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姜正国

双月刊

1673-0712

ldjournal@163.com

0738-8325172

417000

湖南省娄底市氐星路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Institute of Humaniti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CHSSCD
查看更多>>《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系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创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期刊,创刊于1984年,原名《娄底师专学报》,2004年学校升格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同年10月学报更名为《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学报自1999年获得全国文科学报“优秀栏目策划奖”以来,多年文摘转载率名列同类学校前10位。2003年《光明日报》刊评栏目对本刊进行介绍,并进入中国人文与社会科学论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数字化期刊群》等多家数据库。2006年以优秀的办刊质量和较大的社会反响被评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 学报为双月刊,大16开本,双月月末出刊,每年1、3、4、5期为社会科学版,2、6期为自然科学版。社会科学版常设栏目为:政治法学研究、经济哲学研究、语言文学研究等。特设专栏:曾国藩研究、梅山文化研究、文学史料研究、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等。自然科学版常设栏目有:数理科学、化学与环保、计算机应用、体育及运动医学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青年意识形态工作的三个关键维度

    祝大勇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做好青年意识形态工作,需要从新时代文化的战略地位、内在意蕴和文化强国的使命与目标三个维度对应理解捍卫文化安全、强化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青年群体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突出作用,意味着青年意识形态的思想文化防线一旦被突破,极易引发社会不稳定,必须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加以看待和巩固.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密切相关,从青年入手断裂文化认同与政治认同的关系,极易造成社会共识和凝聚力的缺失.作为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大国,我们需着眼于新时代的文化新使命,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坚定文化自信,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中汲取养分,释放蓬勃朝气,展现青春风貌,汇聚成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青年意识形态国际比较

    实事求是方法论的生成逻辑、发展演进与经验总结

    罗会钧李美兰
    8-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事求是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与实践创新中凝结的方法论精髓,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伟大梦想的必然选择.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史是一部党始终坚持实事求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准确认识实事求是方法论的生成逻辑,把握不同时期实事求是方法论的时代内涵,总结实事求是方法论的经验启示,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加强自我革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走实走深、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要支撑,具有深刻的当代价值.

    实事求是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历史演进经验总结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自我革命重要思想的历史生成、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

    曾天雄余文茜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围绕"治党兴国""兴党富国""强党强国"三个主题,经历了在实践中孕育、生成并走向深化发展的历史过程.不同历史阶段党的自我革命实践主题各有侧重,党的自我革命重要思想内蕴的核心要义却是一以贯之的,主要包括双维驱动的联合动力机制、固本培元与正本清源相统一的行为逻辑和内外兼修的复合性目标体系三个维度.在持续深入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实践活动中,中国共产党人必须精准把握"谋"与"干"、"点"与"面"、"破"与"立"的辩证关系.

    党的自我革命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生成历史周期率全面从严治党实践要求

    以"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逻辑理路

    黄瑶王飞霞
    25-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以"第二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深刻的价值逻辑、理论与历史逻辑以及实践逻辑.从价值逻辑来看,能够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贡献中国力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重要指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文明基础,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提供精神食粮;从理论与历史逻辑来看,经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初步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接续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深化发展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成熟升华;从实践逻辑来看,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文明建设提供根本保证,关注人民需求,汇聚文化创造的主体力量,赓续中华文脉,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秉持开放包容,促进文明的交往交流交融.

    "第二个结合"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逻辑理路

    一宗多变:李光地道德修养论的内在理路

    张淡宜张怀承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光地作为清朝初期朱子学领袖,其道德修养论对朱子学的发展有继往开来的作用.李光地继承了孟子的性善论,以人能够自觉地实现道德完善作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并由此演绎出自己的道德修养理论.他承袭朱熹思想,强调"立志""居敬",发扬了朱熹的"知先行后"说,但在格物问题上并不强调对客观事物进行研究,即以"格物"为"知本",认为应以"诚意"统摄全文.李光地的道德修养论以一宗多变为其内在理路,显示其"尊朱而不述朱"的学术态度,具备一定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李光地道德修养格物知本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生产的历史回顾与重要启示

    邓世平余钰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传统农村社会进行了彻底改造.在权力逐渐下沉到农村的同时,中国共产党开始全面领导农业生产.土地改革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农业生产的最初路径,实现了对农业生产资料的再分配,极大地推动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农业合作化运动是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农业生产的制度建构,通过农业合作化,农业生产方式进行了再组织;统购统销是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农业生产的直接手段,统购统销政策实行后,农村生产关系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回顾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农业生产的历史,对推进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以及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目标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农业生产

    乡村振兴战略下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路径探析

    欧志文钟雨
    43-47,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取得脱贫攻坚决定性胜利后,乡村振兴战略已成为推进全国农村发展的新引擎.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能够有效发挥党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团结发动群众参与乡村振兴,满足乡村振兴的现实需求,践行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根据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建设的具体内涵及现实困境,提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的路径,可以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提升提供可行的方法论,为乡村振兴实践提供科学的参考建议.

    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经营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

    曾丹麦强盛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对农业龙头企业经营效率进行评价,从而合理配置资源与优化结构,是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研究选取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中的66 家企业,运用DEA和Tobit模型对其运营效率和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从静态效率角度看,2011 年仅有14 家企业经营效率达到最优,到2021 年减少到8家;从动态效率角度看,整体农业龙头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处于下降态势;从影响因素方面看,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和股权集中度的提升对企业经营效率产生正向作用,产权性质对企业经营效率产生负向作用,而营业收入增长率和资产负债率对企业经营效率的影响并不显著.由此提出政府需优化市场与配置资源、企业需强化创新与规模发展的建议.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效率DEA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电子商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刘加林肖卉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时代快速发展,激发了电子商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以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要.电子商务类专业课程思政也因此面临着以下困境:规划不一,缺乏系统性;创新不足,缺乏实践性;师资不强,缺乏素养性.为此,构建基于ADDIE模型的电子商务类专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通过"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五个步骤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紧抓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充分发挥各课程育人责任,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高质量发展课程思政电子商务

    具身视角下当代博物馆美育空间优化探究

    郭铱季琳琳
    63-68,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在认知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身体—环境互动对人的感知与理解具有重要影响.在博物馆美育领域,博物馆设计与运营当前面临的关键问题和挑战是:实体空间打造不注重人与物的关联;物品陈设不注重公众的情绪体验;大型展演不注重公众的参与性、交互性.因此,当代博物馆美育空间应消解艺术场域与生活场域的边界,在物品陈设上注重公众的情绪体验;在大型展演上注重沉浸式、交互式展演,以此提升博物馆美育效果,推动博物馆美育事业的持续发展与创新,提高公众美育体验的质量.

    具身理论多感官互动博物馆美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