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理论月刊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理论月刊
理论月刊

张国强

月刊

1004-0544

llyk1@sina.com

027-87813665;87812386;

430070

武汉市武昌紫阳东路45号

理论月刊/Journal Theory Monthl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和服务方针,在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在研究和宣传我国改革开放方面,都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国家和湖北省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和广大作者、读者的广泛欢迎。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现实和理论逻辑

    郭国祥王钰涵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有其深刻的历史、现实和理论逻辑.历史层面,近代中国政治的发展特别是民族救亡运动需要新的思想来引领,近代中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的觉醒,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双重超越"的情怀为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深沉的思想动力.现实层面,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马克思主义来到中国提供了重要的历史契机,工人阶级的成长壮大和工人运动的新发展为选择马克思主义提供了坚实的阶级基础.理论层面,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成了中国人自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深层文化根源;马克思主义本身的优秀品质和独特魅力是马克思主义能够扎根中国大地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近代中国五四运动十月革命

    论习近平的叙事艺术及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造性运用

    胡艺华徐峰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故事把宏大叙事与个体认同有机贯通,既体现事、理、情的交融,也蕴含真、善、美的统一,是独具特色而又意蕴深厚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把故事引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以广为传诵的故事阐释大道理、传递家国情,以亲身经历的故事弘扬主旋律、提振精气神,展现了精妙而高超的叙事艺术,有效地开拓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路径.立足于新时代的语境,面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难题,深入学习并精准把握习近平总书记以故事释理传情的独特智慧,切实探索以故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有效方略显得尤为迫切.

    故事叙事艺术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从"乡政村治"到"乡村治理":政权建设视角下的农村基层政治变迁——对"乡政村治"框架的再认识

    陈军亚肖静
    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政村治"是20世纪80年代后,国家基层政权建设的大背景之下,对我国农村基层政权组织架构的概括.在当下,现代国家建设进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建设阶段,"乡村治理"日益被纳入国家治理体系之中,更多体现的是国家基层治理体系的功能和要求.在"乡村治理"的话语之下,"乡政"不仅是一个政权层级意义上的概念,而且成为一个地域意义上的治理概念;不仅兼具政权意义上的纵向层级功能,同时也具有治理意义上的横向扩展功能.从"乡政村治"向"乡村治理"的话语转变,背后体现的是农村基层政权从组织体系建设向治理功能建设的路径变迁.这一路径变迁符合现代国家政权建设的一般规律.

    乡政村治乡村治理政权建设

    历史赓续、实践驱动与本质创新:"以人民为中心"行政价值观的生成理路

    杨建武
    29-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政价值观是公共行政之"魂",是一个政府所秉承的行政指南,深刻影响公共行政实践.新时代背景下,通过行政价值观的重塑有助于进一步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以人民为中心"的行政价值观,是区别于西方行政价值观的中国化最新成果,有着深厚的历史逻辑、鲜明的实践逻辑、深刻的理论逻辑,是优秀文化与理论基础的传承、行政发展与价值塑造的实践、价值内核与理念体系的创新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将"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融入公共行政的理念层面,构建以人民为中心的行政价值观体系,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以人民为中心行政价值观生成理路

    技术嵌入与组织吸纳:党的全面领导与数字政府建设的双向塑造——基于A县级市"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分析

    王绪王敏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政府建设存在技术与组织互为因果的过程逻辑,在这一逻辑中信息技术在政府固有的结构环境条件下对政府进行重塑,阐释数字政府建设的实现机制必须以此为逻辑起点.在中国语境下,党政体制是政府变革独具特色的结构环境.基于此,构建了"技术嵌入—组织吸纳"的分析框架,并通过对A县级市"最多跑一次"改革的个案分析发现,党的全面领导通过理念引领、顶层设计、领导势能和权力重塑将技术嵌入政府组织进而推动政府的数字化转型的过程和党组织通过吸纳技术延伸政治路线、丰富领导技术、优化党政结构、强化法理权威,实现党的全面领导的适应性调整,以契合领导数字治理需要的过程互助共生.这一双向过程共同推动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的实现,进而激发了党的领导优势更好的转化为治理效能.

