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环境与职业医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环境与职业医学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环境与职业医学

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中华预防医学会

吴凡

月刊

1006-3617

zazhi2@scdc.sh.cn

021-61957508,512,515,518

200052

上海市延安西路1326号

环境与职业医学/Jour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 Occupational Medicin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为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优秀期刊、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中国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源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数据库源期刊。《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创刊于1984年,是由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主办,上海市预防医学研究院、华东区域劳动卫生职业病防治中心协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性学术类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6-3617,中国标准刊号:CN31-1879/R。《环境与职业医学》杂志编委会由13名国际编委与69名中国编委及12名顾问组成。前者主要是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瑞典、德国等国的国际学术专家,后者主要来自中国22所大学、16所预防医学和环境科学类研究院及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等机构的著名学者。其中院士1名,教授65名;61.2%为博士及硕士导师。15名常务编委担任每期稿件的第五审定稿工作。每期还另设执行编委1-2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加强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的机制研究,提高气候变化风险应对与适应能力

    马文军刘涛黄存瑞
    237-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威胁已成为全球广泛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然而,目前关于气候变化对健康影响的机制研究多局限于生物学机制,且很多尚未定论.为此,本期推出了"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的机制研究"专栏,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气象因素(气温、降雨)导致不同健康结局(早产、死亡、腹泻、传染病等)的生物学机制、脆弱性机制、社会驱动过程和传播动力学机制,以期深化对气象因素或者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影响的认识,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健康风险的能力,为制定有针对性的适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气候变化极端天气机制研究健康影响

    高温热浪增加人群死亡风险的脆弱性理论框架

    胡建雄何冠豪马文军
    240-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热浪的发生频率、强度和持续时间均将进一步增强.近年来,大量研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高温热浪可能增加人群的死亡风险,但目前的聚焦点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系统性的理论框架.基于此,本文对既往的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回顾了高温热浪增加人群死亡风险的可能机制路径和脆弱性机制,归纳了脆弱性因素影响暴露机会和制约适应能力、影响生理反应和行为等内容,从"暴露程度-修饰效应-生理行为-健康结局"四个过程提出高温热浪增加人群死亡风险的脆弱性理论框架.本文归纳了高温热浪与健康的研究方向,可为未来深入开展气候变化健康风险评估和适应提供思路.

    气候变化高温热浪死亡脆弱性

    日夜复合热与人群血压水平的关联研究

    李致兴林顺伟许晓君孟瑞琳...
    247-252,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预计本世纪内日夜复合热的发生频率、强度以及持续时间可能会持续增加.[目的]分析日夜复合热事件与人群血压水平的关系,识别相关敏感人群.[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对象来源于2002—2015年共6次广东省居民慢性病或营养调查.通过问卷调查人口统计学资料、吸烟饮酒情况等,并测量身高、体重、血压等.本研究选取5、9、10月的数据进行日夜复合热事件与人群血压关联的研究,其中日夜复合热指的是一个炎热的夜晚伴随一个炎热的白天的持续高温状态.同时期的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利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获取各研究地点的气温及湿度数据.运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探究日夜复合热事件与人群血压的关联,并按性别、年龄、城乡、体重指数(BMI)、是否吸烟及饮酒进行分层分析,识别敏感人群.通过调整日夜复合热在滞后维度的自由度以及去除相对湿度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967名研究对象,均无高血压史,其平均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为120.8、74.5 mmHg.在所有研究对象中,经受日热、夜热或日夜复合热的比例分别为9.34%、17.95%及2.90%.相比日热,夜热和日夜复合热均与人群血压水平的降低有统计学关联,且日夜复合热使得血压下降的幅度更大,收缩压变化值及其95%CI为-6.2(-10.3~-2.1)mmHg;舒张压变化值及其95%CI为-2.7(-5.2~-0.2)mmHg.日夜复合热可使男性、≥65岁、BMI<24 kg·m-2者收缩压水平降低,其OR(95%CI)分别为-6.2(-10.7~-1.6)、-19.1(-33.0~-5.1)、-6.7(-11.8~-1.6)mmHg,另外≥65老年人的舒张压也呈下降状态,其OR(95%CI)为-8.4(-15.6~-1.1)mmHg.对地区进行分层分析,发现日夜复合热对农村人群血压(收缩压及舒张压)的效应表现为下降状态,其OR(95%CI)分别为-10.5(-16.6~-4.5)和-4.4(-7.7~-1.1)mmHg,而城市人群的收缩压则上升,其OR(95%CI)为9.7(2.9~16.5)mmHg.根据吸烟及饮酒情况进行分层分析,发现未吸烟人群的舒张压[-3.7(-6.6~-0.8)mmHg]、未饮酒人群的收缩压[-4.8(-9.4~-0.2)mmHg]和舒张压[-3.4(-6.0~-0.9)mmHg]均下降.[结论]日夜复合热可能会降低人群收缩压水平,其中男性、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BMI<24 kg·m-2的人群可能是相关敏感人群.

