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曾凡钦

双月刊

1674-8468

pfxbzlx@vip.163.com

020-87256677

510091

广州市麓景路2号 广东省皮肤病医院11楼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n Dermato-Venere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皮肤病专业季刊。设有多个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皮肤性病科的专业人员,并兼相关学科的医药卫生和科研人员及基层医药卫生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神经梅毒脑脊液代谢组学分析:潜在诊断生物标记物的鉴定

    贺媛媛吴嘉欣陈钊琪邓梓亮...
    801-8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代谢物,以确定潜在的诊断标志物.方法 利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的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5例神经梅毒患者和5例梅毒/非神经梅毒患者的脑脊液样本.将原始数据经过质量控制和归一化处理后,进行数据分析(主成分分析、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层次聚类分析)确定两组间的差异代谢物.结果 神经梅毒患者体内,有6种代谢物显著升高,分别是 Pro-leu、nudifloramide、N-oleoyl glycine、DMP 777、(±)-propionylcarnitine 和 3 β-hydroxy-5-cholenoic acid.这6种代谢物两组间的差异倍数范围是1.7-4.5.结论 所发现的代谢物,特别是nudifloramide和N-oleoyl glycine,曾被报道与其他神经系统疾病有关,其在神经梅毒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神经梅毒代谢组学分析脑脊液诊断生物标志物

    雌二醇在淋球菌感染模型中对JAK/STAT通路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郑春婵钟莉李思锐林映萍...
    810-8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雌二醇(E2)在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淋球菌(Ng)感染模型中对JAK/STAT通路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从8~10周龄SPF级C57BL/6雌性小鼠中获取单个核细胞悬液,设空白组、雌二醇(E2)组、淋病奈瑟菌(Ng)组和淋病奈瑟菌+雌二醇(Ng+E2)组.空白组为10%FBS+RPMI1640培养基+单个核细胞,E2组为10%FBS+RPMI1640培养基+单个核细胞+E2溶液,Ng组为10%FBS+RPMI1640培养基+单个核细胞+Ng裂解液,Ng+E2组为10%FBS+RPMI1640培养基+单个核细胞+Ng裂解液+E2溶液.其中每组单个核细胞数为2.0 × 107个,E2最终浓度为108 mol/L,Ng裂解液由1 mL浓度为2.0× 107 CFU/mL的Ng悬液经超声破碎获得.采用RT-qPCR检测各组细胞炎症因子IL-17A、IL-17F、IL-36α、IL-36β、IL-36γ mRNA的表达水平;ELISA检测各组细胞炎症因子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JAK、Tyk2及STAT非磷酸化及其磷酸化情况.结果 RT-qPCR及ELISA结果显示:Ng组中的促炎因子(IL-17A、IL-17F、IL-36α、IL-36β、IL-36γ)表达较空白组明显上调,抑炎因子(IL-10、TGF-β)表达较空白组明显下调;Ng+E2组中促炎因子表达较Ng组明显下调,抑炎因子表达较Ng组明显上调;E2组与空白组间各炎症因子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Ng组中JAK(1-3)、Tyk2及STAT(1-6)磷酸化程度较空白组明显增加(P<0.01);Ng+E2组中JAK(1-3)、Tyk2及STAT(1-6)磷酸化程度与Ng组相比均受到不同程度抑制;E2组与空白组间的JAK(1-3)、Tyk2及STAT(1-6)磷酸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2可不同程度抑制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Ng感染模型中JAK(1-3)、Tyk2及STAT(1-6)磷酸化,并下调其促炎因子的表达、上调其抑炎因子的表达.E2可能通过调控JAK/STAT信号通路,从而影响小鼠脾脏单个核细胞Ng感染模型的相关炎症因子表达.

    淋病淋病奈瑟菌雌二醇炎症因子JAK/STAT通路脾脏单个核细胞

    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基因突变分析

    林艳艳董姝言王怀玉林立航...
    818-8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3例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患儿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探索NF1的致病基因变异及表型.方法 应用遗传性皮肤病目标基因外显子测序对3例先证者进行测序.患儿检测出可疑突变类型后,应用高通量测序及Sanger测序技术对患儿及其父母进行突变位点验证.结果 3例患儿中男2例、女1例,均因出生后多发牛奶咖啡斑就诊,均出现腋窝或腹股沟雀斑,其中1例伴发神经纤维瘤,均确诊为NF1.3例均检测到1个NF1基因变异位点,分别为:c.3921delT、c.5206-2A>C、c.893T>G.c.3921 delT和c.893T>G未见文献报道,为新发突变.1例患儿的NF1变异遗传自父亲,其余患儿的变异为自发变异.结论 本研究发现2个NF1基因的新发突变,扩充了 NF1基因突变致病位点.

