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路基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路基工程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路基工程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卿三惠

双月刊

1003-8825

ljgch01@163.com;ljgch02@163.com

028-86443000 86442063

610032

成都市金牛区通锦路16号

路基工程/Journal Subgrade Engineering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路基工程》期刊1983年10月创刊,由铁道部主管,中国铁道工程建设协会、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主办。刊号:ISSN:1003-8825,CN:51-1414/U。广告许可证号:5101034000064。《路基工程》外文名称:Subgrade Engineering《路基工程》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是国内唯一的以研究路基工程为主要对象的专业学术期刊,在专业学术领域有着诸多的建树。内容覆盖铁路、公路、水利、水电、矿山、港口、机场等众多行业,聘请了全国铁路、公路等行业的著名专家、学者、管理干部担任编委,众多企业和机构参与协办。期刊是首批入选的中文核心期刊,先后被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遴选)、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中国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版期刊资料库全文收录,同时被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荣获四川省一级期刊和中国建筑行业《优秀杂志一等奖》。《路基工程》办刊宗旨:为了更好地、更及时地总结交流路基专业技术工作经验,推广、解决路基问题的有效措施,科学地指导路基病害的整治和防洪、防灾及安全工作,及时交流和沟通科学技术信息,促进我国路基工程科学技术的发展,确保行车安全。《路基工程》主要栏目:论述、试验研究、经验介绍、病害整治。《路基工程》主要读者对象:从事路基学科及其有关的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图书馆和设计、施工、养护、维修企业的专家、学者、工程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路基工程》办刊特色:《路基工程》以其刊出论文的观点新颖、技术先进、工艺新颖、实用性强为特色,重点介绍路基工程技术标准、技术理论研究,交流铁路、公路等有关路基、基础工程方面科研、设计、施工、养护及病害整治经验,报道国内外路基工程动态及科研、设计、管理成果等方面的实用技术性文章等,是深受路基工程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及广大工程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所喜爱的专业期刊,对提高全国路基、岩土工程研究,推动路基工程科技进步,促进我国基本建设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速铁路路基上拱变形问题综述及对策

    王建奇王秉勇韩侃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高速铁路路基工程出现的各类上拱变形问题,总结已有研究成果,提出分析、判断上拱原因的基本方法和相应对策。将上拱原因分为地基岩性、环境因素和填料特征三大类;上拱变形是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提出的整治、预防措施只是针对具体原因的建议方案,现场实际需综合分析制定对策。

    高速铁路路基上拱变形泥岩盐胀冻胀过渡段

    公路深路堑稳定性监测的关键问题探讨

    盖卫鹏马玉杰刘军勇黄亚飞...
    7-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公路深路堑施工及运营期稳定性监测的关键内容,通过广泛调研并结合多年的实践经验,探讨公路深路堑监测等级划分、监测指标选择、监测点设置、监测频率选取、监测预警值确定等问题。综合考虑公路技术等级、工程阶段、边坡规模、工程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周边环境条件、气象条件等因素,提出公路深路堑稳定性监测实施建议。

    深路堑稳定性监测监测等级监测内容监测频率监测预警值

    振动荷载下红层软基路堤动力响应及刚度敏感性分析

    潘逸琪尹紫红聂家威周逸昊...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扩大红层区路基填料的选用范围,以西南某高速铁路路基挖方及隧道弃渣红层软岩作为路基填料,建立有砟轨道-路基系统模型,研究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路基结构的动力响应;结合正交设计试验和GRA分析法确定基床动应力的参数敏感性排序。结果表明:动应力和动位移在路基横向都呈马鞍形不均匀分布,且动应力分布不均匀性更大;道床材料弹性模量的增加能有效降低基床表面的动应力,但动位移几乎不受影响;提高路基本体和地基材料的弹性模量时,动应力虽略有增大,但能抑制动位移的增加,减小塑性变形;下部各结构层应合理匹配刚度,路基本体刚度、地基刚度不应过大,以其弹性模量分别不超过90、80 MPa为宜。

    红层软基路堤振动荷载正交设计试验GRA分析法参数敏感性动力特性

    滇西北地区冰碛层分布特征及工程效应

    柴春阳邓宏科余行健胡婷...
    2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铁路、公路工程建设,在野外勘察、室内和现场原位试验基础上,重点研究滇西北地区冰碛层的分布特征、岩土类型、物质组成及颗粒成分、胶结程度和物理力学性质,对冰碛层的地基强度和边坡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冰碛层根据分布特征分为洼地型、阶地型、谷肩型;根据物质组成等可分为角砾岩和碎石类混合土,承载力和地基稳定性均较好;角砾岩单轴抗压强度较高;碎石类混合土抗剪强度较高,但水稳定性和地基均匀性较差。冰碛层边坡局部自稳性较好,但底部和层间可能存在软弱夹层。