    血压日夜复合热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极端气候

    气温对代谢综合征的影响及其路径分析

    胡婕罗佳丽陈子慧陈思齐...
    253-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近年来我国代谢综合征(MS)的发生率呈显著增加趋势.有研究发现气温与单种代谢指标有关,但缺乏气温对MS影响的机制路径研究.[目的]基于广东省数据,研究气温对人群MS的影响及影响路径.[方法]2015年10月至2016年1月在广东省通过多阶段随机抽样获得8524个样本,通过问卷和体格检查收集了基本特征、行为特征、健康状况及体力活动水平,通过气象监测站点获得气象数据.个体调查数据根据体检日期及地点和当日及滞后14 d的气温暴露数据匹配.使用广义相加模型探索气温与MS及其指标的暴露-效应关系,计算效应值并探索单日滞后气温的滞后效应.基于文献资料和广义相加模型分析的结果采用路径分析探索气温影响MS的路径.[结果]当日及滞后14 d日均气温与MS的发生风险无统计学相关.当日日均气温升高1℃,空腹血糖(FBG)、收缩压(SBP)、舒张压(DBP)、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值分别为-0.033(95%CI:-0.040~-0.026)mmol·L-1、-0.662(95%CI:-0.741~-0.583)mmHg、-0.277(95%CI:–0.323~-0.230)mmHg和–0.005(95%CI:–0.007~–0.004)mmol·L–1.日均气温对FBG、血压、HDL-C和腰围的影响持续至滞后14 d.日均气温与SBP和DBP的影响效应值在滞后当日是最大的.当日日均气温对FBG和SBP有直接和间接影响,气温对TG有间接影响,中介变量为腰围和FBG,其间接效应为–0.011(95%CI:–0.020~–0.002).当日日均气温对SBP、FBG、TG的间接效应弱.[结论]气温与MS的发生风险无相关性,当日日均气温会显著影响血压与FBG的水平,且存在滞后效应.当日日均气温存在通路间接影响FBG和TG水平.

    气温代谢综合征路径分析暴露-效应关系广义相加模型

    西藏高原地区气温对人群非意外死亡影响的病例交叉研究

    白国霞吴君乐史恒平措卓玛...
    261-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气温将呈持续上升趋势.目前大多数气温与健康的研究是针对低海拔地区,对高原地区的研究甚少.[目的]分析西藏高原地区气温对人群非意外总死亡的影响,识别脆弱人群,为制定有针对性的气候变化适应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9年西藏自治区居民死因监测资料、气象数据和大气污染物数据,基于时间分层的病例交叉设计,利用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气温与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将暴露-反应关系线性化处理获取气温每变化1℃的超额死亡风险;计算归因分值评估由气温造成的归因死亡负担;并进一步按照性别、年龄(<65岁,≥65岁)、死因分类(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进行分层分析.通过调整模型参数与变量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2013—2019年西藏非意外总死亡26045人,气温中位数为5.0℃.气温与非意外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为死亡风险随着气温降低而升高.气温每降低1℃,非意外总死亡的超额死亡风险为2.01%(95%CI:0.94%~3.07%),男性为2.05%(95%CI:0.62%~3.47%),女性为1.96%(95%CI:0.34%~3.56%),均有统计学意义;<65岁人群为1.45%(95%CI:–0.10%~2.98%),无统计学意义,≥65岁人群为2.52%(95%CI:1.04%~3.99%),有统计学意义.心血管疾病死因人群的超额死亡风险为2.65%(95%CI:1.03%~4.24%),脑血管疾病为3.70%(95%CI:0.74%~6.57%),均有统计学意义,而呼吸系统疾病为2.18%(95%CI:–0.14%~4.44%),但无统计学意义.非意外总死亡的归因死亡数为5340(95%CI:2719~7528)例,归因分值为20.50%(95%CI:10.44%~28.91%).一些特定亚组的归因分值较高,如男性(20.72%),≥65岁人群(23.33%)以及心血管疾病死因人群(26.07%).[结论]西藏高原地区气温与非意外死亡的暴露-反应关系呈现为死亡风险随着气温降低而升高,疾病负担较大.男性、≥65岁人群、罹患心血管疾病与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可能是脆弱人群.

