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广东省皮肤性病防治中心

曾凡钦

双月刊

1674-8468

pfxbzlx@vip.163.com

020-87256677

510091

广州市麓景路2号 广东省皮肤病医院11楼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Journal Journal of Diagnosis and Therapy on Dermato-Venere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皮肤病专业季刊。设有多个栏目,主要读者对象为各级皮肤性病科的专业人员,并兼相关学科的医药卫生和科研人员及基层医药卫生工作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含青蒿挥发油的护肤品在敏感性皮肤人群中的效果及安全性

    王莎黄虎刁庆春陶侃...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价含青蒿挥发油的护肤品在敏感性皮肤人群中的功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单中心、使用前后自身对照的临床试验,对31例敏感性皮肤受试者面部外用含青蒿挥发油的护肤品,每日2次,连续使用4周.在使用前及使用第7、14、28天分别对受试者皮肤进行生理功能测试、VISIA-CR拍照及乳酸刺痛试验;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皮肤表面微生态分析;同时进行医生评估和受试者自评.结果 使用第7、14、28天:医生评估红斑评分显著低于使用前基线评分(P<0.05),受试者自评瘙痒、刺痛、灼热、紧绷、潮红、敏感度评分亦较基线评分不同程度的下降(均P<0.05),受试者皮肤红色区a值均下降,显著低于基线值(t值分别为3.09、2.86、2.55,P值分别为0.004、0.008、0.016);皮肤红斑指数均显著低于基线值(均P<0.05).第7和28天,受试者皮肤水分含量均显著高于基线值(均P<0.05);TEWL值与基线值相比有下降趋势,第14天时显著低于基线值(P<0.05),使用试验产品后不同时间点皮肤弹性参数R2、R5及紧致度参数F4与基线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使用后第14、28天,受试者乳酸刺痛试验评分均显著低于基线评分(Z值分别为-4.12、-5.01,均P<0.001).微生物物种组成α多样性指标Chao1、ACE指数在第14天时显著高于基线值(x2值分别为-4.03、-4.13,均P<0.001);β多样性分析显示,4个测试时间点样本未能各自聚集成簇,组成结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过程中均未出现不良反应.结论 含青蒿挥发油的护肤品对敏感性皮肤人群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有助于恢复皮肤屏障功能,增加角质层含水量,减少经皮水分丢失;缓解皮肤瘙痒、刺痛、灼热、紧绷、潮红等症状,降低乳酸刺痛试验评分;增加面部皮肤微生物群组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敏感性皮肤青蒿挥发油护肤品安全性功效性微生态

    血小板相关参数在儿童慢性自发性荨麻疹中的临床价值探讨

    黄越李世洋耿承芳
    77-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血小板相关参数在慢性自发性荨麻疹(CSU)患儿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68例儿童CSU患者作为观察组,68例体检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等血小板相关参数有无差异,并分析观察组的疾病病程、病情严重程度与血小板相关参数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PLT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t=3.96,P<0.001),而MPV(t=-5.99,P<0.001)、PDW(t=-8.12,P<0.00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间PLT、MPV、PDW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CSU患者中MPV(r=0.26,P=0.034)、PDW(r=0.35,P=0.004)水平与病程呈正相关,与 PLT 水平(MPV:r=-0.41,P<0.05;PDW:r=-0.34,P=0.002)呈负相关,而PLT水平与病程无相关性(r=0.02,P=0.875).结论 血小板相关参数可反映儿童CSU的发生发展.MPV和PDW可以作为评估血小板活化的指标,也可作为推测CSU患儿病程的潜在指标.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儿童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

    不孕不育人群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影响因素分析

    邓宝清叶云凤宁宁晏瑞琳...
    82-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不孕不育门诊人群生殖道沙眼衣原体(CT)感染现状及影响因素,为制定该人群的CT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2021年4-12月在深圳市宝安区4家开设有不孕不育门诊的医疗机构的常规就诊者中招募调查对象.在获得知情同意情况下,收集其社会人口学相关信息并采集尿液标本进行CT核酸检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该人群CT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招募954例不孕不育患者,CT阳性率为3.56%.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25岁(OR=3.91,95%CI:1.58~9.67)、文化程度为大专(OR=4.33,95%CI:1.23~15.24)、最近1年性伴数量≥2个(OR=4.25,95%CI:1.72~10.55)是该人群感染CT的危险因素.在调查对象中,74.42%不了解CT感染的相关症状,73.90%既往未检测过CT.结论 深圳市宝安区不孕不育人群CT感染率较高,性活跃年龄段、文化程度相对较低、有多个性伴是CT感染的危险因素,应在不孕不育专科门诊中针对以上人群开展CT筛查,同时开展健康宣传,提高人群生殖健康.