    Ⅰ型神经纤维瘤病DNA突变分析NF1基因

    5 438例女性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的特点及与宫颈细胞学的相关性分析

    黎永坚莫观海张朝浩
    825-8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茂名地区女性宫颈部位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现状,分析其亚型分布特征及与宫颈细胞学检查(TCT)结果的相关性,为该地区宫颈癌的防治及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对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在茂名市人民医院就诊及体检的27 071例女性进行HPV检测,其中24 900例进行TCT检测,分析HPV感染情况、亚型分布特点以及与宫颈病变的关系.结果 27 071例女性中,HPV阳性5 438例,阳性率为20.09%;检出最高的5种基因亚型依次为HPV52(19.92%)、HPV58(8.96%)、HPV16(8.83%)、HPV53(6.88%)、HPV81(6.15%).其中体检者 10 237 例,检出HPV阳性1 244例,阳性率12.15%.不同年龄的就诊者、体检者中的HPV阳性率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均P<0.001).在进行了 HPV、TCT两项检测的24 900例患者中,单一基因型感染3 676例,其中TCT阳性1 176例(31.99%,1 176/3 676);多基因型混合感染1 236例,其中TCT阳性605例(48.95%,605/1 236),HPV多基因型混合感染者的TCT阳性率高于HPV单一基因型感染者(x2=128.86,P<0.001).TCT 阳性人群中主要亚型前 5 位为 HPV52(19.20%)、HPV16(12.46%)、HPV58(8.91%)、HPV53(6.96%)、HPV51(5.76%).TCT 阳性者的 HPV 阳性率明显高于 TCT 阴性者(x2=5 340.19,P<0.001).结论 茂名地区女性HPV感染以单一基因型感染为主,HPV感染亚型特点与国内外报道较一致,但HPV53、51在TCT异常的女性中占有一定比例,需引起重视.

    人乳头瘤病毒液基细胞学亚型分布

    改良Vandenbos手术治疗嵌甲的临床研究

    班超樊世鹏李劲涛张斌...
    832-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改良Vandenbos手术术式治疗嵌甲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2023年在我院皮肤外科采用改良Vandenbos手术治疗的53例嵌甲患者,统计创面愈合时间和复发率.采用欧洲健康指数量表(EuroQol)比较患者术前及术后6个月在行动能力、自我照顾、日常活动、疼痛/不适、焦虑/抑郁5个维度的变化.结果 53例患者平均创面愈合时间19.71 d.术后6个月,复发率为1.88%,患者在行动能力、自我照顾、日常活动、疼痛/不适、焦虑/抑郁5个维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 改良Vandenbos手术术式保持了低复发率,缩短了创面愈合时间,在疼痛、功能状态和生活质量方面都有显著改善,在临床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嵌甲Vandenbos手术

    Fox-Fordyce病的皮肤镜、皮肤共聚焦显微镜与组织病理特征:附3例报告

    邓信文万昌蔚蒙家燕谭福跃...
    836-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Fox-Fordyce病(FFD)的皮肤镜、皮肤共聚焦显微镜(CT)及组织病理学特征,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FFD患者临床、皮肤镜、皮肤CT及组织病理资料.结果 3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年龄37岁;病程2~20年,平均病程8.3年;皮损为毛囊性丘疹,坚实、孤立分布,直径1~4 mm大小,肤色、褐色或淡黄色,伴毛发稀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瘙痒;发病部位为大汗腺分布区域,2例双侧腋下发病,1例双侧腋下及脐周发病.皮肤镜特征:肉色至浅棕色以毛囊为中心的无结构区域,并伴有皮纹缺失,部分可见过度角化的毛囊堵塞.皮肤CT特征:角化过度、角化不全,表皮不规则增厚,毛囊口扩张,毛囊角栓,毛囊漏斗部细胞间海绵水肿,真皮层血管周围散在炎性细胞浸润.组织病理特征:表皮不规则增厚,轻度角化过度、角化不全,毛囊角栓形成,毛囊漏斗部细胞间水肿,毛囊漏斗部周围真皮中有炎性细胞浸润、泡沫细胞,大汗腺导管轻度扩张,汗液潴留.3例患者均给予口服抗组胺药、外用维A酸乳膏及中强效激素乳膏,症状有所改善,皮疹消退不明显.结论 FFD在临床上较为少见,通过特殊的发病部位及皮损特点,结合皮肤镜、皮肤CT、组织病理特征,可作出明确诊断,但治疗存在困难.

