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中华医学会安徽分会

龚西騟 孟刚

月刊

1001-7399

lcsybl@yahoo.com.cn;jcepw@sohu.com

0551-65161102

230032

合肥市梅山路安徽医科大学内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ath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入选国家科技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评选的“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中国科技部信息研究所认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北京大学图书馆编撰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目总览》“临床医学类核心期刊”,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医学文摘》、《中文生物学文摘》、《中国生物医学文献光盘数据库》等国内主要文摘和数据库收录,并被美国《化学文摘》、日本《科学技术文献速报》和俄罗斯《文摘杂志》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双月刊,彩色图文混排,铜版纸印刷。设有论著(专家论坛、人体病理学、实验病理学)、技术交流、综述、外科病理系列讲座、外检经验谈、病理读片、CPC、诊断释疑等栏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HR阳性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HER2阴性亚组蛋白水平表达的演变及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孙雪梅苗佳贤卜维航郭启涛...
    955-960,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阳性、HER2阴性亚组[极低表达(Ultra-low)和完全无表达(Null)]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前后的演变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术前接受新辅助治疗且治疗后未达到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的连续性乳腺癌病例255例,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ER、PR、HER2和Ki67的表达情况,并评价HER2阴性亚组表达水平新辅助治疗后的演变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255例乳腺癌患者中新辅助治疗前 HER2-0 和 HER2-1+的例数分别为 116 例(45.5%)和 139 例(54.5%),HER2-0 进一步划分为 Null 61 例(23.9%)和 Ul-tra-low 55例(21.6%).新辅助治疗后HER2-0和HER2-1+例数分别为117例(45.9%)和138例(54.1%),HER2-0进一步划分为Null 64例(25.1%)和Ultra-low 53例(20.8%).新辅助治疗后有121例(47.5%)患者HER2表达水平发生了转变,其中,新辅助治疗前为HER2 Ultra-low,治疗后转变为1+,转变率最高,为11.76%(30/255),其次为1+转变为Ultra-low,转变率为10.98%(28/255);新辅助治疗后,HER2 Ultra-low组55例中44例发生了转变,其转变率高达80%.x2检验显示新辅助治疗前HER2表达与新辅助治疗后肿瘤最大径(≤2 cm,>2 cm)有关(x2=6.106,P=0.047),治疗前HER2 1+的患者治疗后肿瘤最大径≤2cm居多;新辅助治疗后HER2表达与新辅助治疗后脉管瘤栓有关(x2=6.975,P=0.029),治疗后HER2 Ultra-low患者更容易出现脉管瘤栓.结论 HR阳性的乳腺癌中,对HER2-0重新划分为Ultra-low和Null后,新辅助治疗后HER2转变率明显增高,并且Ultra-low转变率最高,说明Ultra-low病例在新辅助治疗后具有高度不稳定性,对于新辅助治疗后残余病灶HER2的检测并区分Ultra-low的表达十分重要.

    乳腺肿瘤HER2极低表达新辅助治疗激素受体

    乳腺韧带样纤维瘤病2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并文献复习

    黄会粉李盼任华艳刘宇琼...
    961-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韧带样纤维瘤病(desmoid fibromatosis of the breast,DFB)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和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 收集26例DFB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信息,分析其临床特点、组织学、免疫表型和分子学特征.结果 2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范围13~69岁,平均36.8岁,中位年龄34.5岁.发生于左侧乳腺10例,右侧乳腺14例,双侧乳腺2例,临床均以发现乳腺孤立无痛性肿块就诊,3例伴有乳头凹陷.大体见肿物界限不清,质韧-硬,镜下见肿物由增生的梭形细胞和多少不等的胶原纤维组成,与周围乳腺组织界限不清,呈指突样浸润乳腺导管和小叶.肿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排列呈束状、编织状,形态温和,无明显多形性、不典型性,细胞核染色质稀疏或呈空泡状,可见小核仁,核分裂象罕见.免疫表型:肿瘤细胞3-catenin核阳性(20/26),SMA不同程度阳性(20/26),desmin局灶阳性(6/26),CKpan、CK5/6、p63、CD34、CD10、S-100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5%~10%.Sanger测序检测到CTNNB1基因第3外显子突变(18/26),其中15例为T41A位点突变(83.3%),2例为S45P位点突变(11.1%),1例S45F位点突变(5.6%).其中2例患者同时患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23例行局部肿块切除,2例行乳腺单纯切除,1例粗针穿刺诊断后未治疗.2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08个月,均未复发.结论 DFB罕见,易误诊为恶性,应与多种发生于乳腺的梭形细胞增生性病变鉴别,需结合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基因检测等明确诊断.

