增长趋势.Pearson双变量分析显示,血小板采集后最初PMPs数量与捐献者脉搏和白细胞数目呈正相关(P<0.05),与其他因素无明显相关性;CD62p与PMPs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 单采血小板在保存4天时间内,活化和PMPs的表达无明显变化,之后出现活化和PMPs的表达增加的特点(P<0.05).血小板采集后的活化与个体差异有关.可依据血小板储存过程中的活化和PMPs表达的特点选择相应产品应用临床.

    单采血小板血小板微粒血小板活化血小板存储个性化输注

    黄芩苷预治疗对小鼠红细胞输注模型中IgG和IgM抑制作用的研究

    蒋雪玉杨懿铭孙娟谢如锋...
    604-6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采用黄芩苷预治疗对红细胞免疫的预防性效果.方法 采用人类红细胞与佐剂脂多糖(LPS)联合输注C57BL/6小鼠建立红细胞输注模型.设立(1)红细胞输注模型组;(2)未处理对照组:仅注射PBS;(3)黄芩苷预治疗组:在红细胞输注模型建立前一周每天给予小鼠黄芩苷(250 mg/(kg·day))治疗;(4)地塞米松(DEX)对照组:在红细胞输注模型建立前一周每天给予地塞米松(5 mg/(kg·day))治疗.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小鼠血清中IgG和IgM 的表达量,并监测小鼠脾脏中的CD4 T细胞和B细胞变化.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黄芩苷预治疗能显著降低血清IgG(24 823.0±1 452.2 vs 15 180.0±1 172.5,P<0.05)和IgM(194 206±2 868.6 vs 112 287±9 741.5,P<0.05)的生成.与模型组相比,黄芩苷预处理组小鼠脾脏中CD25表达明显下降(1 006.0±206.1 vs 548.4±19.1,P<0.05),B细胞比例显著降低(31.16%±6.06%vs 15.69%±4.59%,P<0.05),脾脏大小无显著差异[平均长度:(10±0.5)mm vs(12±0.5)mm,P>0.05].结论 黄芩苷能够抑制红细胞免疫,表现为抑制小鼠血清中IgG和IgM的生成,同时抑制脾脏中B细胞增殖和降低CD4 T细胞活化.

    黄芩苷红细胞免疫抗体生成

    基于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在血液存储中相关性分析

    苏晓敏张国权王锦徐华...
    609-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红细胞(RBC)储存损伤一直是RBC体外储存研究所关注的重要问题,涉及到RBC储存过程中一系列生理、生化、形态和组学成分的改变,这些改变相互作用从而对储存RBC产生影响.为了进一步阐明RBC储存损伤机制,通过多组学研究储存期悬浮RBC损伤机制.方法 取一次性使用塑料血袋采集的悬浮RBC共10袋(ALT化验结果不合格),将已制备的RBC放4℃冰箱中储存,分别于储存0周、1周、3周和5周取样,按RBC质量标准进行检测(HCT、HGB和储存期末溶血率).检测其在不同保存期的各项生化指标(K+、Na+、Cl-、Ca2+、Glu和LDH).进行蛋白组学和代谢组学检测,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评价悬浮RBC储存过程中相关生物学功能变化情况及相关性.结果 符合悬浮RBC质量国家标准,其生化指标K+和LDH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有所升高,Na+和Glu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而有所下降,在保存5周时差异显著(P<0.01),其它指标Cl-和Ca2+变化不明显(P>0.05).我们根据筛查的蛋白质以及其下游的差异代谢物变化情况,进行了蛋白组学与代谢组学整合分析,通过不同层次的生物分子之间的关联研究,发现悬浮RBC的储存对RBC代谢等过程影响更明显,特别是核苷酸代谢、嘌呤代谢及蛋白质的消化和吸收等代谢相关通路,对RBC代谢相关蛋白影响反而小一些.结论 我们通过使用代谢组学和蛋白组学检测,促进RBC结构、功能等的研究,为深入研究悬浮RBC储存损伤机制奠定了良好基础.

    红细胞代谢组学蛋白组学联合分析

    近红外低能量激光调节血小板活性氧水平对防止冷藏损伤的研究

    谢如锋张景怡杨懿铭高跞...
    617-6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近红外低能量激光(Low Level Laser,LLL)照射处理对冷藏血小板保存期间活性氧的调节作用,进而对减少被巨噬细胞和肝细胞识别吞噬的影响.方法 将白膜来源的浓缩血小板分为室温保存组(RTP)、冷藏保存组(CSP)和LLL照射组(CSP-L).LLL照射组为血小板冷藏12 h后,采用1 J、5 J、10 J不同辐照强度的LLL单次照射并继续冷藏保存.各组保存5 d后,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ROS生成、活化指标表达、糖基蛋白及其残基的暴露情况并进行比较.佛波酯诱导的THP-1细胞和HepG2肝细胞用于检测对各组血小板的吞噬作用.结果 保存5 d后,CSP组血小板胞内ROS(cyto-ROS)水平较RTP组显著升高(RTP vs.CSP,3 960±259.6 vs.5 846±757.4,P<0.01),而线粒体ROS(mito-ROS)水平则低于RTP组(RTP vs.CSP,595±47.1 vs.416±50.2,P<0.05).经低强度LLL(1 J)照射后,CSP-L1组血小板较CSP组显著降低了cyto-ROS水平(5 846±757.4 vs.3 945±459.4,P<0.01),CD62P、PS表达和GPⅠb/ɑ糖蛋白残基的暴露程度均显著减少(P<0.05),且与RTP组均无显著性差异.THP-1和HepG2对CSP-L1组血小板的吞噬率也显著低于CSP组(P<0.05).同时,LLL照射对冷藏血小板的计数、pH值和MPV均无明显影响.结论 低强度LLL照射处理可显著降低冷藏血小板胞内ROS水平并维持线粒体ROS的低水平生成,并能有效的抑制血小板活化和GPⅠb/ɑ去唾液酸化,减轻冷藏损伤,进而减少冷藏血小板被巨噬细胞和肝细胞识别吞噬.