    党的全面领导数字政府技术嵌入组织吸纳"最多跑一次"改革

    中国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制度:构成要素、政治功能及其现实挑战

    仇赟
    5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党百年来,我国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从孕育形成到发展成熟再到 日臻完善,逐步健全完善了管理体制、培训形式、培训内容、教学管理、基础保障等方面的系统规定,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体系.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制度,作为干部宏观管理制度之一,属于制度治党、依规治党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2022年,是实施《2018-2022年全国干部教育培训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下一个五年规划的谋划之年.在此节点上,对我国党政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制度的构成要素、政治功能及矛盾挑战等进行系统梳理和分析,进一步厘清制度内涵、分析制度功能、匡正制度效用,既有利于在理论层面丰富党内法规制度体系研究,也有利于在实践层面把握制度本质属性,强化制度调适性,发挥制度优越性.

    党政领导干部干部教育培训制度党内法规制度治党政党政治

    1939-1942年延安在职干部学习运动的经验与启示

    朱益飞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9-1942年的延安在职干部学习运动在中共百年建党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意义,是中国共产党全面塑造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一次伟大探索.它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建立了规范系统的学习保障体系,注重通过学习分层以实现良好的学习效果.这次学习运动展现了中共的高度理论自觉与 自信,开启了党内自上而下、统一领导马克思主义学习的新模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形象,为延安整风运动的顺利开展和统一党内思想奠定了前期基础.延安在职干部学习运动的基本经验对新时代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具有良好的借鉴意义.

    中国共产党延安在职干部学习运动学习型政党

    政治经济学视角下平台经济的垄断性探析

    陈姝兴郑凌峰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平台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社会生活和经济运行方面都具有强大效力.数字平台具有四个主要特征,即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网络效应、双(多)边市场,以算力、算法、数据为核心要素的数字技术是构造平台的基础.这些模式和技术特征使平台具有天然的垄断倾向,以风险投资为代表的虚拟资本在推进平台垄断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数字平台的垄断虽然产生了一定益处,但在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都有更加明显的负面作用.解决平台经济的垄断问题要从底层的资本逻辑出发,要在竞争、分配、资本、监管四个方面发力,从而弱化垄断力量,削减超额利润,促使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平台经济反垄断资本逻辑超额利润

    文化产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内在逻辑与实践路径

    秦会朵范建华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发文明确提出以文化产业助力乡村振兴,这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后,在新发展阶段推进乡村全方位、全领域、全过程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新面向.一方面,要实现乡村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文化产业助推;另一方面,文化产业自身的多重属性决定了其对挖掘乡村多元功能价值,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内在动能.同时,文化产业以助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为着力点,以文化创意赋能传统产业、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目标;以挖掘优秀乡土文化,活化农耕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新乡贤文化,实现乡村治理结构的科学性、合理性与可持续性,形成乡村自治、法治、德治三位一体的基层治理体系为抓手.为探索文化赋能、市场导向、产业兴旺的新发展路径,作出积极努力.着重从文化产业推动科技创新、催生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实现全产业链联动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发挥主体功能作用,构建科学合理、良性发展的人才链等几个向度以助力乡村全面振兴提出了新的思考.

    特色文化产业乡村全面振兴内在逻辑实践路径

    艺术乡建与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陆梓欣齐骥
    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的高效率、公平和绿色可持续的发展.推动乡村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乡村全面发展、充分发展和适应美好生活多元化需求、高品质供给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艺术乡建作为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手段,在乡村实践中可通过协同紧密的时空关联及嵌入互补的场景关联,与乡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并以文化价值再构、空间场景重塑、村落关系再生为支点,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在乡村振兴中,艺术乡建以凝练形象表达,优化创意设计,激发知识蜂鸣,创造审美体验等途径,实现涵盖文化内容、文化产品、文化事件、文化旅游领域在内的乡村文化产业发展范式创新,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产业艺术乡建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