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如何用民主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关于科学决策与民主决策一般程序的思考

    桑玉成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主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重要论述,揭示了我国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旨归.如何通过科学的制度设计和程序安排,使民主是"用来解决人民需要解决的问题的"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过程的主题,需要从决策主体、决策程序、决策依据、决策议题这四个基本方面考虑,即解决"谁""通过什么程序""基于什么依据""对什么议题"作出决定的问题.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的基本精神,是需要给决策主体对公共事务的决策"增加难度",倡导审慎决策,避免公共决策中的武断和草率.

    全过程人民民主民主政治公共决策以人民为中心

    生命政治生产与大都市——论哈特与奈格里的"空间正义"思想

    李永刚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主义的发展与空间密切相关,是资本空间化与空间资本化的历程.亨利·列斐伏尔揭示了"空间拜物教"的实质,批判了"空间生产",却囿于空间来理解作为劳动力的承担者的身体或生命,因而无法找到克服身体空间的拜物教的真正方法.哈特与奈格里则综合了福柯的生命政治思想与马克思的"一般智力"思想,以生命或身体的创造性力量为基点来理解生命政治生产.在后工业时代,生命政治生产这一在质上占有优势的生产方式构造了与其相应的社会,即以诸众平等占有生产资料的共同性为基础的"共同性社会",其空间呈现形式是大都市.诸众反抗资本与权力对共同性的剥夺,力图实现都市民主与全球民主,即在大都市与全球两个层面上的空间正义.

    空间拜物教生命政治生产共同性社会大都市空间正义

    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亚里士多德式诠释进路

    曹康莉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亚里士多德式马克思主义洞察到了马克思伦理思想中存在规范内容的特点,它吸收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美德伦理学所提供的理论资源,致力于把马克思思想放置到亚里士多德伦理传统之中加以诠释.在价值取向方面,它把马克思学说解读为伦理—政治体系:伦理部分揭示出好生活的构成要素,政治部分则保障着好生活的现实化.在方法基础方面,它把马克思思想重构为"类本质—异化—革命—复归本质"的框架,试图把本质概念及其内在的目的规定性作为规范来源.然而,该进路忽略了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整体性和独创性.实际上,随着历史唯物主义被确立为根本方法,马克思开始批判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概念,个性和解放个性的否定式表达取代了本质和复归本质的思考框架,成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规范基础所在.因此,考察和反思亚里士多德式马克思主义对于理解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意义重大.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亚里士多德式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叙事结构与叙事话语建构

    李秋烟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成就.建立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话语叙事结构,对于创新世界民主政治的理论谱系和表现形态,找寻全人类共同价值追求的普遍性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准确理解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科学内涵和价值优势,可深入了解其实践的内在逻辑,构建以时空叙事、比较叙事和辩证方法为核心的话语叙事结构,并全面阐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本质属性、比较优势和对外传播潜力.将这一叙事结构应用于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和话语创新中,方能逐步构建起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融通中外的叙事话语.

    全过程人民民主叙事话语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

    本体探讨与方法建构:制度哲学视域下国家制度安全探析

    杨玉城张振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制度安全既需要积极实践与充分行动,更需要哲学层面的追问与反思.在国家制度安全的哲学可能中,揭示制度元问题的制度哲学能为探究国家制度安全提供系统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在制度哲学视域下,依据制度的本质属性,稳定与变化、部分与整体、秩序与自由、开放与目的、结构与功能、主观与客观的辩证统一,构成了国家制度安全的本体论内容.在认识论引导与本体论规定下,应从价值、主体、本体、过程、环境等维度建构维护国家制度安全的方法论框架,从而推动实现国家制度安全能力的涌现.