    滇西北地区冰川作用冰碛层分布特征工程效应岩土类型

    一种新型山区道路拓宽方案研究

    张立乾闫晶陈红李泽...
    2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山区低等级道路拓宽工程,尤其是一侧高路堑、另一侧高陡崖或高陡路基的路段,提出一种外侧枕梁支撑、内侧锚杆拉结的悬臂承载梁新型拓宽方案,以某路基拓宽工程为例,介绍其结构型式,并进行承载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拓宽方案结构合理,强度、刚度及稳定性满足相关规范要求;适当加深外侧枕梁深度,可明显提高承载稳定性,较差的岩体建议采用地下连续墙或桩基础;内侧预应力锚杆强度及其与承载梁的连接尤为重要,是控制承载梁在外侧偏载作用下结构稳定的关键;限位装置是确保整体稳定、防震、防止承载梁不滑脱、锚杆不受剪的关键。

    道路拓宽枕梁锚杆悬臂承载梁承载稳定性

    自平衡法在桩身竖向抗压承载力检测中的应用探讨

    孟新秋赵雪璞马健
    34-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结合某钻孔灌注桩工程自平衡法检测桩身竖向抗压承载力应用实例,介绍自平衡法单桩静载荷检测试验原理,对依据规范进行检测和数据分析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自平衡点位置的确定是影响试验结果的关键,实际工程中可增加试桩数量,根据前桩试验情况对后桩平衡点位置进行及时调整,保证能够采用等效转换方式确定桩身极限承载力;依据规范进行等效转换计算时,在上段桩总位移小于下段桩总位移时,会存在某级荷载之后无法进行等效计算的情形;抗压摩阻力转换系数的选取对桩身抗压承载力计算结果影响较大,应结合勘察报告和当地经验合理取值,工程实际中可分别对不同抗压摩阻力转换系数给出不同极限承载力检值。

    自平衡法自平衡点承载力检测等效转换摩阻力转换

    地聚合物搅拌桩加固软黄土地基试验研究

    张东红汤浩杰王洪卫张超...
    4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新疆G577公路项目高含水率软黄土试验土样,采用室内模型试验和数值模拟的方法,进行地聚合物搅拌桩复合地基承载特性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地聚合物桩体可有效控制复合地基沉降,其沉降随着置换率的增加而逐渐降低;桩间土应力在每级荷载施加的瞬间会显著增加,随后在每级荷载持续的过程中逐渐减小至平稳;而桩顶应力在每级荷载施加的瞬间会略微增加,随后在每级荷载持续的过程中线性增加;桩土应力比n总体呈逐渐减小至平稳的趋势,且最终稳定于7~8;相比置换率,桩长对复合地基沉降影响更大,建议当沉降量较大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宜优先考虑增加桩长。

    搅拌桩软土加固复合地基模型试验数值模拟沉降分析

    固废再利用改良膨胀土性能研究及效果评价

    马金良赵亚婉盖卫鹏苏卫卫...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荆州城北快速路穿越膨胀土发育区工程,通过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分析水泥、石灰和建筑垃圾对膨胀土的改良效果。结果显示:改良土最佳含水率与水泥、石灰的掺量呈正相关,与建筑垃圾掺量呈负相关;水泥、石灰、建筑垃圾均能显著提高改良膨胀土的CBR值、无侧向抗压强度,水泥改良土提升幅度最大;现场试验得出三种改良材料均能显著降低土样膨胀率。基于应用实践效果,确定不同改良措施的松铺系数、摊铺厚度、压实工艺等关键技术参数。

    膨胀土改性改良掺配比质量控制经济性

    南通路基土毛细水上升高度试验探究

    陈志明李淑娥康峰沂蒋函静...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细水上升会产生路基病害,以南通某干线公路路基土为研究对象,进行毛细水上升高度直接观测法试验,探究干密度、颗粒分布、含水率对毛细水上升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含水率的土样,随着干密度的增大,毛细水上升高度均呈减小趋势;随着颗粒分形维数的增大,毛细水上升高度均呈增大趋势;水泥改良含水率10%的土样,随着水泥掺量的增加和养护龄期的增长,水泥固化对毛细水上升的抑制作用明显;固化改良施工可选择8%水泥掺量、7天养护龄期或6%水泥掺量、14天养护龄期。

    公路路基土毛细水上升高度干密度土颗粒分形维数改良土水泥掺量

    高速公路顺层边坡锚索框架梁和抗滑桩联合支护体系变形特征研究

    郭鹏辉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贵州省乌长高速公路某顺层高边坡为例,建立有限元模型,对锚索框架梁-抗滑桩支护体系的变形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各排锚索施加相同的预应力值不合理,存在锚索框架和抗滑桩顺序破坏的风险,应根据各排锚索随桩顶位移的变化规律,设置差异化的预应力值,使锚索框架和抗滑桩两种支护形式同时达到最佳支护效果;靠近桩顶位置,应设置较低的预应力值,远离桩顶位置,应设置较高的预应力值。提出基于变形协调条件下的锚索预应力值计算方法,得到的锚索预应力值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误差在6%以内,满足设计精度要求。

    锚索框架抗滑桩变形协调预应力支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