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文艺论坛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文艺论坛
文艺论坛

江学恭

半月刊

2096-6474

chzypl@163.com

0731-84582637;84582634

410001

湖南省长沙市八一路227号

文艺论坛/Journal Commentaries on Literature and Art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创作与评论》(原名《理论与创作》)系湖南省唯一的创作与评论并重的大型文艺期刊,曾荣获中宣部“三创一争”先进单位、中国文联“舆情信息”先进单位、全国中文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等荣誉,据权威机构统计,该刊影响力已跻身于中国文学期刊前20名。该刊以“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文艺评论、追求湖湘气派、兼容百家风格”为宗旨,立足湖南、面向全国,坚守理想、关注当下,刊发优秀的文艺原创作品及精彩的文艺(文化)评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影像"的审美化生成——李子柒短视频艺术批评

    俞晓霞葛心乐
    64-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影像"是李子柒短视频作品中最具审美特质的形态,由"古风中国""中国女性"与"美好生活"三组复合性意象构成.李子柒在视频中将"图像—声音—文字"复合符号文艺形态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努力搭建审美化的"古典中国"意象;把中国传统性与现代性相融合,又构建了兼具传统性和现代性的"中国女性"身份,通过审美加工后的中国镜像,又具有媒介神话特性.李子柒打造了 一种"中国影像"的审美形态,成为被全球凝视的中国文化景观.

    李子柒短视频中国影像审美化生成

    VR电影《杀死大明星》的影像艺术生成

    王若存华楠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VR技术虚拟了三维真实世界,VR电影则在VR技术的发展中应运而生.《杀死大明星》利用VR为交互叙事的实现提供技术前提,以全景拍摄构筑了视听空间、用数字程序生成了虚拟世界,其交互模式使得人机对话成为可能、以VR播放设备实现了人与虚拟现实的连接.同时它也兼顾艺术性、观众主动性的叙事视角、时空多线性的叙事结构、知觉的具身化遥在体验、突出的引导性叙事处理等方式,呈现了虚拟世界的交互叙事艺术表达.无论是技术性还是艺术性,都是VR电影对于传统电影和VR技术应用的一种突破,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将来或可生成为一种意义更为广阔的VR影像艺术.

    《杀死大明星》VR电影虚拟现实交互叙事

    后疫情时代我国短视频业态情状及其叙事策略

    刘歆妍李夫生
    78-8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5G时代的到来、智媒云图的持续发展和对元宇宙探究的不断深入,后疫情时代短视频行业呈现出持续蓬勃发展的态势.本文通过对短视频行业现状的描述及其困境的探讨,对短视频持续健康发展的价值意义、条件保障和前景展望提出构想.认为未来短视频发展应坚持内容为王、受众导向、守正创新的叙事策略,进一步拓展内容话语空间、深化传播商业模式、实现与用户生活场景的深度融合.

    元宇宙短视频业态情状叙事策略

    土改小说的空间叙述与形式——以周立波《暴风骤雨》为中心的考察

    康富强蔡翔
    83-90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工作队下乡的土改小说而言,其空间叙述与形式是不容忽视的.不仅"时间开始了",从空间叙事开始也是其重要的叙事特征.对工作地空间的打开和离开决定了土改叙事的进入与结束,不同的空间叙述形式也影响了土改小说的具体生成面貌.不同于赵树理和丁玲土改小说中的内部空间构造法,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扣着工作队的视角,由外而内地进入未知的空间,这意味着小说要处理未知的"暗处"并向内探明.由于这种由外而内的空间叙述形式无法呈现出乡村社会"内爆"的革命路径,元茂屯的土改斗争不得不依赖于工作队不断地向内发动,而"三斗韩老六"就是这一系列的结果.作为典范土改的表达性建构,《暴风骤雨》及其错位的空间叙述形式反映了北满土改的急促性和区域性特征.

    土改小说《暴风骤雨》空间叙事工作队北满

    "故事"内外的自我探寻与身份突围——重读王安忆《我爱比尔》

    关琳琳
    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说《我爱比尔》对王安忆而言是一部具有独特意义的小说,"故事"内部主人公阿三的跨国迁移、自我探寻历程与文本外部小说家的身份突围构成并峙关联.一方面,王安忆以职业作家对文学与生活的观念和叙事的控制,触及199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与思想肌理;另一方面,身份认同的驱动使得王安忆在创作中将自身的立场渗透进小说的创作,呈现为"阿三"主体迁移过程中身份的混杂性与作家身份之间潜在性和暧昧性的互动.

