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季刊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vliang Education Colleg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高校英语教学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赵敏
    79-81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语作为国际上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广泛使用的语言,是跨国文化交流重要的沟通工具,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习和运用这一语言有助于学生开拓眼界、认识世界.把文化自信教育融入高校英语教学全过程,提升学生的国际文化知识,增强文化自信,加强跨文化交际能力尤为重要.本文根据高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培育文化自信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并依此提出培育策略,旨在为文化自信融入高校英语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高校英语教学文化自信培育

    新课标背景下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策略研究

    赵奕辰刘宏英
    8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的背景下,任务驱动型作文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热点.新的作文形式要求学生在试题规定的情境下进行思辨与表达,这与新课标所倡导的作文教育理念相契合.因此,在新课标背景下探索高中语文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的策略是语文教育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明确任务指令,凸显写作的指向性;创设特定情境,凸显写作的情境性;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凸显写作的思辨性是作文教学的重要方法.

    新课标任务驱动型作文教学策略

    情景创设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秦泽梅
    8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形或场景,以此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教学方法.小学数学教学中,合理创设生活、合作、问题等情景,能有效应对传统教学中的问题,促进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与提升.

    情景创设小学数学研究

    神话的"统一战线"与羌族的多元一体的族群记忆

    王智汪韩冰洋
    89-93页
    查看更多>>摘要:费孝通先生曾经指出:"羌族是一个向外输血的民族",考察羌人的神话无疑是有助于我们从文化角度来解读这一神秘民族,进而还原古代羌族应有历史地位.同时,羌族神话还蕴含了羌族先民的情感认知和精神需求.千百年来,羌人跻身于大山深处,对自然的敬畏深深扎根于羌人先民的血液之中,这使得羌族神话具有多元文化特征;羌族神话还反映了羌先民的民族交往与融合的过程:先秦时期古代羌人与楚人、商人乃至中亚的其他民族都有着密切关联,羌人通过神话与西南诸民族形成了神话上的"统一战线",孕育着"万物有灵"历史图景与宗教信仰,从而形成了不容忽视的中华文化载体和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

    羌族释比多神崇拜多元一体民族认同

    融媒体环境下安阳交通广播《交通零距离》节目的提升策略探究

    翟颖慧
    9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受新媒体出现的影响,广播热线类节目必须突破创新,才能有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媒体融合是今后一个时期媒体业必须适应的新常态,也是做好新闻宣传工作、提高舆论引导水平的新路子.本文以安阳交通广播《交通零距离》节目为例,分析、探索了广播热线类节目在融媒体时代的提升策略,即保持特色、适应潮流、融合发展,该策略对于此类节目影响力的提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融媒体热线节目创新发展

    地域方言词的"嫁接"重生——探析方言词在网络词汇中频现的原因

    王佳菲肖佳丽
    98-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词语是在互联网上使用的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体系,也是网络文化的产物和网络社交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断地从各种成分中吸取特色鲜明、传播性强的词汇来丰富自己的符号体系.2010 年以来,地域方言越来越多地以借词和谐音词的形式出现在网络新词中,一方面是方言自身在发某些复合音时较为省力,符合发音的经济原则,另一方面是东南等经济发达区域取代香港、台湾成为强势方言区.此外,不应忽视模因的复制性与扩散力、网民的求异心理在促使方言词进入网络词中起到的推动作用.身处网络词创制的转折点,每个方言区的网民以他们立足本土文化的扎根意识和强大的创新能力,构建了内容广泛、传播迅速的网络新词范式.

    网络词语地域方言谐音模因论

    试析重庆地域文化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鄢宇
    103-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庆位居我国的西南地区,作为我国的四大直辖市之一,具有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资源.而地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则是来华留学生深入理解中国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同时,将我国的地域文化资源融入对外汉语教学中,也是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以重庆地区的地域文化为例,着重分析了重庆地域文化的资源优势,以及将重庆的地域文化融入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和具体策略.

    对外汉语教学重庆地域文化教学策略

    从刘欣翠西辩论看"网红外宣"下的对外传播效果

    张玲瑜
    106-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对外主流媒体在国际传播实践中尝试构建具有网红效应的工作室传播模式.刘欣和翠西的电视辩论,因其广泛覆盖、通俗易懂、戏剧化而精彩紧张的特点,成为网红外宣中的典型案例.然而,这场辩论的传播效果褒贬不一.有人认为刘欣维护了我国在关键议题上的话语权;也有人指出,在话语交锋中,刘欣可能处于被动地位,存在被外国网民误解的可能性.因此,本文据此次辩论内容及传播效果,运用劝服理论进行说服效果分析.

    国际传播网红外宣说服劝服理论电视辩论

    论李劼人短篇小说的叙事结构

    陈建红齐迹
    110-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较少关注李劼人的短篇小说研究.考察李劼人短篇小说叙事结构,利于从一个新视域揭示李劼人文学创作的艺术特色.这需要从时间、空间以及叙事视角几个维度,综合探索小说内部的不同叙事结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李劼人短篇小说的叙事特点,体会其中的创作意图和小说意蕴,肯定李劼人短篇小说的艺术价值.

    短篇小说叙事结构时间空间

    论张枣诗歌中的对话性

    李益茜
    114-1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枣的诗歌中蕴藏着一种对话性,这种对话性的形成来自于其对知音的寻找与中西方诗学的内在吸收.张枣诗歌对话性可以分为互文性对话、"自我"分裂对话和他者对话三种表现形式.在策略上,张枣借设置特定戏剧化场景、安排多重戏剧冲突和转换人称营造多重视角三种方式实现诗歌对话性.通过对话,张枣完成了对诗歌创作的突围,实践其"元诗"写作理念,拓展了现代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这种对话性设置对当前诗歌仍具有重要启示.

    张枣诗歌对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