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曾凡钦

双月刊

1674-8468

pfxbzlx@vip.163.com

020-87256677

510091

广州市麓景路2号 广东省皮肤病医院11楼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n Dermato-Venere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皮肤病专业季刊。设有多个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皮肤性病科的专业人员,并兼相关学科的医药卫生和科研人员及基层医药卫生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皮炎外瓶霉黑色素的致病力:基于大蜡螟感染模型的评估

    刘应辉陈阳霞谢振谋刘红芳...
    657-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采用大蜡螟-皮炎外瓶霉模型评估皮炎外瓶霉黑色素的致病力.方法 采用"共生法"恢复皮炎外瓶霉白化株黑色素的生成,使用皮炎外瓶霉白化株、色素株及色素恢复株构建大蜡螟感染模型,观察最佳感染浓度下各组大蜡螟生存曲线、外观表现及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结果 采用"共生法"可以恢复皮炎外瓶霉白化株黑色素的生成,孢子浓度107/mL为大蜡螟-皮炎外瓶霉模型的最佳感染浓度.观察终点时,白化株组存活率低于色素株组、色素恢复株组,生存曲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色素株组与白化株组:x2=6.11,P=0.013;色素恢复株组与白化株组:x2=6.37,P=0.010),而色素株组与色素恢复株组生存曲线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1,P=0.940).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与白化株相比,皮炎外瓶霉色素株及色素恢复株可吸引更多大蜡螟血细胞聚集,形成更大的感染性结节.结论 在蜡螟感染模型中,皮炎外瓶霉白化株表现出比色素株更强的致病力,恢复白化株黑色素的生成,可以逆转白化株致病力.

    皮炎外瓶霉黑色素大蜡螟致病力生存曲线

    ALA光动力荧光技术联合皮肤镜在面部区域癌化诊断中的应用

    夏丽晔王为平尚智伟
    664-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5-氨基戊酮酸(ALA)光动力荧光技术联合皮肤镜在面部区域癌变及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纳入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皮肤科光线性角化病、BOWEN病、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患者共52例,每位患者均先后采用肉眼观察和ALA光动力荧光显影,比较两者的面积差异.对ALA光动力荧光显影区域进行8等份扇形分区,对每个扇形分区进行皮肤镜检查,判断有无癌前病变表现,并对病变面积和严重程度进行评分.结果 52例患者ALA光动力荧光显影面积均大于肉眼观察皮损面积,两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均P<0.001).ALA光动力荧光显影区域内皮肤镜检查均发现有不同面积和不同严重程度的癌前病变特征,其面积和严重程度评分分别为4.55±1.21、5.45±2.42、6.64±2.84、5.27±1.95.结论 ALA光动力荧光诊断联合皮肤镜检查能够发现肉眼无法察觉的区域癌前病变,为皮肤癌前病变的早期筛查和早期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区域癌化5-氨基戊酮酸光动力荧光诊断皮肤镜

    两种分化试剂对麻风杆菌的染色效果比较

    文肖李佳峰李帼敏彭婉晴...
    669-6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20%硫酸和酸性酒精作为分化试剂对麻风杆菌的染色效果,为麻风患者选取更好的抗酸染色分化试剂.方法 选择61例确诊为麻风阳性患者的皮损组织切片,在分化时间为0.5、1.0、1.5 min下,分别采用20%的硫酸和成品试剂盒内酸性酒精分化,观察并比较两种方法下连续切片菌落量以及汗腺附近红色异染颗粒的变化.结果 在分化时间0.5、1.0、1.5 min下,同一患者蜡块的连续切片中,20%硫酸均比成品试剂盒内酸性酒精染出更多的菌落(P值分别为0.038、0.012、0.017),并更容易染出汗腺异染小颗粒(均P<0.001).结论 在麻风杆菌染色检测中,使用20%硫酸分化比成品试剂盒内酸性酒精分化的菌落量表达效果更显著.

    麻风杆菌抗酸染色皮肤组织病理学20%硫酸分化试剂

    肢端无毛部位表皮囊肿临床病理特征分析

    卢博高腾赵丽萍张士发...
    674-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肢端无毛部位表皮囊肿的特点.方法 收集3例肢端无毛部位表皮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及病理特点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3例患者发病时间4个月至1年.1例患者皮损位于右手第2指掌侧,局部有外伤史;2例皮损均位于足底部侧缘,均无外伤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均显示囊壁由复层鳞状上皮构成,可见颗粒层,囊腔内充填角质物质,符合典型表皮囊肿的组织病理学改变,且与有毛部位的表皮囊肿组织病理特点相同.采用手术全切除囊肿,随访半年后无复发.结论 肢端无毛部位的表皮囊肿发病时间较短,表面未见开口,无自发性破溃及豆渣样物排出.病理改变与有毛部位的表皮囊肿相同.治疗首选手术完整切除.

