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周二刊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 (Electronic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的价值分析

    刘宁宁
    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用于自身免疫性肝病诊断的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7年至2018年收治的27例肝病患者,对其临床资料实施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免疫性肝炎患者中,有85.71%患者抗核抗体检测阳性;原发性胆汁性硬化患者中,有91.67%患者抗核抗体检测阳性.原发性硬化性胆管患者中,有66.67%患者抗核抗体检测阳性.不明原因肝损伤患者中,无患者抗核抗体检测阳性.结论 在自身抗体检测技术快速发展过程中,能够显著提升自身免疫性肝病临床确诊率,及时给予患者治疗干预.

    肝抗原自身抗体检测免疫性肝病诊断价值

    同型半胱氨酸联合脂蛋白小a对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

    司万军
    139-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同型半胱氨酸联合脂蛋白小a对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19年5月在我院内分泌科接受治疗的122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分成实验组(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组)和对照组(单纯糖尿病组),其中实验组72例,对照组50例.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脂蛋白小a[Lp(a)]联合检测,分析比较检测结果,从而评估同型半胱氨酸联合脂蛋白小a对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 通过上述方法,实验组患者的Hcy和Lp(a)水平分别为(20.3±9.5)μmol/L,和(379.2±123.8)mg/L;对照组患者的Hcy和Lp(a)水平分别为(10.7±6.2)μmol/L,和(256.4±77.5)mg/L,实验组患者的Hcy和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Hcy、Lp(a)的阳性率分别为44.4%(32例),47.2%(34例);对照组Hcy、Lp(a)的阳性率分别为28.0%(14例),38.0%(19例),实验组患者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同型半胱氨酸联合脂蛋白小a可有效提高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临床诊断准确率,从而为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的预防及治疗提供早期治疗依据,值得在临床上应用和推广.

    同型半胱氨酸脂蛋白小a联合糖尿病早期微血管病变临床诊断

    新生儿血流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检测

    唐雅丽
    141-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新生儿流感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48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并使用全自动微生物检测仪等设备对患儿血液内的菌株分布以及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 在485例患儿中,血液检测的阳性人数为79人,占比16.3%.在检测结果为阳性的79例菌株中,19例为革兰氏阳性菌株,占比24.1%.60例为革兰氏阴性菌株,占比75.9%.79例菌株中有6例(7.5%)对红霉素和克林霉素均有耐药性.结论 掌握本地区儿童血流感染病原菌的流行分布和耐药情况对临床医生在诊断血流感染性疾病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血流感染病原菌耐药性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生化检验和放射免疫方法的应用效果分析

    王新赵鹏
    1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开展生化检验和放射免疫方法的效果.方法 从我院随机选定48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就诊于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开展生化检验和放射免疫方法,纳入实验组;另外,自我院随机选择48例健康者,开展生化检验和放射免疫方法,纳入对照组.结果 对比对照组,实验组HA、PC-Ⅲ、Ⅳ-C均明显更高,CHO、CHE、ALB均明显更低,差异显著(P<0.05).结论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开展生化检验和放射免疫方法,效果理想,可对患者疾病情况进行进一步明确,为临床治疗患者提供参考.

    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生化检验放射免疫方法

    乳腺癌血小板和凝血纤溶功能的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

    谢雪雪陈功海宋伟
    144-146,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乳腺癌手术及化疗对血小板及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山东省立医院收治54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及化疗前后血小板及凝血纤溶指标,包括血小板(PLT)、血小板压积(PC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及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比率(PTR)、凝血酶原活性(PTA)、凝血酶原国际标准化比值(INR)、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凝结时间(TT)、纤维蛋白原含量(FIB)、D-二聚体(D-dimer),其中PT为外源性凝血系统指标,APTT为内源性凝血系统指标.比较手术及化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并分析与化疗疗效和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⑴乳腺癌患者术后PLT、PCT、FIB、D-dimer均明显高于术前,MPV较术前轻度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⑵3~6周期化疗后PT、PTR、INR较治疗前降低,FIB、D-dimer明显高于化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⑶治疗过程中PT、PTR、PTA、INR波动较小,但PT、PTR、INR是处于下降的状态,APTT、TT、FIB、D-dimer波动较大,APTT、TT处于下降趋势;FIB、D-dimer属于上升趋势,术后及化疗后D-dimer均高于术前,以术后为著;⑷复发转移较非复发转移患者FIB、D-dimer明显增高、APTT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乳腺癌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易出现血液高凝,术后更明显,有血栓形成趋势.

