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伦理学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伦理学研究
伦理学研究

唐凯麟

双月刊

1671-9115

hn_llxyj@126.com

0731-88872086

410081

湖南省长沙市麓山南路36号《伦理学研究》编辑部

伦理学研究/Journal Studies in Eth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2002年9月,是国家一级学会——中国伦理学会,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一份学术理论刊物,其作为中国伦理学会的学术会刊,办刊宗旨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思想性和实践性的统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伦理道德体系服务。读者对象为高校从事伦理学教育和研究人员、理论宣传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建当代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前提批判

    晏辉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建中国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强烈愿望,源自人们对现代道德状况的忧虑,根源于人们试图过一种整体性的好生活的动机。前提批判旨在见出重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必要性乃由现代生产、交往和生活方式的历史逻辑决定;可能性则取决于我们是否已经具备了实现重建所必需的主体性条件,诸如对现代社会之客观逻辑的认知和领悟,天人之道、人伦之道和心性之道的现代形态,能否在理性原则支配下、在理性方法的指导下,充分运用知性所提供的概念和话语合乎逻辑地将三种逻辑呈现在表象里、把握在意识中,从而形成具有生命力的现代伦理范型。西方伦理学的现代转向固然提供了学术发生史意义上的参照系统,中国传统的伦理生活和伦理观念及其理论表达,固然属于同一族类中的资源,但它们都是附身性的存在;如果将附身性的资源变成具身性的能力,就必须基于对现代社会之历史逻辑的深刻理解,构建与这个社会相适应的原则、方法、概念和话语,而这只有充分且公开运用理论理性、创制理性和实践理性才能完成。前提就是根据,根据既是初始性力量,也是展开其自身的客观逻辑。没有一个将客体性和主体性统一到根据上来的前提批判,任何一种重建工作都不可能是彻底的。

    现代社会道德状况思想资源三种逻辑现代伦理范型

    新时代推进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道德向度

    叶丹
    14-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德在场,切实发挥道德的功能,是新时代扎实推进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推动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道德意涵在历史和实践的双重促动中发展,具体表征为政治性、人民性、时代性、系统性和最大限度的民主、公平与公正。这一进程不仅体现了中国政府治理的深刻变革,也彰显了道德价值的引领作用。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道德图式内涵包括为民服务的治理伦理核心,体现人民主体性协同融合治理的道德框架,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道德理想三大要素,共同构筑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坚实道德支撑。其在中国政府治理中充分发挥着道德净化、阐释和定向的功能。推进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道德在场实践原则,体现在坚持党对政府治理的全面领导,持续推进政府治理高质量发展和充分发挥数字赋能政府治理优势。构建出推进新时代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的新道德图式,必将促进构建起科学的善治格局,为实现中国政府治理现代化注入道德动能和实践动力。

    政府治理现代化道德维度道德图式道德力量

    自我伦理:一项现代性的灵魂工程

    曹刚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这是一个自我生活的时代,这个时代需要自我伦理,自我伦理的根本目标和主要任务是塑造灵魂,确立道德自我,其要解决的主要是当代社会的意义匮乏问题。灵魂工程是一项现代性的工程,道德自我是灵魂工程的核心。自我伦理是灵魂工程的建筑术,主要包括自知、自控、自爱三部分内容。

    自我伦理灵魂工程道德自我自我技术

    论现代"社会人"的道德人格塑造

    孙伟平张响娜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涂尔干看来,道德教育的本质在于促使人们以一种道德的方式生活。涂尔干的道德教育旨在在现代社会"道德失范"的状态下,解决人格与社会疏离的问题,回应构建道德人格的迫切诉求。他把社会学延伸至道德教育领域,运用"两重性"理论重新阐释了"社会"与"人格"概念。人格与社会具有内在关联,一方面,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另一方面,社会存在依赖人格活动。道德教育有助于调和人格与社会的张力,促进人格与社会的统一。面对现代人的人格危机,涂尔干认为必须重视道德的"义务""善""理性"性质,培育具备纪律精神、群体依恋、自主性"三要素"的健全人格。而实现这一愿景,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共同努力,完善道德教育的科学体系与创新路径。

