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励耘语言学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励耘语言学刊
励耘语言学刊

半年刊

励耘语言学刊/Journal Academic Journal of LIYUN(Language Volume)CSSCI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日本《东音谱》看18世纪初之闽语语音

    钟雪珂
    132-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新井白石《东音谱》提供的漳州、泉州、福州三种闽语语料,反映了 18世纪初之闽语.作为域外文献,它们可与18、19世纪刊行的《戚林八音》(1749,福州话)《汇音妙悟》(1800,泉州话)《汇集雅俗通十五音》(1818,漳州话)等闽地本土音韵文献进行互证研究.本文通过比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东音谱》漳州话语料既具有方音性质,同时也混入了官话音成分;(2)《东音谱》三种闽语语料体现的18世纪初之闽语声韵特点,大多与18、19世纪之闽地音韵文献所反映的音系特点一致,实现了中 日文献互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闽音史的构建起到补充作用.

    《东音谱》漳州话福州话泉州话

    法国传教士童文献汉语著作的方言性质

    聂志
    146-1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长期在黔传教的法国传教士童文献,编写了成系列的数种汉语著作.这些著作是目前发现的最早在西方正式刊行的西南官话文献.为了更好地发挥珍贵文献的研究价值,有必要对其方言性质进行具体深入的探讨.我们认为其记录的是从属于西南官话的、贵州官话的代表——贵阳方言,并强调其研究价值,希望引起学人们足够的关注.

    童文献汉语著作贵阳方言研究价值

    从"铤而走险"说到"挺身而出"

    张健
    158-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铤而走险"之"铤"故训为"疾走貌",这是一条文意训释.古籍中又有"挺走",在具体语境中可以用来表示"跑得很快".这些"铤/挺"都是"挺身"义,是对急速奔跑时身体呈紧绷挺直状态的具体描摹."挺身"引申为表示精神状态的紧张激动,还可以表示离群而出、与众不同.后一种用法与"脱身"相似,但"挺"与"脱"的词义不同,只是在一些具体语境中"挺身"与"脱身"表达相同的意义.

    铤而走险挺走挺身

    《汉语大词典》"通草"组释义系统匡补

    王建莉
    169-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大词典》是当代一部大型历史性的汉语语文辞典,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书中收释了表示通草义的10个词:木通、通脱木、通草、蓪、蓪草、离南、活脱、寇脱、丁公藤、丁翁.从释义内容、书证、参见系统等方面,各词之间有着紧密联系,构成一个隐蔽的释义系统,显示出高水平的编纂原则与方法.但另一方面,还存在一些疏漏."木通"书证不充分、义项缺漏;"通草"释义不够理想、书证滞后;"蓪草"释义内容不全面,用字问题未予说明,参见系统未建立;"离南"释义不准确,参见系统未建立;"活脱"义项缺漏;"寇脱"书证不理想,义项缺漏;"丁公藤"词义误释;"丁翁"参见系统有误."活莌"失收.针对这些问题,一一匡补,使"通草"组释义系统更为完善.

    《汉语大词典》"通草"组释义系统匡补

    "盘缠"探源

    王健
    179-19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旧说多将"盘缠"来源释为"出门将铜钱盘起来缠在腰间",这种说法缺少直接证据."盘缠"是"盘缠钱"的省略,其来源与唐代裹头、缠头的风俗密切相关."盘""缠"的对象是布帛,而非铜钱.缠裹类表示花费义的词主有支配、并列、偏正三种结构,体现了典型的同步构词特征."盘缠"是汉语委婉的表达,与"脂粉钱"的辞格一致.

    盘缠缠头裹缠缠费

    再释近代汉语俗语词"踏狗尾"

    胡丽珍
    192-20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汉语俗语词"踏狗尾"已有不少解释,但都各有缺陷."踏狗尾"本指"随人之后占情爱便宜",其义是通过狗撩骚的动作触碰狗尾(即"踏狗尾")的转喻而形成的.随着语境的扩展,该义也可引申为指"随人之后捞取好处"之义.

    近代汉语俗语词踏狗尾释义

    汉语"倾斜"义词语的历时演变及其原因

    杨振华
    202-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汉语史上表"倾斜"义的词语主要有"倾""斜""欹""歪",它们的演变情况为:先秦西汉时期主要用"倾";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斜"逐步发展,与"倾"并用;隋唐宋时期"斜"进一步发展壮大,"欹"崛起成为通用词,"倾"逐渐衰落;元明清时期"歪"取代"欹"及"倾"成为了"倾斜"义的主要词语,与"斜"共用.演变过程中,"斜"与"歪"的发展主要缘于两词书写形式的更换,"倾斜"义的"邪"后来改用"斜"字来记录,"邪""斜"分立促进了"斜"的发展,"竵"改用俗字"歪"记录也对"歪"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倾"衰落的原因在于它义项的丰富及常用意义的转变;"倾斜"语义场成员间相同的词义发展特点是导致"欹"兴衰的主要原因.

    常用词"倾斜"义词演变原因

    台湾"国语"量词"支"的发展演变

    刘吉力
    219-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量词"支"是研究台湾"国语"发展与演变的典型案例,文章立足百年现代汉语史,共时与历时结合,定量与定性结合,点与面结合,通过普通话与传统国语"两种视角"的研究,以及抽样调查和不同时期的调查等"两项调查",揭示"支"泛化与混用"两个特点",得出变异和规范"两点结论"."支"的泛化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它常与[-线状]、[-形状]的事物固定组配,语义进一步虚化;二是它与多个量词在组合功能上存在交集,兼及用作集合量词,"支"的功能扩展,搭配范围扩大."支/隻/只"特别是"支/隻"混用不仅因为音同,还因为功能交叉."支"的发展演变充分体现了语言变异,在缺少制约的情况下,变异可能会加速,进而容易导致语言使用的混乱,因此,台湾"国语"需要有进一步的规范.

    "支"泛化混用变异规范

    论道义情态的言语行为分类

    谢一
    233-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Palmer从言语行为探讨道义情态,一方面摆脱了传统模态逻辑的束缚,从语言学视角发展了对情态新的认识,另一方面将情态引入语用领域,拓宽了研究格局与视野.不过也有问题须引起注意.首先,虽然道义情态被分为"指令类"与"承诺类"两种类型,但"指令"与"承诺"两类言语行为只是道义情态在语用层面发挥的语用功能,二者本身不是情态;其次,除了包含"指令类"与"承诺类"之外,道义情态还存在"表述类",此为类型遗漏.实际上,由于情态与言语行为各自所关涉的世界层面不同,在分类过程中不仅要看表面呈现的语用现象,话语中所涉事件的展开时间与发话时间的先后关系,以及事件执行者与语境角色的对应关系等诸多支持条件也需要进行讨论.

    道义情态言语行为语用功能分类

    印欧语中动语态到底为何物

    吴怀成
    248-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印欧语中动语态的历时发展和共时差异可以看出,中动语态是动词的一个形态—句法范畴,该范畴具有多义性,是以去致使义为核心的语义聚合群.英语中动句只是中动语态众多语义类型中的一个,其句法表现与其他印欧语中同义句式有同有异.根据英语概括出的一些中动句特征,不仅不适合对其他印欧语中动句的分析,更不适合对汉语所谓的中动句的分析.

    中动语态中动句多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