    Fox-Fordyce病皮肤镜皮肤CT组织病理特征

    基于生物信息学探讨类泛素化修饰在银屑病中的作用机制并药物敏感性分析

    袁立燕余晓玲何雪瑜
    842-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探讨泛素样修饰蛋白(SUMO)在银屑病中的表达与调控机制,分析其对银屑病代谢相关的影响.方法 通过R语言(3.3.6)绘制SUMO在银屑病和对照组中的差异表达及接收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利用GeneMANIA网站构建SUMO的相互作用网络,采用网络基因富集分析软件(GSVA)展示SUMO在银屑病数据集中的富集通路,采用XGBOOST和随机森林筛选优势基因并在数据集中进行差异表达的验证,使用pRRophetic[R4.2.0]在银屑病数据集寻找可能靶向SUMO的药物.结果 SUMO1、SUMO3、SUMO1P3、SUMO2P3在银屑病皮损中高表达,SUMO在银屑病中与多个代谢通路相互作用,其中SUMO1可证实为与代谢通路相关性最为密切的基因.结论 SUMO mRNA在银屑病皮损中高表达,SUMO1可能通过调控银屑病代谢过程参与银屑病发生发展.

    银屑病类泛素化修饰SUMO代谢

    误诊为血管瘤的Spitz痣1例

    吴颖烨王莹刘欣欣李钦峰...
    850-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1例Spitz痣.患者女,5岁,因面部红色皮损3个月就诊.患者3个月前面部出现米粒大小红色肿物,曾于外院诊断为血管瘤,行脉冲染料激光治疗后出现水疱,水疱干涸后红色肿物迅速隆起、增多,基底红斑明显增大.皮肤科检查:面部可见一约1.5 cm × 1.0 cm境界清晰的淡红色斑片,其上可见散在多个红色球状肿物,米粒至绿豆大小,表面光滑,无破溃,压之稍褪色.皮损组织病理检查:镜下呈混合痣图像,痣细胞包括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梭形细胞核大,核仁明显,细胞增生活跃,上皮样细胞呈多角形,边界较清晰,黑素细胞周围可见裂隙.免疫组化:HMB45(+)、MelanA(+)、CD31(-)、CD34(-)、Ki-67约10%(+).诊断:Spitz痣.行手术完整切除,术后2周,皮损愈合良好.随访未见新发皮损.

    Spitz痣血管瘤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1例

    徐凡魏武杰郭鑫贺秋霞...
    85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1例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患者女,78岁,因右小腿皮疹伴疼痛1周就诊.皮肤科检查:右小腿屈侧可见一红色水肿性红斑,形态呈大致圆形,面积约14 cm×14 cm,边界欠清,边缘局部分布少量小脓疱,部分脓疱融合、干瘪,局部皮温增高.皮损触之有浸润感,伴有静息痛及压痛.皮损组织病理检查:表皮棘层肥厚,炎症细胞移入,真皮层血管扩张,红细胞外渗,血管周围弥漫的嗜中性粒细胞浸润,间有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并可见核尘.诊断: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治疗:予肌肉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注射液1 mL,第二天开始晨起顿服曲安西龙片20 mg每日1次.经过9 d的系统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病情好转出院.出院后予口服曲安西龙片16 mg每日1次,门诊随访每周减量4 mg至停药.电话随访1年未复发.目前仍在随访中.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Sweet综合征

    奥马珠单抗在慢性诱导性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进展

    陈紫嫣邹荟林天一吴伟鸿...
    858-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诱导性荨麻疹(CIndU)是由独特诱因诱发的以风团、血管性水肿为常见症状的慢性荨麻疹.奥马珠单抗是一种重组人源化的抗IgE抗体,目前国际指南将其列为CIndU的三线治疗,现已有部分奥马珠单抗治疗CIndU的先例,但相关的剂量、疗效、不良反应等数据相对不足.本文旨在对奥马珠单抗在各型CIndU治疗中的疗效及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CIndU患者提供治疗的理论基础.

    奥马珠单抗慢性诱导性荨麻疹皮肤划痕征冷接触性荨麻疹胆碱能性荨麻疹延迟压力性荨麻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