    国家制度安全制度哲学本体论方法论

    行政规范自治:社区协商治理的向度、过程与进路——基于多案例社区比较

    赵益晨张大维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大抓基层、加强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的鲜明指向.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广泛实践使城市社区如何衔接好自治与行政的关系,探索出中国式现代化的社区治理道路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其中,社区协商作为治理进路之一,考察其在现阶段如何实现自治与行政关系的制度化衔接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已有研究将共识塑造和行政惯习作为认识我国社区协商治理的功能向度,并选取了民政部协商典型案例中的三组个案进行比较分析后发现,社区居委会从民意整合到共识回应的衔接推进构成了社区协商治理过程.该过程一方面表现为居委会的能动性作用,另一方面表现为上级部门以行政问责与资源下沉等方式实现对社区自治的规范性约束,使前者在约束性框架内开展活动,二者共同构成了社区协商治理进路.由此展现了我国基层协商民主作为社会治理体系中纵向衔接行政体制与基层自治的重要组成,其中,行政力量正成为引导和培育社区自治的能动要素,行政规范自治的过程推动了基层民主实践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契合.

    协商治理社区治理自治行政规范化

    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韩文龙李艳春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可以释放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有助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就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表现、效应、机制与实践路径而言,深度融合表现为数字经济加速产业资本循环、产业资本循环迫使数字经济迭代创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三个方面.深度融合具有创造新的价值创造体系、新的价值分配体系、新的价值流通体系和新的使用价值消费体系四个方面的效应.数字经济深度融入实体经济的机制包括以数字技术创新提高实体经济劳动生产率、以海量数据科学指导实体经济分配比例、以平台化组织方式提高实体经济交换效率、以算法技术精准满足实体经济个性化消费等;实体经济深度融入数字经济的机制包括以数字化转型扩大数字经济的作用范围、以工业互联网促进数字经济的网络协同效应、以智能制造倒逼数字经济的技术体系创新等.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路径可具体化为基础支撑、动力支撑、组织支撑和技术支撑四个层面.

    数字经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实现路径

    数据所有权的三重转变——以平台资本主义中数据资本的运生逻辑为线索

    程远航
    6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步入数字经济时代,以数据要素为核心的数字资本生产过程使传统财产所有权的权利体系难以为继,催生了数据所有权的新形态.以平台资本主义数据资本的运生逻辑为线索,可以发现数据所有权的三重转变.在数据资源价值化过程中,以用户消费性的无偿数字劳动生产形式,实现从数据所有权到数据使用权的转变.在数据价值资本化过程中,以平台对数字资本的剥夺性积累形式,实现从数据所有权到数据掌控权的转变.从用户的数据使用权到平台的数据掌控权,意味着传统的所有权由权利束集合裂变为单一的数据所有权,形成了"数据鸿沟"中的隐性剥削.消除平台资本主义的隐性剥削,需要在数据资本公有化中推进从数据确权到数据共享.

    数据所有权数字劳动数字资本积累数据确权数据共享

    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财富积累机制研究

    陈姝兴张明明
    74-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要"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促进共同富裕,短板和弱项在农村,而实现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的财富积累.财富积累能够提升农民创造财富的能力、拓宽农民家庭的收入来源渠道、调节再分配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而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科学分析农民财富积累的现状和实现方式有助于为揭示驱动农民工资性、经营性、财产性和转移性财富积累的动力机制提供方向指引.为进一步夯实不同类型财富的积累机制以扎实推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应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完善农村产业融合利益联结机制、深化农村"三块地"改革以及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质量.

    党的二十大农民农村共同富裕财富积累动力机制

    营商环境赋能工业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与提升路径

    侯冠宇
    85-97页
    查看更多>>摘要:营商环境是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基于系统理论与组态视角、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进行实证分析,有助于厘清营商环境与工业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营商环境对工业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提升作用;影响路径主要有"政府效率与市场公平"驱动型和"政府关怀"驱动型,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异质性.因此,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应考虑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与制度环境等因素,形成具有针对性的区域发展策略,最终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

    营商环境高质量发展新发展格局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