    乳腺肿瘤韧带样纤维瘤病诊断鉴别诊断免疫组织化学

    TRPS1蛋白在乳腺癌肺转移灶中的诊断应用价值

    肖诗维金苏岳君秋方娜...
    967-9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TRPS1蛋白在乳腺癌和肺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差异,探讨其在鉴别乳腺癌肺转移灶和原发性肺癌中的诊断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湖北省肿瘤医院病理科确诊为乳腺癌369例,原发性肺癌57例(手术切除样本23例,活检样本34例),35例乳腺癌肺转移灶(手术切除样本3例,活检样本32例).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TRPS1蛋白在所有病例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差异.结果 TRPS1在369例乳腺癌中均表达,其中93.2%病例呈弥漫强阳性(≥95%肿瘤细胞核强阳性),6.8%病例肿瘤细胞呈异质性表达,肿瘤类型主要为乳腺伴大汗腺分化的癌及化生性癌.57例原发性肺癌中,28.1%病例TRPS1呈阴性,70.2%病例呈异质性表达,表现为强弱不等的核着色或仅局灶核着色,且在不同组织学类型包括腺癌、鳞状细胞癌和神经内分泌癌中均以异质性表达占优势,另在1例(1.7%)肺腺癌活检样本中观察到TRPS1呈弥漫强阳性;35例乳腺癌肺转移灶包括手术切除样本和活检样本,TRPS1均呈弥漫强阳性.TRPS1在乳腺癌肺转移灶和原发性肺癌中的表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TRPS1蛋白是乳腺癌的高敏感和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但仍然可表达于其他肿瘤如肺癌等,且TRPS1在各种组织学类型肺癌中呈不同程度表达,其在鉴别乳腺癌肺转移灶和原发性肺癌中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尚不能作为单一诊断依据,尤其是肺结节小活检组织中,需联合应用多个生物标志物综合判断肿瘤来源以提高诊断准确性,从而指导后续临床治疗.

    乳腺肿瘤乳腺癌肺转移灶原发性肺癌TRPS1鉴别诊断

    乳腺癌PIK3CA突变的临床意义及其检测研究进展

    赵佳宁刘月平
    973-9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α(phosphati-dylinositol-4,5-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alpha,PIK3CA)基因突变在乳腺癌中占30%~40%,对早期乳腺癌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随着靶向PIK3CA突变的抑制剂的发展,PIK3CA突变成为乳腺癌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检测因子.该文就PIK3CA突变在乳腺癌中的相关临床研究进展以及临床检测等进行系统综述.

    乳腺肿瘤PI3K-Akt信号通路PIK3CA突变基因检测文献综述

    统计学符号书写要求

    978页

    肝细胞腺瘤的分子分型及病理诊断进展

    张慧高鹏
    979-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细胞腺瘤(hepatocellular adenoma,HCA)是具有特定的基因型、病理学特征的一组异质性肝细胞肿瘤.近年随着对肝细胞腺瘤的认知逐渐深入,分型诊断标准也进一步规范.不同HCA亚型在组织学和基因学上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影响其恶变为肝细胞癌的风险.该文着重对HCA的病理特征和分子分型的相关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为深入理解该疾病提供参考.

    肝细胞腺瘤炎症型HNF1失活型β-catenin激活型文献综述

    成人型睾丸粒层细胞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程玉芳高勇强
    983-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成人型睾丸粒层细胞瘤(adult testicular granulosa cell tumour,ATGC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2例ATGCT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HE、免疫组化染色、Sanger测序法进行检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患者年龄分别为38和13岁,临床均因发现左侧睾丸肿块而入院.镜下肿瘤组织结节状膨胀性生长,结节内瘤细胞均弥漫性分布,以梭形细胞假肉瘤样形态为主,部分呈实性片状、滤泡状和不规则岛屿状排列.肿瘤细胞呈梭形或卵圆形,胞质稀少,可见明显核沟,偶见核分裂象.肿瘤内可见囊腔区域,肿瘤细胞围绕嗜酸性蛋白样物质呈栅栏状排列,形成Call-Exner小体.免疫表型:α-inhibin、Calretinin、CD56、WT1、SF-1、CD99和vimentin均阳性,SMA部分阳性,例1 FOXL2阳性、例2 FOXL2弱阳性,其余抗体均阴性.Sanger测序检测2例肿瘤均未检出FOXL2基因突变.结论 ATGCT是一种罕见的睾丸肿瘤,临床和病理医师需加强对该疾病的认识水平及诊断的准确性,防止误、漏诊.

