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福利制度视角下的社会权利及本土化反思

    王梦怡彭华民
    97-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民身份一直是社会学研究的重要理论概念之一,社会权利是公民身份要素中的重要一环.分析西方公民身份发展过程中的自由主义和共和主义取向,结合中国社会福利制度转型的实际情况,对于进一步讨论社会权利的本土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发展中国组合式普惠型福利制度的背景下,社会权利在强调国家责任的同时,也应重视市场、家庭、非政府组织的作用,形成福利多元的提供主体,同时个人也要形成公民自觉.

    社会权利自由主义共和主义社会福利社会政策

    行政公益诉讼制度的客观化构建——基于司法审查法治秩序形塑功能的分析

    汪栋
    106-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政公益诉讼作为客观诉讼,区别于以权利保障为价值导向的主观诉讼,其诉讼目标是维护与构建客观法规范体系,由此决定其制度功能是凝聚政治共识、形塑法治秩序,为实现此功能,必须选择与设置具有司法能动性的诉讼程序规则.因而行政公益诉讼制度客观化构建的基本路径是完善司法审查程序的"协商民主"这一宪法体制意义上商谈论证的制度功能,重构行政公益诉讼的启动机制、社会参与机制、证据规则、裁判规则等制度机制.以个案审理尤其是附带规范性文件审查的方式,协调与规范行政公益诉讼过程中检察机关、行政机关、审判机关等国家机关与社会组织等诉讼主体之间的关系,整合国家与社会的公共治理资源,协同推进行政法治进程.

    行政公益诉讼客观法制度功能规范性文件审查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法理辨析与机制协调

    黄胜开
    119-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与环境民事公益诉讼是两种具有不同法律属性、救济功能的环境损害司法救济机制.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法理基础应该溯源于我国宪法规定的国家环保责任,其目的在于通过赋予行政机关司法索赔权,强化行政机关在环境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弥补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主体行为动能不足的限制.我国应重构环境损害赔偿诉讼机制的价值体系,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应以"损害填补"作为其价值依归,而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应回归法律监督的价值本源.在具体程序完善中,应明确环境损害赔偿诉讼的起诉范围、顺序机制、诉讼管辖等问题.

    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环境民事公益诉讼生态文明

    "天人相分""隆礼重法":荀子思想的系统把握——重写先秦思想史系列

    祁志祥
    129-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生活在战国末期的荀子是先秦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高扬舜禹之道和孔子仁学,在批判六家、五霸的基础上广采博取、推陈出新,构筑了天人相分、人性本恶、内圣外王、礼主刑辅、革命义兵的思想大厦.在天人关系上,他彻底否定有神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同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天命而用之".在人性问题上,他既肯定人欲本恶,又强调善的道德意识是人的特征,源于人的"心知"本性,实际上走向二重人性论,由此建构起"君子之道"和"君之所道"."君子之道"包括贵礼、尚诚、劝学、隆师、慎友、征圣、宗经等修养方法."君之所道"包括仁政民主、裕民富民、礼主刑辅、尚贤使能等经世方略.荀子进而提出"从义不从父"的"子道","从道不从君"的"臣道"与"议兵以仁义为本"的军事主张.荀子学说体大思精,具有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人文主义关怀,是周代贵人轻天、贵德轻神思想特征的典型证明,至今仍有巨大的现实意义.

    天人相分人性善恶内圣外王礼主刑辅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两党的话语权博弈——以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为视角的解读

    王栋
    142-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重视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是中国共产党的传统和优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扩大马克思主义影响力,中国共产党领导进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群体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诸如书刊发行、学术论战及传统文化等方面同国民党进行了激烈的话语权博弈,从学理层面深刻论证了中国共产党革命话语的合理性,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最终确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梳理该时期国共两党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话语权博弈历程,进一步深化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哲学社会科学的认识,对应对当前我国面临的意识形态领域挑战,警惕反马克思主义错误思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意识形态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博弈国共两党

    《路得记》女主人公"他者"性别形象超越的层次性

    李瑛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传统父权社会秉持男性本位的制度文化,从宗教哲学关系本体论角度看,女性位置在父权视域的性别关系中基本上是在具有相对主体地位的"我—你"与处于绝对客体位置的"我—它"之间流转.在女性主义研究中,"女性"概念的研究起点是性别客体"他者",女性自我主体性的建立在于从"绝对他者"到"相对他者",类似于从二元关系中的"它"超越到"你".据此分析《路得记》中女主人公路得,发现:(1)由于路得在国籍身份、社会阶层和辈分伦理中的复杂集中的弱势位置,集中于路得主体性建立的性别"他者"过程有存在、伦理、政治和审美四个依次递进层次的形象,体现出路得从绝对工具性的"它"提升到具有社会尊严的"你"过程的艰辛复杂;(2)从女性主义理论"他者"内部的逻辑看,女性自我主体性的连贯发展,可以综合立足于存在、伦理、政治和审美多层次的"他者"形象,即女性从"它"提升到"你"的超越可以整合多重途径.

    绝对他者相对他者我—你我—它

    人物介绍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