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血液学杂志
临床血液学杂志

宋善俊 陆道培 胡丽华

双月刊

1004-2806

lcxyzz@qq.com

027-85726342-8806

430022

湖北武汉解放大道1277号

临床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设有专家笔谈、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研究报告、综述、进修苑、学术争鸣、经验介绍及病例报告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WBCDouble与WBCPeak在预测亚砷酸单药治疗初发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分化综合征的对比分析

    席圆圆苏雁华孙嘉悦李珊珊...
    46-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预测初发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发生分化综合征的因素,比较翻倍白细胞(WBCDouble)与峰值白细胞(WBCPeak)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血液科收治的78例经亚砷酸诱导治疗的初诊高危APL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WBCDouble和WBCPeak分化综合征的分化程度.结果:分化综合征的发生率为57.69%(45/78),分化综合征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发热,重度分化综合征组发热、肺部浸润、心包积液发生率明显高于轻度分化综合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APL患者分化综合征的发生与化疗后 WBCPeak(45.21 ×109/L vs 25.24×109/L,P<0.001)和化疗后 WBCDouble(37.59×109/L vs 17.46 × 109/L,P=0.007)有关.与WBCPeak组比较,WBCDouble组早于分化事件的发生率高(68.57%vs 40.00%,P=0.016),2组间重度分化、轻度分化和未分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WBCPeak组出现4个以上分化综合征症状的患者比例更多(28.57%vs 5.71%,P=0.012).与WBCNO-Double组比较,WBCDouble 组患者诊断时白细胞计数(P=0.003)、谷丙转氨酶(P=0.040)、外周血早幼粒细胞数(P=0.0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化疗后WBCDouble和化疗后WBCPeak是分化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化疗后WBCDouble较WBCPeak提示分化综合征的发生更有优势.

    分化综合征高危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化疗后WBCDouble化疗后WBCPeak

    IG/TCR重排二代测序技术检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研究

    徐岳一杨永公周敏陈兵...
    5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比较免疫球蛋白(IG)/T细胞受体(TCR)重排二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与其他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微小残留病(minimal residual disease,MRD)检测手段间的差异,评估IG/TCR重排NGS在ALL MRD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3年12月本院收治的25例ALL患者,同时采用NGS、流式细胞术(FCM)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技术(q-PCR)检测MRD.结果:48.0%的患者初诊时NGS检测存在3个或以上异常高频克隆.81.3%的患者治疗后的主要残留克隆与初诊时最高频克隆一致.在FCM判定MRD阴性的69例样本中24例(34.8%)经NGS检测仍阳性,MRD中位水平为4.13×10-5,显著低于FCM阳性患者的MRD水平(4.70 × 10-3)(P<0.05).Ph+ALL患者同时采用NGS、q-PCR、FCM三种方法进行MRD检测,阳性率依次为59.1%、50.0%、27.3%,NGS阳性率显著高于FCM(P=0.035).FCM判定阴性的16例样本中7例(43.8%)经NGS检测为阳性,中位MRD水平为1.99× 10-5,较NGS/FCM双阳性组的中位MRD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q-PCR判定阴性的11例样本中3例(27.3%)经NGS检测为阳性,中位MRD水平为7.59×10-6,较NGS/q-PCR双阳性组的中位MRD水平有降低趋势,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结论:NGS检测MRD的灵敏度和深度均优于FCM;Ph+ALL患者中NGS检测的灵敏度及深度较q-PCR有改善趋势.IG/TCR重排NGS是能保证足够检测深度的有效MRD检测手段.