    睾丸肿瘤成人型睾丸粒层细胞瘤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

    上皮成分为主型成人肾母细胞瘤3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刘晓颖王琨杨飞城赵洁...
    987-9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上皮成分为主型成人肾母细胞瘤(adult Wilms tumor with predominant epithelial component,AWT-PEC)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3例AWT-PEC,行组织形态学观察、免疫组化染色及分子检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44.6岁,中位年龄47岁;1例肿瘤位于右肾,2例肿瘤位于左肾,肿瘤最大径5~15 cm.组织学特征主要表现为3例肿瘤边缘均可见纤维假性包膜与周围正常组织间隔,肿瘤细胞主要以上皮成分为主,肿瘤细胞上皮样、高柱状,中度异型性,可见核分裂象,呈腺管状、乳头状浸润性生长,混杂比例不等胚芽、间质成分,其中例2可见部分区域组织形态学表现呈后肾腺瘤样,瘤细胞相对一致,卵圆形,聚集呈原始小管状、条索状.免疫表型:瘤细胞CKpan、PAX-8、WT-1、CD56均弥漫阳性,1例BRAF弥漫阳性,CD57、EMA、p53不同程度阳性,Syn、CgA、CK7均阴性,Ki67增殖指数热点区10%~35%不等.1例行二代测序检测,显示 BRAF V600E、HNF1B、SPEN、TERT、AM-ER1、ASXL1等基因突变,微卫星稳定,低肿瘤突变负荷,未检测出胚系突变基因.3例患者全外显子测序结果,发现DOCK2、KMT2D作为驱动基因均存在突变;体细胞突变基因中,突变类型以错义突变为主;突变频谱类型主要表现为C>T/G>A.结论 AWT-PEC罕见,其具有独特的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分子遗传学特点,在临床诊断工作中需与类似形态和免疫表型的肾肿瘤相鉴别.

    肾母细胞瘤免疫组织化学基因检测鉴别诊断

    表达CD10的非特殊类型乳腺肉瘤并文献复习

    邱浩张瑛赵倩易曼妮...
    991-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表达CD10的非特殊类型乳腺肉瘤(nos-type sarcoma with CD10 expression,NSCD10)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收集1例NSCD10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组织形态学特征,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基因测序分析其免疫表型及分子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者女性,51岁,病变位于左侧乳腺,肿瘤最大径约7.1 cm.镜下见肿瘤主要由梭形细胞组成,呈束状排列,细胞胞质呈嗜酸性或双嗜性,分界不清,胞核呈多形性和泡状,染色质粗糙,核仁明显,核分裂象多见.肿瘤周围可见正常乳腺组织残存,无腋窝淋巴结转移(0/17).免疫表型:上皮标志物如CKpan、CK8/18、CK5/6、CK14 和 CK(34βE12)均阴性;CD10 和 EGFR 呈强阳性;SMA呈局灶阳性,其他肌上皮或肌源性标志物,包括Cal-ponin、S-100、desmin 和 Caldesmon 均阴性.CD34 和 ER、PR、AR也呈阴性.二代测序显示EGFR、MYC拷贝数扩增,TERT启动子区变异,MED12非移码突变,DIS3错义突变等.结论 NSCD10是一种罕见肿瘤,结合组织学形态特点、免疫表型及基因变异特点有助于诊断.

    乳腺肿瘤肉瘤化生癌叶状肿瘤CD10阳性

    乳腺碰撞瘤(浸润性乳腺癌合并B细胞淋巴瘤)2例并文献复习

    胡琪朱星瑶张睿祺丁琪...
    995-997,10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发碰撞肿瘤—浸润性乳腺癌合并淋巴瘤(invasive breast cancer with lymphoma)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并提高对这类疾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2例浸润性乳腺癌合并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行HE和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乳腺癌均为浸润性乳腺癌,非特殊类型,WHO分级分别为G3和G2,结合免疫组化,分子分型分别为三阴型乳腺癌和Luminal B型乳腺癌,1例合并淋巴瘤为乳腺癌周围及同侧腋窝淋巴结伴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small lymphocytic lymphoma,CLL/SLL).免疫表型:肿瘤细胞CD5、CD23、CD20弥漫阳性,同时存在骨髓侵犯,另1例为乳腺癌同侧腋窝淋巴结伴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非GCB型,肿瘤细胞CD20、BCL6和MUM-1弥漫阳性,CD10阴性,Ki67增殖指数约为70%.1例随访1年余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1例失访.结论 在无辅助化疗或放疗病史的情况下,乳腺癌同时合并淋巴瘤罕见,当乳腺癌周围淋巴结正常结构破坏或乳腺癌周围组织出现大量淋巴细胞增生浸润时,需结合病史考虑是否为乳腺癌合并淋巴瘤.

    乳腺癌淋巴瘤临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