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血液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血液学杂志
临床血液学杂志

宋善俊 陆道培 胡丽华

双月刊

1004-2806

lcxyzz@qq.com

027-85726342-8806

430022

湖北武汉解放大道1277号

临床血液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Hem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主管,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性期刊,被国家科技部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设有专家笔谈、临床研究、实验研究、研究报告、综述、进修苑、学术争鸣、经验介绍及病例报告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边缘区淋巴瘤临床诊疗路径

    中西南惰性淋巴瘤联盟向茜茜颜文哲崔国惠...
    437-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边缘区淋巴瘤(MZL)是一种常见的惰性淋巴瘤,其特点是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病理缺乏特异性、异质性较强、临床诊断困难、治疗选择差异性大.为进一步推动MZL的规范化诊疗,中西南惰性淋巴瘤专家团队参照国内外指南/共识并结合我国临床实践,撰写并推出了本部临床诊疗路径,从三种主要亚型MZL的临床表现、检验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分期及预后以及分层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特别是以路线图的形式直观地为各亚型MZL给出了规范化诊疗流程推荐,方便临床一线和基层医务人员参考,共同提高我国MZL的诊疗水平.

    边缘区淋巴瘤分型诊断治疗临床路径

    CS1-BCMA双靶CAR-T细胞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研究进展

    胡豫梅恒李成功
    446-4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refractory/relapsed multiple myeloma,RRMM)中,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T,CAR-T)治疗代表了一项重大的科学进步,对许多患者来说,具有高反应率和长期缓解.尽管如此,肿瘤细胞表面靶抗原下调可导致反应较差和疾病复发.目前获批用于治疗RRMM的CAR-T细胞疗法仅针对B细胞成熟抗原(Bcell maturation antigen,BCM A).虽然BCMA-CAR-T细胞治疗的反应率高,但其对靶抗原的选择性压力可引起BCMA表达丢失和MM细胞逃逸.双靶CAR-T细胞理论上具有靶向性更广和减轻单靶逃逸的优势.BCMA和CS1在MM细胞上高表达,被认为是MM免疫治疗的理想靶点.文章总结了商品化BCMA-CAR-T细胞治疗RRMM和CS1-CAR-T细胞治疗MM的研究进展,并重点讨论了 CS1-BCMA CAR-T细胞治疗的早期试验结果.

    多发性骨髓瘤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B细胞成熟抗原CS1双靶

    《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年版)》解读

    王迎
    453-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成人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之一,随着诊断技术和治疗手段快速发展,成人ALL的精准诊断不断更新、临床实践日益丰富.为促进成人ALL临床诊疗的规范,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白血病淋巴瘤学组参考国内外最新指南和文献,荟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共同制定了《中国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24年版)》.为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文章拟对该指南重点更新的部分进行解读.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成人诊断治疗疗效监测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解读

    王雅丹胡豫
    457-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由于多种疾病导致微血管体系损伤,诱导凝血酶过度活化,广泛形成微血管血栓、大量凝血因子消耗,继而发生纤溶亢进.在妊娠期,胎盘早剥、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羊水栓塞、严重感染等均为诱发DIC的严重产科并发症.其临床起病急、变化快,易发展为严重休克和多器官功能衰竭,严重威胁母婴的健康和生命.为了提高我国临床工作者对该疾病的认识,降低孕产妇和胎婴儿的死亡率,改善妊娠结局,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起草了《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临床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文章就该共识中有关产科DIC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标准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解读.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科诊断治疗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治进展

    韩悦戚嘉乾
    462-4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hrombot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TTP)是一种致命的血栓性疾病,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TTP的发病机制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ADAMTS13)的缺乏有关.诊断TTP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血浆中ADAMTS13活性的检测.TTP的主要鉴别诊断是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和其他类型的血栓性微血管病以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目前,血浆置换和利妥昔单抗联合治疗是TTP的主要治疗方案.此外,一些新的药物治疗靶点也在不断涌现,如卡普赛珠单抗、N-乙酰半胱氨酸、硼替佐米和重组ADAMTS13等.展望未来,随着对TTP机制的进一步了解和新药临床试验的进行,相信会有更多有效的诊疗手段出现,目前有创的血浆置换治疗也将会逐步被简便的口服药物替代.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治疗

    基于单中心真实世界数据探讨中国多发性骨髓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现状及相关风险评分系统的预测价值

