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草政策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草政策研究
林草政策研究
林草政策研究/Journal Journal of Porestry and Grassland Polic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上游玛曲段高寒草地沙化现状、成因及防治对策

    冯筱屈建军李倩茹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上游玛曲段是黄河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和水源补给区,在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几十年来,玛曲县草地沙化问题已相当突出,直接影响到了黄河源区的生态安全、牧区经济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文中综合分析玛曲县草地沙化现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玛曲县草地沙化防治的几点对策和建议:1)将草原生态保护纳入法制化管理体系,完善草原生态补偿机制;2)在牧区草原严格执行以草定畜、草畜平衡制度,实行划区轮牧制度;3)加强不同沙化程度草地的综合治理;4)强化对草原的保护力度,加强草原鼠(兔)害的综合治理。

    草地沙化气候变化人类活动防治对策黄河源

    甘肃特色防沙治沙总体布局及发展对策

    王增辉陈文业肖云飞谈嫣蓉...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甘肃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遏制风沙危害的战略前沿阵地,生态保护任务艰巨。文中总结甘肃荒漠化和沙化现状,围绕"三北"工程三大标志性战役提出甘肃防沙治沙总体布局、攻坚任务,分析工程建设面临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包括加强生态用水保障、强化区域联防联治、强化政策支持、着力提升科技支撑,旨在为甘肃省推进防沙治沙工作提供参考。

    防沙治沙总体布局战略任务特色沙产业甘肃省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沙化土地治理成效及对策

    贾毅立姜子夏孙景梅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分布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周边区域,是我国沙化危害最严重的地区。文中在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自然概况、沙化土地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总结兵团团场多年来防沙治沙成效,剖析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兵团实际的治沙思路:1)在绿洲内部,以绿洲为核心,改造和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建设高效经济型林草业;2)在绿洲与沙漠、戈壁交错分布地带,以保护现有植被为前提,以生物措施为主,配套工程措施进行综合治理;3)在绿洲外围沙漠及戈壁,以减少人为破坏、维持生态现状为主;4)采取营造林、封禁保护、非生物工程治理、草地治理、节水灌溉等措施修复沙区植被,防止土地沙化,确保兵团防沙治沙取得实效,促进兵团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沙化土地防沙治沙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我国沙尘天气特征及溯源分析

    张碧辉李谭宝徐冉王继康...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中基于长时间序列的气象观测数据和最新研究结论,分析了我国沙尘天气的时空分布及传输特征,并结合近年来典型沙尘天气过程介绍沙尘溯源方法。结果表明:我国沙尘天气发生频率由西北向东南方向减少,空间分布基本与沙化土地及荒漠化土地分布一致。2000年以来,沙尘天气过程次数呈现显著减少的趋势。我国的沙尘天气传输路径主要包括偏西路径、西北路径、偏北路径、新疆南疆盆地型和东北局地型,其中西北路径型所占比例最高。多种沙尘溯源分析结果显示,蒙古国是我国北方沙尘的重要源区之一;此外,蒙古国和我国北方地区的沙源地地表和起沙状况的定量监测能力不足,沙尘来源解析评估技术能力仍有待提高,针对沙尘路径区的治理措施研究有待深化。针对现存问题提出3点建议:1)加强国际合作,提升沙尘源区和传输路径的实况监测能力;2)提升部门间科研合作力度,开展沙尘溯源分析技术联合攻关;3)优先启动沙尘路径区治理项目,根据沙尘路径区自然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多样化的沙尘路径区沙化土地治理。

    沙尘天气时空分布传输路径溯源分析

    陕西"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历史论析

    杨凯雯庞胜利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西省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重点省份。1949年以来,全省大力开展防风治沙、植树造林,控制水土流失取得明显成效,为"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提供了实践支撑。文中通过档案等相关材料的梳理,总结1949年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期间陕西防沙治沙、绿化造林对全国的影响及其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提出、规划和实施中的重要贡献,对于全面认识总结"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历史价值有重要意义。