    IG/TCR重排二代测序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

    地西他滨联合阿霉素对TP53突变弥漫大B淋巴瘤细胞株的影响及临床意义研究

    郑艳丽贺建霞白斯君耿晔...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地西他滨对TP53突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细胞株DB增殖、凋亡及周期的影响,并评估地西他滨联合治疗TP53突变DLBCL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体外培养细胞,不同浓度(5~80 μmol/L)地西他滨和阿霉素作用于DB细胞后采用CCK-8法计算增殖抑制率;地西他滨(20 μmol/L)和阿霉素(12 μmol/L)作用于DB细胞24/48 h,采用Annexin V-FITC/PI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凋亡率及细胞周期;比较不同组间细胞增殖、凋亡及周期的差异.另收集5例地西他滨联合治疗TP53突变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对DB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随着地西他滨浓度的增加(5、10、20、40、80 μmol/L)而增强,联合阿霉素(12 μmol/L)后抑制率较单药明显增大[(78.51±1.19)%vs(40.80± 1.62)%,(87.48±0.29)%vs(46.83±1.47)%,(92.59±0.15)%vs(47.07±1.50)%,(94.57±0.58)%vs(52.68±0.84)%,(95.56±0.53)%vs(54.95±1.07)%,P<0.01];采用 IC50 浓度(20 μmol/L 地西他滨、12 μmol/L阿霉素)药物处理细胞,抑制率随时间增加(12、24、48 h)而增大[(50.40±0.19)%、(61.65±0.16)%、(85.08±0.78)%,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地西他滨作用于DB细胞24 h显示S期细胞比例增加[(10.54±0.40)%vs(2.03±0.01)%,P<0.01],48 h 显示 G2/M 期细胞比例增加[(17.45±0.19)%vs(3.69±0.09)%,P<0.01].5例复发/难治TP53突变DLBCL患者使用含有地西他滨方案治疗后,总有效率为40%(2/5),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未出现治疗相关死亡.结论:地西他滨可增强阿霉素对TP53突变DLBCL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阻滞细胞周期.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TP53突变DLBCL显示出一定疗效,安全性良好,值得进一步探索.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复发/难治TP53突变阿霉素地西他滨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4例临床特征分析并文献复习

    刘健史雪侯峰李营...
    62-6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总结4例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duodenal type follicular lymphoma,DFL)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及预后.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1月至2022年2月确诊并治疗的4例DFL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4例患者中男3例,女1例;中位年龄52.5(38~70)岁.4例患者均行内镜检查,病变部位均位于十二指肠降段.1例患者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治疗方面,2例患者随访观察,1例患者以R-COP方案作为一线化疗方案,应用4个疗程后改为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1例患者采用奥妥珠单抗治疗.1例患者复查胃镜显示十二指肠降部仍有病变,2例患者疾病未进展,1例患者疾病完全缓解.DFL是一种惰性的、进展缓慢的淋巴瘤,大多数DFL是在检查中偶然发现,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不明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腹部不适.该疾病总体预后较好,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高.目前尚无关于DFL最佳治疗方案的明确建议,治疗选择包括随访观察、利妥昔单抗单药治疗以及联合化疗和放疗等.

    十二指肠型滤泡性淋巴瘤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治疗预后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发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1例

    韦中玲黄辰王娜娜黄君...
    6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临床医师对急性白血病发生血栓并发症,尤其是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并发症的警惕性和认识,本研究报道1例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在诱导治疗过程中并发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的治疗经过,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系64岁老年男性,2022年2月就诊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在诱导治疗后期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上升,出现剧烈腹痛,临床症状严重,而临床体征不明显,高度怀疑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通过腹部增强CT和腹主动脉CTA确诊为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经过积极抗凝治疗,患者闭塞血栓部分再通,临床症状获得缓解.急性白血病不仅易出血,也有可能发生血栓风险,对于临床症状和体征不相符的腹痛要高度警惕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发生,及早发现,尽早治疗.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肠系膜上动脉血栓形成化疗血栓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转化-Richter综合征治疗进展

    张佼佼罗菁糜坚青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Richter综合征是一种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细胞淋巴瘤(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CLL/SLL)基础上发展的侵袭性淋巴瘤.目前大部分转化患者预后极差,特别是与CLL/SLL存在克隆相关的转化患者对传统化学免疫治疗疗效不理想.通过联合应用新型靶向药物以及细胞免疫治疗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这部分患者的疗效;同时也为年龄适合的患者创造了获得移植的机会.本文我们主要阐述了 CLL/SLL转化为Richter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Richter综合征靶向药物免疫治疗移植治疗进展

    分子靶向治疗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研究进展

    蔡少芬孔繁聪李菲
    76-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是一种高度异质性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常规治疗以细胞毒药物化疗为主,但总体疗效不理想,5年生存率不到30%.近年来随着对AML发病机制及基因突变认识的逐渐深入,一系列新型分子靶向药物相继问世.这些药物明显改善了 AML患者的预后,为AML患者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本文就分子靶向治疗在AML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急性髓系白血病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临床血液学杂志》稿约

    后插1-后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