    王萌张波李群赵菲...
    468-4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统计真实世界中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的预防措施和发生情况,探讨目前中国MM相关VTE预防存在的问题,并初步检验《多发性骨髓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提出的VTE风险评分系统(简称为中国共识风险评分系统)对中国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NDMM)发生VTE的预测效能.方法:收集并分析2018年1月-2023年8月在医院诊断的NDMM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基本特征、VTE预防用药以及是否出现VTE,根据中国共识风险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并统计VTE事件发生率,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与IMPEDE模型的预测效能进行对比.结果:共428例NDMM患者,VTE发生率为9.58%,低危组、高危组和极高危组的VTE发生率分别为3.35%、26.60%和40.00%,低危组与高危组和极高危组之间的VTE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危组中170例患者给予了血栓预防,164例使用阿司匹林,6例使用抗凝剂,高危组中60例患者给予了血栓预防,其中57例使用阿司匹林,3例使用抗凝剂,低危组与高危组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比例分别为68.62%和60.64%.中国共识风险评分系统和IMPEDE模型预测NDMM患者VTE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分别为0.760(0.670~0.850)和0.685(0.591~0.780),敏感度分别为70.70%和73.20%,特异度分别为80.60%和59.40%.结论:中国共识风险评分系统可以明显区分低危、高危及极高危患者,且预测效能优于IMPEDE模型,中国血液科医师对于MM相关VTE的分层预防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合理地预防用药需要更多的临床数据进行探索.

    多发性骨髓瘤静脉血栓栓塞症风险评估血栓预防

    190例静脉血栓栓塞症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

    崔藏月王宏飞唐亮胡豫...
    474-4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了解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的临床资料,为VTE的防治工作提供临床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血管外科自2021年12月-2023年10月收治的190例VTE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90例VTE患者中男103例,女87例,男女比例为1.18∶1;发病年龄13~90岁,VTE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上升;排名前3的危险因素分别为肥胖、下肢静脉功能不全和损伤或骨折;170例(98.84%,170/172)下肢DVT患者由下肢静脉超声确诊,65例(100.00%,65/65)PTE患者由CT肺动脉造影确诊,188例(98.95%,188/190)VTE患者接受了抗凝治疗.结论:VTE是由多种危险因素导致的,静脉超声和CT肺动脉造影在VTE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抗凝治疗是最基础、最广泛应用的VTE治疗方法.

    静脉血栓栓塞症深静脉血栓形成肺血栓栓塞症

    产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治共识MDT圆桌论坛

    胡豫邹丽梅恒赵茵...
    477-479页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产科

    伴SRSF2突变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雷棋怡肖金燕李鹏飞徐杨...
    480-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伴SRSF2基因突变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2年12月就诊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且二代测序检测出SRSF2突变的AML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共57例SRSF2基因突变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42例(73.7%),女15例(26.3%),中位年龄60(17~83)岁.57例SRSF2突变患者中,18例(31.6%)患者为SRSF2 P95H 突变,15 例(26.3%)患者为 SRSF2 P95L 突变,8 例(14.0%)患者为 SRSF2 P95R 突变.SRSF2 P95H突变与年龄较大、白细胞计数增高、较高的VAF值相关.共突变基因分析显示,SRSF2突变的AML最常见的伴随基因突变为RUNX1突变(33.0%).生存分析显示,57例SRSF2突变AML患者的2年总生存(OS)率为29.6%,2年无病生存(DFS)率为24.7%.接受allo-HSCT巩固治疗组患者2年OS率和2年DFS率分别为46.9%和41.0%,化疗组患者2年OS率和DFS率分别为20.4%和11.7%,2组患者间OS(P=0.012 4)和DFS(P=0.013 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影响SRSF2突变AML患者OS(HR=2.385,95%CI 1.074~5.298,P=0.033)和 DFS(HR=3.378,95%CI 1.223~9.334,P=0.019)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allo-HSCT可以改善SRSF2基因突变初诊AML患者预后.年龄是影响伴SRSF2突变的AML患者OS和DFS的独立危险因素.

    急性髓系白血病基因SRSF2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生存分析

    早期生物学标志物对CAR-T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中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发生及严重程度预警的研究

    徐海浪娄慧娟孙乾马驭...
    486-4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R/R MM)早期生物学标志物对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预警作用.方法:研究纳入2020年10月-2023年1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科接受CAR-T细胞治疗,并进行早期生物标志物检测的56例R/R MM患者.分析CAR-T细胞输注后前3天14种生物学标志物浓度水平变化与CRS的发生及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47例(83.9%)患者发生了 CRS,包括43例(76.8%)轻度CRS(1~2级)和4例(7.1%)重度CRS(3~5级).CRS发生的中位时间为CAR-T细胞输注后第8(4~23)天,中位持续时间是3(1~12)d.细胞输注后早期IL-6(OR=1.018,95%CI 1.000~1.036)和IL-10(OR=1.038,95%CI 1.002~1.074)浓度水平与CRS发生及严重程度密切相关,IL-6与IL-10联合预警CRS发生的灵敏度为65.96%,特异度为100.00%,预警重度(≥3级)CRS发生的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55.77%.结论:CAR-T治疗早期,1L-6和IL-10均可以预警CRS的发生,两者联合具有更高的灵敏度.

    多发性骨髓瘤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