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

季刊

吕梁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vliang Education College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模块化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探索和实践

    王倩
    8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模块化教学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实施模块化教学必须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整体设计、教学实施过程、学生学习效果等环节入手,明确课程定位、确立教学目标、整合教学内容、优化教学策略,突显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

    模块化教学教师教法教材英语课堂教学

    吕梁市乡村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

    王婷
    9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学旅行是当今国家大力推行的教育教学手段,而乡村是研学旅行的重要场景.吕梁市拥有丰富的乡村研学旅行资源,是乡村研学旅行开展的理想目的地.通过分析乡村研学旅行的涵义、特点、课程类型,在摸排吕梁市可用于研学旅行的农业资源、自然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七类研学旅行资源的基础上,根据研学旅行课程的设计步骤和要求,针对吕梁市乡村研学旅行设计典型的自然类、历史类、地理类等六类乡村研学旅行课程,对吕梁市的研学旅行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参考借鉴.

    吕梁市乡村研学研学旅行课程

    吕梁市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

    冯军平郝慧芬
    9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转型发展是世纪命题,高质量发展是时代课题.山西省要趟出转型发展的新路,吕梁市就应当探索转型发展的实践、尝试高质量发展的实验.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可持续产业,文旅融合是历史选择,文旅康养融合是当下热点、未来趋势.探索和推动吕梁市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对于破解过度依赖资源的难题,实现转型跨越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吕梁市文旅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思考

    京剧绘画《无款设色京剧舞台图》研究

    李小丽
    99-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首都博物馆藏《无款设色京剧舞台图》又名《茶园演剧图》或《茶楼听戏图》,是京剧史上非常重要的绘画作品之一.其画面内容丰富,"据实以画",多处绘画场景及细节印证了清代诸多文学史料所记载的戏园演出场景.文章对此画的年代、画中演剧场所、剧目、科班、人物等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后,认为此画的绘制年限上限为光绪二十五(1899)年,其画中表现内容时间下限为清王朝结束的1912年;画中演剧场所为清代茶园(茶楼),其地址为北京正阳门外中和园等地;画中演剧科班为著名京剧戏班同庆班,演出剧目为《施公案》题材武戏《八蜡庙》;画中演剧名伶或为谭鑫培;而画中买卖以及戏楼上下局部观众活动等场景,则真实描绘了清末北京茶园中的戏曲文化生活.《无款设色京剧舞台图》不仅是一幅杰出的绘画艺术作品,而且具有高度的历史文献价值,亦是一幅研究清末北京宣南一带茶园中市井生活的风俗画.

    茶园演剧图同庆班谭鑫培八蜡庙风俗画

    晚清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改革探略

    梁慧丽
    109-110,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晚清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改革历程中新旧机构交替和直接、间接管理的变更,体现了改革的渐进化.学部成立后,内设组织分工日趋细化,且职能配置日趋专业化,教育有专管,全国教育行政有人负责,体现了改革的专业化.同时,清政府相继出台了一些规章制度,推动了中央教育行政的规范化.改革中的积极探索和舛误之处给予了我们诸多启示,值得借鉴.

    晚清中央教育行政机构改革

    新世纪山西剧作家的戏曲创作与乡土情结

    裴斐斐
    111-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世纪以来,山西剧作家在戏曲创作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他们将传统文化与现代审美相融合,创作出一系列具有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的戏曲作品.山西剧作家群体由不同代际的剧作家构成,包括老一辈剧作家如曲润海、韩树荆等,以及"50后"和"60后"剧作家如纪丁、张晓亚、王辉等,他们的作品在艺术上达到了高水准,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时代特色.这些作品不仅体现了山西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乡土情结,而且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戏剧发展的重要时代缩影.

    新世纪山西剧作家戏曲创作文化记忆乡土情结

    福柯理论视域下美国底层人的生存困境——读《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

    胡蒙蒙
    115-119,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国学者马修·德斯蒙德的著作《扫地出门:美国城市的贫穷与暴利》荣获2017年普利策文学艺术类非虚构作品奖,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作者德斯蒙德拥有福柯式的谱系学眼光,他深入底层社会对美国密尔沃基底层人在租房中的"驱逐"问题展开田野调查,揭示了福柯所言的微观权力的遍布与美国底层人民的生存困境之间的重要关联,展现出美国社会运作的权力逻辑.并且作品在再现美国底层人的生活困境的同时也并没有忽略他们于困境中所践行的福柯式生存美学,呈现了底层人民的坚韧力量.德斯蒙德对美国社会现状如实的描摹及鞭辟入里的分析不仅具有书写方法论上的开拓之功,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德斯蒙德《扫地出门》福柯

    强化人物性格 拓展审美空间——浅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风雪意象的作用

    曹敬辉
    120-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风雪"不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更是小说中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和渲染气氛的重要元素.通过对"风雪"的描绘,作者施耐庵成功地勾勒出一曲风雪烈歌,让读者领略到了"风雪"的神韵.本研究旨在深入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风雪"的神韵.通过文本细读和比较研究的方法,探讨"风雪"在情节推进、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等方面的作用.研究发现,"风雪"不仅为故事增色添彩,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和艺术价值.

    风雪神韵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文化意蕴

    论中国对普遍性人权道路的诠释和引领

    肖梦雨焦石文刘荣军
    124-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体向度的普遍性是人权概念的重要方面,《世界人权宣言》的通过标志着普遍性人权概念的正式成型.有别于美西方人权保障的特定范围化表露,通过增进国内人权的体系性充分实现、援助殖民地国家和地区实现民族自决权与发展中国家实现国家发展权、倡导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维护人类共同利益等形式和途径,中国正以言行一致的大国担当形象在世界范围内诠释着中国在人权观念认知上的"名实相副"和实践担当上的"知行合一",中国已然实现了从人权概念的跟随者到普遍性人权概念的引领者地位的角色转变."德不孤,必有邻",中国对普遍性人权概念的诠释和引领必将为人类文明的发展铺设一条人类人权保障的"康庄大道".

    普遍性人权中国人权道路知行合一

    张彦伟美术作品选

    张彦伟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