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张京华

月刊

1673-2219

llxyxb@163.com

0746-6381194

425100

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杨梓塘路130号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查看更多>>本刊为湖南科技学院主办的刊发理论研究文稿为主的综合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高校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路径选择

    蒋词恩陈欣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以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成为高校"三进"工作的中心任务."三进"工作要坚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原则,针对实事解答问题,把握时局发展先机,紧跟时势守正创新;坚持协同化发展,创新"三进"工作的方式方法,实现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全员育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协同全过程育人,高校各体系协同全方位育人;坚持"三阵地"建设,发挥学生组织的先进示范作用,打造"六要"教师队伍,建强网络思政育人阵地,提高高校"三进"工作的质量.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高校"三进"工作路径选择

    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价值追求及实践路径

    杨迎春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通过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进行分析,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契合的理论基础.同时,探讨了这种结合在文化传承和创新、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以及人类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等方面的价值追求.最后,提出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发挥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功能以及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等实践路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论逻辑价值追求实践路径

    认同、抉择与运用——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的认识

    陈水恩刘少兵蒋志文师逵...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达对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与传播成就了他的人生,奠定了其历史地位.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中国,李达抱着矢志不渝的救国理想,从一名爱国主义者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李达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对马克思主义的信念,积极参与建党,在国民党白色恐怖和日寇铁蹄蹂躏之下坚守马克思主义阵地,面对权威敢于坚持真理.同时,李达大胆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认识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把握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基本规律和指导高等教育建设与发展等方面,他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做出积极贡献,其中包括充实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探索李达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路径的认识,对新时代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篇章具有重要意义与启示.

    李达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毛泽东思想

    李达翻译《唯物史观解说》的意识形态考察

    吴俊平
    1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达译介的《唯物史观解说》是荷兰社会主义者郭泰撰写的一部专门介绍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著作.李达对《唯物史观解说》的翻译选择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蓬勃发展的时代要求.对李达译著的意识形态考察有助于将翻译文本纳入历史文化维度审视,通过对翻译文本的表层意义和深层意义的解读探究李达的翻译目的、翻译文本的构成、翻译文本的社会化和翻译文本价值,从而剖析翻译过程中意识形态体系的重构.李达翻译的《唯物史观解说》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阐述了社会变革的深刻规律,增强了国民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认同,启迪了民智,滋养了民德,关注了民生,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

    李达唯物史观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识形态

    陶寺学,一个崭新的人文学科

    吉成名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寺学是研究陶寺时期国家历史的学科.从学科大类来说,属于人文学科.从学科小类来说,属于历史学的三级学科.主要研究内容有:(一)唐部落的历史;(二)陶唐古国的历史;(三)唐虞古国的历史;(四)夏朝早期的历史;(五)陶寺国家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建立陶寺学具有以下重要意义:(一)文明探源工程的迫切需要;(二)补写中国早期国家历史的迫切需要;(三)研究中国传统文化起源的迫切需要;(四)当前经济、文化建设的迫切需要.陶寺学是一个潜力巨大、前景广阔、意义重大的人文学科.

    陶寺学陶寺遗址陶寺时期早期国家文明探源

    民间祭象:从文本记忆到族群认同

    杨增和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象的认识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现象,象在古史传说谱系中是主流体系之外的人物,象在儒家价值体系中呈现出来的是负面形象.象在民间的传说从未间断,经历了从文本记忆到文化认同的过程,潇水流域民众的祭象习俗成为明显的地域性标识."象封有庳"有丰富的民间文献支撑,在今双牌访尧村一带还有大量关于象的传说与遗存,其周边地区也有相关象的传说与遗迹.民间长期祭祀象源于"象去其傲,而象已圣矣",象悔过自新而"卒为善人",象强化与三苗部落交融而"泽加于其民",象舜和睦修好,情同手足.祭象的信仰空间体现为民间祭象的仪式表达,民间祭象的社会性空间,民间祭象仪式的延续.

    潇水流域民间象崇拜文本记忆族群认同

    异质叙事话语中的"象"书写

    王瑞华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舜象传说在流传的过程中历经了重要演变,不同的叙事话语系统对象的阐述是不同的."象耕"为舜服象神话原型,生成于远古舜象狩猎传说,舜服野象神话原型是猎人舜对野象的征服,"服象耕田"反映了原始稻作耕种文化中先民与象相共的历史."象傲"是阶序化的权威叙事文本中被长期固化的形象,象经历了由野象演变为人格化的舜弟象,知识阶层话语进一步将舜象传说史实化,儒家叙事话语则扩大了象的社会影响力.在普那路亚婚姻形态中,舜象叙事呈现出一种婚姻难题,象成为后来伦理价值观中的"象淫",象杀舜的核心动机是争夺巫师权,舜象叙事母题的实质是争夺财产权.

    形象建构叙事话语

    论柳宗元永州散文中的"缧囚意识"——兼论其对时空观的影响

    吴敏捷
    37-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柳宗元被贬永州后创作的散文具有强烈的"缧囚意识",这种"缧囚意识"是指柳宗元在永州散文创作中体现的罪人观念.这种"缧囚意识"是与屈原、贾谊等前人"骚怨精神"一脉相承.它具体表现在柳宗元在行文过程中不断地强调自己的"拘囚"困境和自身的"囚人"的身份,这深刻地影响了他对永州空间符号和时间观念的建构.在空间建构方面,他一方面受困于永州的狭小空间,一方面以文明者的身份凝视永州山水.在时间观念方面,一方面他以被贬永州为时间节点,将自己生命阶段划分为前后两期;一方面他对时间流逝,自己却受困于永州一事无成表示无奈和焦急.

    柳宗元"缧囚意识"罪人观念永州空间

    文学地理视域下柳宗元的"西山"隐喻

    李忠营仲华华
    4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创作了众多与西山相关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柳宗元从西山及其周边的现实空间出发,由"形栖"走向"神栖",消愁排闷,化解现实的苦难,并通过西山中的声音景观表达自己对西山景物的赞美及对不公命运的哀叹,排遣精神的压抑.精神与现实的双重压迫,最终使诗人将自己全部的政治意识熔铸西山空间之中,缘道路进退,物我同构,不分彼此.

    文学地理学西山景观空间隐喻

    运用瑶歌、祁阳小调宣传永州旅游的途径探析

    陈爱军潘静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旅游行业与音乐文化是息息相关的,旅游与音乐文化相结合,不仅能促进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给旅游行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文章结合永州当地特色音乐文化,分析瑶歌和祁阳小调的音乐特点以及传播现状,对永州本地的旅游行业进行现状分析,探究音乐旅游融合的途径,从而推动永州旅游业和音乐文化的融合发展.

    瑶歌祁阳小调永州旅游途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