    涂尔干道德教育社会人格两重性

    近三十年对现代新儒家家庭伦理研究的三重辨析

    吴根友傅佳一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转型,活跃在20世纪的现代新儒家对传统儒家家庭伦理有着持续性的讨论和反思,试图开辟一条重构现代家庭伦理的道路。近三十年来,当代研究者对现代新儒家家庭伦理思想亦给予了多方面关注,从不同角度对现代新儒家家庭伦理思想进行掘发,既有肯定、认同,也有否定、批判。依照传统性、现代性、个体性三个方面对近三十年有关现代新儒家家庭伦理思想的研究进行学术梳理与辨析,一方面,可为继续深入研究现代新儒家家庭伦理思想提供学术前缘,另一方面,也可借助对这些研究成果的辨析和反思,为当代及未来中国社会的家庭伦理建设,提供有益的思想启迪。

    现代新儒家家庭伦理三重辨析

    庄子"无情"论的伦理图景及其根源

    刘慧姝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庄子以"无情"来应对世间的人伦关系。庄子的"无情"源于大道,它既是不滞于世间俗情的恒物大情,也是大情运用于特定环境中的选择与态度。庄子兼顾超世与世情的"两行",源于人不得已的生存境况,揭示了养神、全生、守性之道,对不同位分的生存者而言,庄子死生一体、万化无极的世界观都贯彻其中,引导人们涵养真性、返归道初。庄子主张以"无情"应世,运用超脱世俗的精神对待世间伦常,以忘我来破除世间人伦的局限与偏情,推崇无偏私的真性大情,诉求超世的心灵自由与逍遥自在。庄子"无情"论展现了出于形上本源又回归本源的道德实践进路,不废人伦而逍遥于天地,其伦理思想对于安顿现代人浮躁漂泊的情感、净化私欲功利的心灵、培育内在的德性、诉求超越的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无情"形上的道德论伦理应对超世入世

    康德论从自然状态过渡到法权状态的五大理由

    詹世友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康德的法权理论是从纯粹实践理性法则中引申出的,所以排除了经验因素、现实功利、幸福等等的考量,而集中思考法权概念本身所内含的要求。在自然状态下人们的行为关系达不到法权概念的要求,只能暂时地、不稳定地获得自己的法权;只有法权状态(公民状态、公民宪政状态,其政体形态必定是共和制)才能克服这个缺陷。他主张,我们从自然状态过渡到法权状态具有五大理由,比如自然状态的历史发展中必然出现法权要素、无法出现人们联合起来的普遍的共同意志以实证立法、存在无法执行契约的困境、无法形成正规的具有最高强制力的权力机构、只能按对法权的主观理解行事等,而进入法权状态则能克服这些缺陷,并政治性地实现人们的外在自由。对人而言,走出自然状态,进入公民状态,是我们的义务。

    康德的法权学说自然状态法权状态过渡理由

    阿格妮丝·赫勒的日常生活本体论及其道德意义探析

    赵司空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赫勒的日常生活本体论解读可以从自我保存、个人主义、个性和有意义的生活四个方面展开。自我保存具有自我和社会两个维度,不仅是对已有个体的维护,也是对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会性的维护。赫勒所批判的个人主义弊端与将他人作为手段、排他主义和冷漠相关。尽管肯定自我保存的意义,但个性却具有更高的价值,它与类本质建立起自觉关系并使自由得以实现。日常生活本体论以有意义的生活为归宿。

    自我保存个人主义个性有意义的生活

    唐纳森与金里卡拓展式动物权利论的批判反思

    王云霞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纳森和金里卡鉴于动物保护运动事业之不畅,将其归因于传统动物权利论所勾画的人与动物关系之扁平化、单一化图景,并尝试将其拓展为家养动物拥有公民权、野生动物拥有主权、边缘动物拥有居留权的基于关系的动物正义理论。这一对传统动物权利论的激进政治拓展意在给未来的人与动物关系带来根本性变革,以使动物获得最大限度的保护,但它所面临的诸多问题也使其难免沦为不切实际的乌托邦。

    唐纳森金里卡传统动物权利论拓展式动物权利论动物

    论微生物伦理的困境及其出路

    王宽
    8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伦理揭示了微生物的四种价值,并据此提出微生物具有内在价值,从而证明微生物具有道德地位。但微生物伦理关于微生物具有内在价值的证明,关于尊重微生物功能的理论设想,以及关于自我防卫困境的阐释暴露出其自身面临着严重的理论困境。为此,微生物伦理应该强化微生物具有内在价值的证明;持有一种符合"环境整合主义"的开明自利态度;筛选制定保护微生物的伦理原则,包括人类自卫原则、基于弱式偏爱论的"非均衡原则"以及人与微生物互利原则。

    微生物伦理内在价值道德地位环境整合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