    《我爱比尔》阿三王安忆自我困境身份突围

    启蒙与改革年代:未完成的娱乐片和被遮蔽的系列化

    包磊
    98-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得益于1978年"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时代语境的影荫与滋养,1980年代的中国电影进入了启蒙与改革的"新时期".当整个社会开始以崭新姿态舒展自身(两岸三地)、融通世界(东方与西方)时,中国电影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形态剧烈转型、重构.因应1980年代中期艺术电影的失语及退场,久未谋面的商业电影开始以"娱乐片"的形态从"边缘"走向"中心",只是囿于电影体制机制改革的拥阻不畅,这一"样式"在1980年代末呈现出了未完成的历史结构;与此同时,系列电影的创作也在类型理论的确证下于禁绝、内蕴、极致化之后,在"被遗忘的角落"显现出被精英权力话语遮蔽的时代症候.

    启蒙思潮改革年代娱乐片系列电影

    脉络、现状及叙事问题:对我国生态题材电影的一种观察

    邱振刚
    104-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开始了生态题材电影的创作,并出现了《大气层消失》等重要作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电影创作者进一步关注生态问题,创作了《可可西里》《天狗》等作品.这些影片更加明确地聚焦于生态话题,逐渐摆脱了将自然环境进行"物化"的传统思维,在以影像的力量批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向社会传递着生态伦理和环保观念.今后生态题材电影,需要推出更多更优秀的"头部作品""爆款影片",形成更广泛的产业自觉和创作自觉,把生态环境的发展变化更立体、更全面、更深刻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在全社会建立起更加科学的生态观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更加充足的精神动力.

    生态题材电影生态观念作者电影爆款影片电影叙事

    论西方科幻电影中的"未来上海"形象

    蒋卓伦张建安
    109-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方科幻电影中的"未来上海"呈现出敌托邦与异托邦两种城市形象,作为敌托邦充满了暴力与危机、封闭与限制、疏离与冷漠;作为异托邦显得或陌生、或隔离、或混杂,二者是他者空间与未来时间、虚构与真实在"未来上海"中相交融的结果.西方科幻电影采取了从再现到拟像的方式来建构"未来上海"形象,"未来上海"形象作为叙事空间在电影中不同程度地发挥着故事容器与叙事动力的叙事功能,现实中上海的未来感与地方感成了"未来上海"形象的建构基础.西方科幻电影中"未来上海"形象建构的启示意义,主要有敌托邦背后人类对科技发展隐含危机的恐惧与焦虑,以及异托邦背后西方对东方的自我投射,其实质仍是西方中心主义思想的延续.同时,亦可见科幻电影对城市的"未来考古"价值,以及科幻电影对城市形象建构的局限性.

    西方科幻电影"未来上海"敌托邦异托邦形象学

    先贤人格和红色精神的音像塑造——以北京大学美育创新实践为例

    周映辰
    115-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大学的艺术教育历史悠久,百多年来形成深厚传统.依托多学科优势,新世纪以来在历史和红色主题音乐剧MFA的教学、创作和艺术实践中,以多部剧作的公演探索了一条美育实践新路.在先贤人格和红色精神的音像塑造中,完成了新时代艺术人才的培养使命.

    《元培校长》《大钊先生》《刘天华》美育创新音乐剧MFA

    绘本化:跨文化交流背景下的民间故事重构——以"海上丝绸之路风情艺术绘本"系列为例

    肖云
    119-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间故事的绘本化成为近年来日渐成熟的创作出版转向,且得到了有力的理论呼应和市场支持.中国民间故事绘本的发展日趋成熟,如何妥帖地以绘本和汉语书写来重构外国民间经典,是值得积极思考和尝试的议题.以"海上丝绸之路风情艺术绘本"系列为例予以剖析可知,以国际合作的方式,深度挖掘民间故事的现代教育意义,立足于民间故事的"绘本化",从主题策划、文本改编、图文交互等层面推陈出新,不仅能有效促进文化艺术的跨域交流,也能为同类尝试提供可资借鉴的重要启示.

    域外民间故事绘本化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