    "三北"防护林工程植树造林防风治沙绿色长城陕西省

    国有林场支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举措探讨

    向明张云峰王超
    32-40页
    查看更多>>摘要:集体林具有重要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集体林权归属不清、权责不明、利益分配不合理等问题逐渐显露,并严重限制了我国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为了解决以上矛盾,我国开展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实行三权分置的模式激发集体林经营活力,但成效仍有待提高。文中总结了国有林场的发展历程与主要功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进程与成效,以及国有林场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认为国有林场是我国林业建设的核心力量,与集体林区联系密切,理应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此基础上,分析国有林场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所面临的问题,包括集体公益林托管补助难以落实、财政经费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林区管理技术相对落后、林权矛盾纠纷不断等。为顺利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获得实效,促进林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根据国有林场的自身功能和优势,提出国有林场支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有效措施:1)健全集体林经营管理政策法规体系;2)加大财政金融支持力度;3)完善基础设施配套;4)加强国有林场社会化服务;5)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6)创新国有林场与林农联合经营模式。

    国有林场集体林区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三权分置可持续发展

    黄河流域林业生态治理的政策演进与展望

    李静徐斌刘昭君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林业在黄河流域治理中所担负的职责也越来越重要。文中对1949年以来黄河流域林业生态治理的政策历程进行阶段性划分,并对其进程和演变特征进行梳理,认为黄河流域林业生态治理的政策演进表现出明显的渐进化、科学化特征;同时,当前黄河流域林业生态治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治理机制不完善导致治理协同度不足、理念认识不充分导致实践系统性不强、科技支撑不牢固导致工程成效不稳、投入机制不健全导致治理质量不高等,均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生态治理成效的发挥。基于此,提出黄河流域林业生态治理的建议,即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强化林业生态治理科技支撑、推动生态治理投入机制革新、健全适应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产业体系,以期为林业更好地服务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林业生态治理政策机制对策黄河流域

    基于知识图谱的森林资源资产知识服务体系构建

    唐呈瑞谢潇崔胜涛勾晓华...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森林资源资产是一个新生专属名词,而现有数据基础、技术方法、管理体系很难实现对森林资源资产相关知识的查询。同时,由于知识具有零散化、广义化特性,导致现有的管理体系缺乏对知识数据的信息采集、搜索、汇总和正确解读。文中从知识图谱视角出发,构建基于知识图谱的森林资源资产知识服务体系,并针对知识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面临的数字化基础程度及应用存在差异、数据体系架构间存在知识鸿沟、数据标准体系建设存在不足3方面挑战,从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促进分析方法学研究、加强数据标准体系建设3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以期为建立数据技术驱动的森林资源资产管理体系提供思路。

    森林资源资产林业资源管理人地系统治理知识服务体系知识图谱

    科技社团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途径——以中国林学会为例

    陈幸良李莉吴海龙窦亚权...
    54-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社团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力量,在推动科技进步、培育高素质人才、促进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点方向,是培养社会各行各业特定职业高层次人才的有效举措。科技社团在促进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中具有独特优势条件。文中以中国林学会为例,分析了科技社团促进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途径:首先,针对当前我国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层次不完善、校外导师作用不明显和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备等问题,基于中国林学会的优势条件,提出了打造"学校+导师+学会"联合体,共同促进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构想;其次,从整合专家资源、优化校外导师库,开展学术活动、搭建交流平台,建立实践基地、提升专业素养,组建服务团队、增强专业能力等方面提出中国林学会促进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具体路径。

    林业专业学位研究生融合培养研究生教育"学校+导师+学会"中国林学会

    公共物品理论视野下"三北"工程生态产品供求关系分析

    贾紫砚贾云乾李硕徐军...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是与改革开放同步实施的一项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在公共物品理论视野下,"三北"工程生态产品属于公共产品范畴。进一步加强"三北"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本质上是持续增加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有序调节生态产品的供求关系。文中分别从供给、需求2个方面论述"三北"工程生态产品的供求关系,对影响供求关系的政府、市场、社会3种因素之间形成的博弈关系展开分析,认为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有利于推进"三北"工程生态产品的有效供给和需求,推动我国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三北"工程生态产品供求关系关键:一是要推动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二是要加强"三北"工程生态产品宣传教育,三是要建立"三北"工程生态产品考核评价体系,四是要健全"三北"工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公共物品生态产品供求关系"三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