    近红外低能量激光冷藏血小板冷藏损伤活性氧

    红细胞衍生的细胞外囊泡对红细胞储存损伤的初步研究

    王静罗景艳张洁张涵奕...
    624-6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红细胞衍生的细胞外囊泡在红细胞储存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收集红细胞悬液样本,制备红细胞衍生的细胞外囊泡,鉴定红细胞衍生的细胞外囊泡(red blood cell extracellular vesicles,RBC-EVs)直径和蛋白种类;检测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变形性,分析两者之间的关联性.结果 (1)随着红细胞悬液储存时间的增加,RBC-EVs的主要颗粒的直径逐渐减小,但在7~11 d RBC-EVs的主要颗粒直径存在异常增大的状况.(2)RBC-EVs中具有来自亲本细胞的蛋白质,CD63、TSG101、Gly-A的表达均呈阳性.(3)随着体外储存时间的增加,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升高,红细胞对低渗溶液的耐受性减弱.(4)随着体外储存时间的增加,红细胞的变形指数以及刚性指数升高,红细胞的变形性降低.(5)以红细胞的储存时间作为自变量,RBC-EVs与红细胞的物理性状之间具有显著的相关性.结论 随着储存时间的推移,红细胞会发生储存损伤,导致红细胞的渗透脆性指标增大和变形性指标的降低.RBC-EVs能够显著影响红细胞的理化性质,通过监测RBC-EVs的变化情况,能够帮助我们了解红细胞体外储存的生理状况,评估红细胞的储存质量.

    红细胞细胞外囊泡储存损伤氧化应激

    血浆制品中凝血因子Ⅷ含量及抽检结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郝梦玲汤龙海金一鸣肖琦...
    630-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献血者的血型、性别、年龄及其交互作用如何影响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中凝血因子Ⅷ(FⅧ)的含量及其质量抽检结果,以期为血液制品质量控制和临床输血策略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2023年间本站对456袋冷沉淀和128袋新鲜冰冻血浆的质量监测数据,并利用卡方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ANOVA、LSD检验以及多元线性和二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对各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冷沉淀与新鲜冰冻血浆中FⅧ的不合格率显著高于其他质控项目.冷沉淀中AB型的FⅧ含量最高,O型最低;新鲜冰冻血浆中O型FⅧ含量同样最低.冷沉淀中青年组的FⅧ含量最低,中老年组最高;新鲜冰冻血浆中青年组的FⅧ含量显著低于中年组与中老年组.血型与年龄均独立影响冷沉淀及新鲜冰冻血浆中FⅧ含量,血型、性别与年龄的交互作用均未对其产生显著影响.冷沉淀中AB型及年龄的增长是FⅧ含量的正向影响因素,而O型为负向影响因素;新鲜血浆中O型同样表现为负向影响,中年及老年组为正影响因素.此外,O型血与冷沉淀和新鲜冰冻血浆的不合格风险显著相关.结论 FⅧ含量的不合格率在冷沉淀及新鲜冰冻血浆质量控制项目中最高,血型和年龄是影响FⅧ含量的关键因素,其中O型血显著增加了冷沉淀及新鲜冰冻血浆FⅧ不合格的风险.

    冷沉淀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Ⅷ质量控制献血者特征

    2018-2022年我国18家省级血液中心献血者HCV检测结果分析

    李雨薇黄霞周源刘颖...
    638-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我国省级血液中心服务区域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检测数据.方法 对我国东中西部不同地区的18家省级血液中心,2018-2022年初次献血和重复献血者抗-HCV和HCV RNA检测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献血者中抗-HCV ELISA和抗-HCV ELISA阴性中HCV RNA检测不合格率与年度、血液中心以及初次献血和重复献血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2018年—2022年HCV总不合格率从24.61/万逐年减少至15.17/万(χ2=717.71,P<0.01),西部地区为25.72/万最高,东部11.96/万最低(χ2=2 382.54,P<0.01);初次献血者抗-HCV ELISA不合格率(30.50/万)比重复献血者(7.42/万)高(χ2=9 694.63,P<0.01);各血液中心抗-HCV ELISA阴性中HCV-RNA单独不合格率范围为0~7.54/万.结论 我国18家血液中心服务区域献血者的HCV检测不合格率呈逐年降低趋势;HCV检测不合格率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布差异;与初次献血者相比,重复献血者为HCV检测不合格低危人群;HCV-RNA检测在血液安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献血者丙型肝炎病毒不合格率抗-HCVELISAHCVRNA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