    乳腺癌手术化疗血小板凝血纤溶功能

    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理化检验质量控制效果研究

    于泳
    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理化检验质量控制效果.方法 资料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月之间发生的42例公共卫生安全突发食物中毒事件作为对照组,2018年2月-2019年2月之间发生的44例公共卫生安全突发食物中毒事件作为研究组.对照组方式为理化检验结合管理,研究组为精密电解分析并采用质量控制管理,对比两组检验效果.结果 研究组实行理化检验质量控制后,44例公共安全卫生食物中毒突发事件中仅有1例(2.27%)出现偏差,显著小于对照组12例(28.57%)偏差(P<0.05).结论 理化检验质量控制可在突发食物中毒事件中起到良好效果有效的减小理化检验中的偏差率,值得推广使用.

    突发食物中毒事件理化检验质量控制

    前庭功能检查在眩晕症诊断中的效果观察

    张嫄刘宇清杨可捷陶方英...
    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前庭功能检查在眩晕症诊断中的效果.方法 以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于我院接受检查的25例眩晕患者为实验组,以同期接受检查的25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两组均接受冷热实验,对比检查结果.结果 实验组眩晕症患者冷热试验异常率为92.00%,对照组眩晕症患者冷热试验异常率为8.00%,组间数据比对有统计意义,P<0.05.实验组眩晕症患者中1项参数异常者共4例,2项参数异常者18例,3项及以上参数异常者共3例.结论 前庭功能检查在眩晕症诊断中的效果明显,可为眩晕症的诊断提供依据,值得借鉴采用.

    前庭功能检查眩晕症诊断

    酶转换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在常规生化检验中的应用评价

    赵鹏王新
    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在常规生化检验中使用酶转换法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检验的影响作用.方法 本文数据计算对象即为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期间收入的80例健康体检人员,以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取酶转换法对血清同型半胱氨酸进行检验,分析比较荧光偏振免疫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的情况.结果 精密度:日间变异系数:4.4%和3.8%;批内日间变异系数:2.8%和2.5%;总日间变异系:5.5%和5.1%.相比较高效液相色谱法,表示具有良好相关性.相比较荧光偏振免疫分析,表示具有良好相关性;血清与血浆样本测定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具有良好相关性.结论 将酶转换法用于常规生化检验血清HCY过程中具备精密度、操作简单、高灵敏度等临床优势,可将诊断准确性提升.

    酶转换法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常规生化检验

    应用α-硫辛酸治疗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临床有效性分析

    曹越
    150,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应用α-硫辛酸的有效性.方法 分析对象选择于2018.5—2019.5期间我院收治的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8例,抽签方式进行分组分析,44例实施α-硫辛酸治疗方案的患者纳入实验组,而44例实施常规治疗方案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对2种治疗方案临床有效性进行分析.结果 相较于对照组,实验组患者的总治疗有效率得以显著提升,2组比较差异均符合统计学意义评价标准(P<0.05).结论 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治疗中应用α-硫辛酸可获得满意的疗效,适合推广.

    老年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α-硫辛酸常规治疗有效性

    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

    陈丹纯陆杏妍
    151,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方法 从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给予单药组(42例)单用丙戊酸钠治疗,给予联合治疗组(42例)采用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观察2组患者癫痫发作次数、发作时间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的差异性.结果 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癫痫发作次数为(1.02±0.15)次/月,癫痫发作时间为(1.12±0.03)min,均明显短于单药组(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NIHSS评分值为(13.12±0.07)分,明显低于单药组(P<0.05).结论 丙戊酸钠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脑卒中后癫痫的疗效更加显著,可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丙戊酸钠左乙拉西坦脑卒中后癫痫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