    西藏气温死亡风险脆弱人群病例交叉设计

    热浪与广东省居民脑卒中寿命损失年的关系:基于贝叶斯时空模型

    袁丽霞孟瑞琳李佳莉林立丰...
    268-274,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脑卒中已成为我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气温与脑卒中关系的研究备受关注.[目的]采用贝叶斯时空模型控制时间和空间效应,分析热浪与不同亚型脑卒中寿命损失年(YLL)的关系,并探讨热浪效应的修饰因子.[方法]收集2014—2017年暖季(5—10月)广东省40个区县的每日脑卒中死亡个案信息、气象数据及大气污染物数据;根据期望寿命表匹配年龄和性别计算出个体YLL,汇总每日YLL后以各区县人口进行校正得到每日YLL率(人年/10万人).采用贝叶斯时空模型拟合热浪与不同亚型脑卒中YLL率的暴露-反应关系,并按照年龄(<65岁、≥65岁)、性别(男性、女性)和地区(珠三角地区、非珠三角地区)进行分层分析,确定热浪与脑卒中死亡关系的主要修饰因子.[结果]2014—2017年暖季,广东省40个区县共发生23次热浪事件,累计持续145 d.脑卒中患者30852例,居民总脑卒中日均YLL率为(2.39±3.63)人年/10万人,其中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分别为(1.54±2.99)人年/10万人和(0.84±1.85)人年/10万人.热浪可增加居民脑卒中的YLL率,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更大且存在滞后效应:热浪在滞后1 d的累积效应最大,可分别使总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的YLL率增加0.17(95%CI:0.03~0.29)人年/10万人和0.13(95%CI:0.06~0.20)人年/10万人.分层分析的结果表明:热浪对≥65岁人群、男性及非珠三角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更大,可使其YLL率分别增加1.11(95%CI:0.58~1.55)、0.13(95%CI:0.03~0.23)和0.20(95%CI:0.07~0.32)人年/10万人;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仅发生在≥65岁人群中,可使其YLL率增加0.79(95%CI:0.26~1.31)人年/10万人.[结论]热浪可能会增加广东省居民脑卒中的YLL率,对老年人、男性及非珠三角地区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更大且存在滞后效应,对出血性脑卒中的影响主要发生在老年人群中.

    脑卒中热浪贝叶斯时空模型暴露-反应关系修饰因子

    孕期高温暴露导致早产的机制研究进展

    王丽云王琼黄存瑞
    275-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早产及其并发症是导致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围产难题.近年来,多项关联性研究发现孕期高温暴露会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但目前学术界对于高温如何影响早产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基于此,本文对既往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回顾了孕期高温暴露导致早产过程中的孕妇个体脆弱性因素和环境区域修饰性因素,总结了孕期高温暴露导致早产风险的潜在生物学机制,发现孕期高温会通过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生殖和泌尿系统感染、神经内分泌改变以及妊娠期合并症等机制路径,导致早产风险.基于此提出高温暴露导致早产风险机制研究中存的在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建议今后应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和动物实验研究,阐明高温对不同类型早产的不良健康效应和机制,为高温天气时保障母婴健康,开展临床早产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孕期高温早产风险机制

    睡眠在怀孕早期高温暴露与早产风险关联中的中介效应

    张小鑫王文静朱钲宏伍开璞...
    281-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早产相关并发症是导致新生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首要原因.既往研究发现高温暴露会影响孕妇的睡眠状况,也会增加早产的发生风险,但尚不清楚睡眠在高温暴露与早产风险中的作用.[目的]评估怀孕早期高温暴露与早产的关联,并探讨睡眠在高温与早产关联中的中介作用.[方法]本研究从2017年至今在广州市番禺区何贤纪念医院建立出生队列,孕妇于怀孕早期(8~13孕周)到医院进行产检时,签订知情同意书后被纳入本研究并进行初次问卷调查,然后进行随访直至分娩.本研究纳入分析的孕妇共有3268例.研究采用问卷收集孕妇的人口学特征、生活行为习惯和睡眠信息等.同时收集广州市气象监测站点气象数据并计算每位孕妇调查前4周的平均温度暴露水平,再分别以所有孕妇暴露平均温度的第75、80、85、90和95百分位数(P75、P80、P85、P90和P95)作为阈值定义高温暴露.采用logistic回归分别评估不同定义下的高温暴露对早产、睡眠状况(睡眠时长、入睡时间、觉醒时间)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睡眠在高温暴露与早产关系中的中介效应.[结果]纳入的3268例研究对象中,早产例数为165,早产发生率为5.0%.调整协变量后,以P90和P95定义的高温暴露增加了早产风险,OR(95%CI)分别为1.66(1.04~2.57)和1.90(1.03~3.33)(P<0.05).调整协变量后,存在高温暴露时:在P75、P80、P85、P90和P95定义的高温暴露下,发生睡眠时长减少(<9 h vs.≥9 h,对照组:≥9 h)的OR(95%CI)分别为1.51(1.25~1.83)、1.44(1.17~1.77)、1.35(1.08~1.70)、1.43(1.09~1.87)和1.45(1.00~2.13);在P75、P80定义下,觉醒时间提前(<8:00 vs.≥8:00,对照组:<8:00)的OR(95%CI)分别为0.77(0.63~0.93)、0.76(0.61~0.93);未观察到高温暴露与入睡时间存在关联.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在P90定义的高温暴露下,观察到睡眠时长具有统计学意义的中介效应,中介比例为6.07%(95%CI:0.17%~25.00%)(P<0.05);未观察到入睡时间、觉醒时间的中介效应.[结论]孕早期高温暴露可能会通过减少睡眠时长从而导致早产的风险.

