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建设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建设
理论建设

双月刊

理论建设/Journal Theory Research北大核心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示

    孙显元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类本质是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自然的人的本质和人的自然本质的统一.新质生产力就是人的类本质的现实,代表现时代智能化和绿色化的先进生产力.智能化绿色化的新产业体系使劳动者成为智能"总体工人",使智能劳动者成为新质生产力的最活跃生产要素,新质生产力的创造者.传统劳动者在现代智能生产力发展的劳动变换中得到多方面的发展,在智能化的历史进程中,将逐步地成长为多方面发展的人.

    人的类本质智能化绿色化智能绿色生产力劳动变换规律人的多方面发展

    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的生成依据、核心要义与时代意蕴——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门垚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关于粮食安全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粮食观的传承,凝结着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智慧,回应了新形势下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问题,具有理论、历史与实践依据.这些重要论述立意高远、内涵丰富、思想深刻,核心要义主要包括: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坚持农业科技自立自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坚持大食物观,让节约粮食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这些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的定盘星、行动令和指南针,贯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价值导向,是建设农业强国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粮食安全时代意蕴核心要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推进制度治党的实践历程与经验启示——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陈开菊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鲜明强调党的领导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保证,并对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作出重要部署.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党的制度建设,对其实践探索贯穿百年奋斗历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入推进制度管党治党实践,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明确提出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重大理念,党的制度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党在推进制度治党的实践中获得了诸多宝贵经验与启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中国化时代化;坚持以问题导向和系统观念不断推进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在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相结合中,科学构建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以伟大自我革命引领伟大社会革命,不断深化对制度治党的规律性认识.

    中国共产党制度治党依规治党党的建设

    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

    臧玉多黄国耀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时强调,要"打牢社会治理的文化根基""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及旅游价值".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为做好"深入挖掘和运用好红色文化资源"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一体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从理论层面把握其中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讲话精神的内容要义,从价值层面深悟其中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讲话精神的时代价值,结合安徽红色文化资源实际,从现实层面探讨推动其中关于红色文化重要讲话精神落地见效的实践路径,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的应有之义.

    考察安徽红色文化资源育人功能旅游价值

    邓小平教育思想及其现实启示

    江可可
    35-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新时期,邓小平针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进行了多维度的思考,形成了内涵丰富的教育思想.邓小平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体现为:重新明确教育战略地位,从国家工作重心转移、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未来发展的三重角度阐明教育事业的重要价值;确立教育方针目标,通过明确根本政治方向、"三个面向"指导方针和培育"四有"新人的基本目标,为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全面推动教育改革,从恢复和完善教育制度、推进教育法制化建设、系统改革教育体制、注重教育管理人才和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初步构建我国教育现代化的基本架构.邓小平教育思想对于新时代推进教育强国建设具有深刻的现实启示: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为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固本强基;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使教育发展契合人民期待和时代要求.

    邓小平教育改革教育现代化教育强国

    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建设文化强国:概念释解、内容体系与推进理路

    高福进穆鹏程
    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文化强国是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其提供理论指导与实践遵循.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行动指南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应把握其认识论层面的概念、本体论层面的内容和实践论层面的举措,建构关于文化强国的逻辑闭环.在认识论层面,以厘定文化强国的核心概念作为研究前提,阐释其"中观"文化限定和双重"意涵"的强国形象构建,对其内涵与外延作出界定.在本体论层面,要以澄明文化强国的内容体系作为分析的重点,依次明确其在社会文明领域关于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提出的具体要求,在国家文化软实力层面围绕"古今中西"四维彰显出文化的多重力量,在中华文化的世界影响层面实现由器物、行为拓深至价值观层级.在实践论层面,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强国新的文化使命认识论本体论实践论

    国内学界关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研究述评

    王慧荣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已经成为当前学界的热点议题.学者们围绕其基本内容、鲜明特征、生成逻辑、原创贡献和实践路径等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初步构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结构框架,为学界后续的深化研究提供了研究参照和学术基础.但同时也存在研究内容的广度深度不足、实践研究相对薄弱、研究视角与方法单一等问题.未来研究需要创新研究方法,要从政策解读迈向理论阐释;增强问题意识,关注具体实践问题研究;加强基础研究,深化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阐发.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建设人民至上人类文明新形态

    《共产党宣言》中资本批判的思想旨归——兼谈《共产党宣言》解读的两个误解

    苏婉真
    6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共产党宣言》作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的纲领性文件,其中蕴含丰富的资本批判思想.对于《共产党宣言》的解读,理论界存在两个误解:一是剩余价值理论在《共产党宣言》中的"不在场",二是"消灭私有制"的翻译与解读偏移.产生这两个误解的原因就在于对《共产党宣言》中资本批判思想的忽视和误读.实际上剩余价值理论隐含在对资本内涵的分析中,"消灭私有制"的主张隐含在资本特性的揭示中.《共产党宣言》通过对资本内涵和特性的揭示,批判了资本引发的"对抗危机""原子化危机"和"同质化危机".消解这三个危机的关键在于实现"祛魅",实现阶级意识觉醒引发的"理论祛魅"和"现实祛魅"的双向互动,这一"祛魅"也就是《共产党宣言》中资本批判的思想旨归.

    资本剩余价值消灭私有制祛魅

    数字时代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逻辑理路

    王雅俊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全球治理的新兴领域,网络空间治理面临诸多挑战.为破解全球网络空间治理所面临的难题,习近平提出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重要主张.伴随以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云计算为代表的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成为推动文明从区域性存在向世界性发展的关键力量.然而,在这一共同体构建过程中,仍然面临技术壁垒、规范失序和信任风险等困境.因此,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需通过提升网络空间技术为其提供硬支持、提高文化素养为其提供软支持,积极创建网络空间合作新生态,运用中国智慧推进国际网络空间的繁荣发展.

    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数字鸿沟网络治理体系

    马克思大工业思想的表达逻辑与当代转向——兼论新质生产力与大工业发展

    林劲博
    84-96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早期工业一方面得益于科学革命和工业革命带来的庞大知识与技术的优势,另一方面也有赖于大航海之后殖民扩张以及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的巨大红利,得以迅速发展出大工业体系.马克思生活于资本主义大工业迅速发展的时代,对资本主义大工业有深刻的观察与思考,在《资本论》中更是以"机器和大工业"一章的篇幅对大工业的种种特点作了详尽的叙述.当今,大工业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新的变化与转向,中国也成为世界上工业体系最完整的国家,工业在过去数十年间对中国经济的巨大推力也彰显了工业在当今中国的重要性.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质生产力在当下的中国也焕发出新的活力,新工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会以新姿态发挥出新作用.系统梳理马克思大工业思想,探索当代大工业的转变,将马克思大工业思想运用于现代发展,这对我国工业化进程以及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都有着长足意义与充分价值.

    马克思大工业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