    表皮囊肿肢端无毛部位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银屑病合并肥胖的潜在机制及中药预测

    徐玲云张峻岭
    679-6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探索银屑病合并肥胖状态的核心靶点、重要通路以及潜在治疗中药.方法 利用OMIM、GeneCards、DisGeNET、TTD数据库查找银屑病与肥胖两病的共同作用靶点,通过Cytoscape鉴定核心共同靶点.对核心靶点进行GO及KEGG分析以阐明相关生物学过程.最终通过Coremine Medical数据库预测对核心靶点具有调控作用的相关中药.结果 银屑病合并肥胖的交集核心靶点基因共 13 个(IL-6、STAT3、TNF、IL-1B、IL-10、IFNG、CCL2、ICAM1、TLR4、TP53、CRP、PPARG、TYK2).富集显示上述靶点主要生物学过程涉及STAT受体信号通路和IL-8合成及调节等方面.KEGG分析显示主要涉及炎症性肠病及脂质和动脉粥样硬化通路.中药预测结果显示姜黄、人参、丹参、厚朴花、灵芝、黄连等多味中药具有潜在疗效.这些中药主要归脾胃经、肺经等,多行活血化瘀、补气、祛湿等功效.结论 银屑病与肥胖发病共有13个共同核心靶点,其发病与机体持续性炎症及血管改变相关.预测的中药为银屑病合并肥胖的治疗提供了依据.

    银屑病肥胖生物信息学中药

    火针联合中药复方治疗痤疮临床疗效的meta分析

    黄彩菲肖琳朱雪萍孙虹...
    687-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利用meta分析系统评价火针联合中药复方治疗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 以中国知网、泉方、万方、维普、Pubmed和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为检索库,使用计算机对建库至2023年12月12日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并纳入所有治疗组应用火针联合中药复方治疗痤疮的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纳入文献由2名研究员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的标准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4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共收集20篇合格的研究报告,共纳入病例1 889例,其中治疗组945例、对照组944例,两组间临床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4.62,95%CI:3.28-6.51,P<0.001],且治疗组痊愈率、显效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 火针联合中药复方治疗痤疮可提高其临床疗效,且优于单纯使用中药组,是临床治疗痤疮的有效方法.

    痤疮火针中药meta分析文献质量评价

    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儿童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附10例报告

    付涛祝亮高永雷谢芳...
    696-7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儿童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年11月至2022年11月于永城市中心医院就诊且符合入组标准的10例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儿,给予司库奇尤单抗皮下注射治疗,随访52周.记录患儿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儿童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CDLQI)变化,并观察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治疗4周时,8例患者达到PASI 75,其中7例达到PASI 90,5例达到PASI 100;8周时,10例全部达到PASI 75,其中8例达到PASI 100;12周时,10例全部达到PASI 100;52周时,9例达到PASI 75,其中8例达到PASI 90,7例达到PASI 100.治疗4周时,所有患者CDLQI评分明显降低;52周时,CDLQI评分均降至0分.随访期间所有患儿未见相关不良反应.结论 司库奇尤单抗治疗儿童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起效快,疗效持久,能迅速改善患儿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

    儿童银屑病司库奇尤单抗

    右侧阴囊丘疹性棘层松解角化不良1例

    魏孔熙张茹杜进苹聂芳...
    701-70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右侧阴囊丘疹性棘层松解角化不良1例.患者男,58岁.因右侧阴囊丘疹伴瘙痒5年余就诊.皮肤科检查:右侧腹股沟及大腿根部大片密集或散在的粟粒至绿豆大小的丘疹,部分呈斑块状,表面轻微糜烂、浸渍、发白.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表皮不规则增生,棘层松解,形成表皮内疱,可见较多角化不良细胞,真皮浅层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诊断:丘疹性棘层松解角化不良.予CO2点阵激光治疗.2年后随访,患者皮疹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棘层松解角化不良丘疹阴囊CO2点阵激光

    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

    黄家敏孙兆军任海悦
    705-7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原发性皮肤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1例.患者男,23岁,因背部红色结节5年就诊.皮肤科检查:背部多发大小不一红色结节,约5 mm ×5 mm~10 mm × 15 mm,表面光滑,边界清,未见明显鳞屑,质地较软,无压痛.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层及皮下组织淋巴组织增生呈结节状分布,部分滤泡萎缩,其周围及小汗腺周围可见小-中等的中心细胞样及单核细胞样细胞围绕,局部侵及皮下脂肪组织.免疫组化示:CD20(+)、CD21(FDC 网+)、CD23(FDC 网+)、kappa(+)、Bcl-2(+)、CD43(部分+)、Ki-67(10%+),CD3、CD4、CD5、CD8、Lambda、Bcl-6、Cyclin-D1 均阴性.诊断:原发性皮肤边缘区 B 细胞淋巴瘤.患者放弃治疗,1年后失访.

    淋巴瘤B细胞边缘区

    玫瑰痤疮治疗新进展

    李嘉肖树朋王宇
    710-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玫瑰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特征包括阵发性潮红、持久性红斑、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玫瑰痤疮发病机制复杂,传统疗法虽已被证实可改善患者症状,但其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针对玫瑰痤疮的治疗,国内外学者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在局部注射、系统药物、物理治疗等领域皆有新进展.肉毒杆菌毒素(BTX)注射可改善患者面部红斑、潮红并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原本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如氨甲环酸和二甲双胍等,亦被发现对玫瑰痤疮具有潜在疗效.此外,针对玫瑰痤疮患者所合并的神经精神系统或消化系统疾病进行治疗,也可缓解患者的皮肤病变.本文综述近年来玫瑰痤疮治疗的新进展,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玫瑰痤疮局部注射系统药物治疗物理治疗肉毒杆菌毒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