    高温孕早期早产睡眠中介效应

    广州市孕妇孕期日夜复合热暴露与早产的关联及机制

    周鹤李致兴陈桂敏刘欣...
    289-295,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背景]全球变暖可能会增加日夜复合热的频率,但目前尚缺乏日夜复合热与早产关系的研究,且生物学机制也不明了.[目的]分析孕妇孕期日夜复合热暴露对早产的影响,并探讨炎性反应、氧化应激和内皮功能改变在日夜复合热与早产关系中的作用.[方法]所有研究孕妇来自前期在广州开展的产前环境与后代健康前瞻性出生队列.本次研究选取在2014—2017年暖季(5—10月)分娩的2449名产妇为研究对象,其中311名早产(n=43)和足月产(n=268)孕妇在分娩时提供了血样.日热和夜热定义为日最高温/日最低温分别高于研究期间日最高温/日最低温排序的第90百分位数,日夜复合热定义为一个炎热的夜晚伴随一个炎热的白天.气象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并利用Anusplin空间插值方法获得所有孕妇居住地的日最高温、日最低温和相对湿度.利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孕妇血清中C反应蛋白(CRP)、内皮素-1(ET-1)和丙二醛(MDA)3种生物标志物的水平,并进行对数转换.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分析不同滞后天数内日热、夜热和日夜复合热引起早产的平均效应,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3种生物标志物与早产的关系.[结果]研究对象中早产的发生率为6.2%.与非高温天气相比,日夜复合热在滞后3、7和14 d引起早产的平均RR(95%CI)分别为1.43(1.12~1.84)、1.24(1.08~1.43)和1.17(1.05~1.30),并且日夜复合热在滞后14 d时与孕妇血清中CRP、ET-1和MDA水平呈正相关,累积效应(%difference)(95%CI)分别为0.33%(–0.45%~1.12%)、0.59%(0.11%~1.07%)和0.57%(0.09%~1.05%),后两者具有统计学意义.与孕妇血清中CRP、ET-1和MDA浓度的最低四分位数Q1组相比,最高四分位数Q4组发生早产的RR(95%CI)分别为1.27(0.5~3.22)、1.51(0.61~3.72)和2.07(0.81~5.27),但上述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妇孕期暴露于日夜复合热可能增加早产的风险,日夜复合热与孕妇血清CRP、ET-1和MDA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这3种生物标志物与早产也呈正相关关系.但是上述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研究去证实.

    日夜复合热早产生物学机制出生队列研究

    暴雨洪涝影响感染性腹泻发病的环境-社会因素与社会驱动过程模型构建

    杨廉平刘立刘雨晨王诗语...
    296-3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感染性腹泻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对全球疾病总负担影响较大.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强降雨增多,洪涝事件频发.大部分研究表明暴雨和洪涝事件后,人群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明显增加.当前对于暴雨洪涝事件通过何种作用路径影响感染性腹泻发病,其中的关键环节、环境-社会因素相互作用机制缺乏系统性总结.本综述从环境因素、社会经济与文化因素、人群及个体易感因素等进行了全面的文献梳理.从驱动病原体传播扩散,影响卫生设施和(或)饮用水处理基础设施,个体及行为因素调节作用,以及长期效应等方面,探讨了暴雨洪涝事件对感染性腹泻发病影响的潜在作用机制.最终,在借鉴"压力-状态-响应"的模型基础上,构建暴雨洪涝对感染性腹泻发病影响的社会驱动过程的概念模型.本模型给未来定量建模等研究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利于指导公共卫生部门在暴雨洪涝后精准地找到降低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因素,从而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

    暴雨洪涝感染性腹泻环境因素社会因素作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