    性传播疾病生殖道沙眼衣原体不孕不育影响因素

    某三甲专科医院住院患者皮损部位的多重耐药性分析及变化趋势

    田彧旸邱慧刘娇
    88-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三甲专科医院皮肤病住院患者皮损感染的一般情况、多重耐药及医院感染情况.方法 收集整理2019年10月-2022年9月南方医科大学皮肤病医院住院患者皮损部位培养检出菌株的临床数据,分析多重耐药菌(MDRO)、主要特殊耐药菌、检出数居前5位的病原菌的年度变化、耐药情况等.结果 三年间的皮损标本培养共检出3 331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占77.72%,革兰阴性菌占17.35%,真菌占4.92%.皮损培养阳性患者中占比最高的疾病类型为湿疹性皮肤病(27.32%).检出菌株数前5的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白色念珠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的构成比呈逐年增长趋势(均P<0.05).3年间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检出率、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检出率呈下降趋势(P<0.05).MDRO总检出率为45.39%,医院感染总发生率为0.67%,MDRO医院感染发生率呈逐年下降趋势(x2=26.26,P<0.05).结论 葡萄球菌等革兰阳性菌是皮损感染中最常见的病原菌,经验性使用抗生素时应首先考虑抗菌谱覆盖上述菌的抗生素.三年间MDRO和MRSA的医院感染发生率逐年下降,皮肤病医院对MDRO及MRSA的管控有效.表皮葡萄球菌及其多重耐药的检出率逐年增长,应加强对表皮葡萄球菌感染的管理.

    多重耐药葡萄球菌革兰阳性菌专科医院医院感染

    托法替布治疗斑秃的短期疗效与安全性

    王祖艳轩俊丽王哲新
    95-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托法替布治疗斑秃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开封市人民医院经治的斑秃患者80例,采用抽签法均分为观察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醋酸泼尼松片[0.3 mg/(kg·d)]及外用米诺地尔酊(每天2次)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托法替布(5 mg/d)及外用米诺地尔酊(每天2次,外用)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4周、8周的临床疗效,并比较不同性别、病程、临床分型、脱发面积、拉发试验结果及有无家族史的斑秃患者的临床疗效.记录2组治疗期间各类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并行对比分析.结果 治疗8周后,观察组痊愈率高于对照组(60.00%比32.50%,P=0.014).观察组中,病程≤7月组痊愈率高于>7月组(85.00%比35.00%,P=0.001);拉发试验阳性组痊愈率高于拉发试验阴性组(74.07%比30.77%,P=0.009),而不同性别、临床分型、脱发面积及有无家族史的斑秃患者痊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头皮接触性皮炎、轻度头痛、肝酶升高及口角单纯疱疹的发生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托法替布治疗斑秃短期疗效优于激素,且未增加不良反应.病程较短、拉发实验阳性者疗效更好.

    托法替布斑秃疗效安全性

    系统型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增殖性疾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及文献复习

    杨赛Heidari Mohammmad Hassan薛汝增罗颖...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报告1例系统型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增殖性疾病(系统型HVLPD)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HLH)的病例,并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复习,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免疫组化、TCR基因重排、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结果并进行分析.结果 患者男,19岁.因全身泛发丘疹、丘疱疹、坏死结痂伴发热7个月入院.患者临床表现为种痘样水疱病样皮疹,淋巴结及脾大,血细胞减少、高甘油三酯血症、NK细胞活性降低、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升高,VCA-IgA和EA-IgA阳性,EBV-DNA定量高,全外显子测序未见致病性基因突变.组织病理:表皮和毛囊基底层细胞液化变性,色素失禁,淋巴细胞进入表皮和毛囊上皮,真皮全层血管和毛囊周围大量淋巴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大量红细胞外溢,皮肤附件及小血管周围见异型淋巴样细胞呈灶状浸润,可见核分裂像.免疫组化:CD3(+),CD5(+),CD20(个别+),CD30(小片状+),CD79a(个别+),CD4(+),CD7(+),CD8(+),TIA-1(+),CD56(散在个别淋巴细胞+),Ki-67 约 50%,原位杂交 EBER(+).TCRβ基因检测到单克隆重排.结合临床及辅助检查诊断为系统型HVLPD继发HLH.随访8个月后,患者在等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死亡.结论 系统型HVLPD少见,需要警惕继发HLH.临床医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可避免漏诊误诊,避免延误治疗.

    系统型种痘样水疱病样淋巴增殖性疾病噬血细胞综合征EBV

    甲下浅表性肢端纤维粘液瘤1例

    张悦宋津茹刘若昀刘柳宏...
    109-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甲下浅表性肢端纤维粘液瘤1例.患者女,74岁,因右足拇趾甲下肿物2个月就诊.皮肤科检查:右足拇趾甲床部位见一大小约3.0 cm ×2.0 cm × 1.0 cm的红色肿物,质韧,压痛(+),甲板缺如.体表肿物超声:拇趾探及范围约21 mm ×20 mm低回声包块,内回声不均,呈囊实混合性.右足DR:拇趾软组织肿胀,骨质未见明显异常.皮损组织病理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部分棘层增厚,真皮浅层水肿,小血管增多,见梭形细胞及星状增生,纤维组织增多,血管周围少量淋巴细胞浸润.阿辛蓝染色(+).免疫组化:CD34局灶性阳性、Vimentin弥漫性阳性,S-100、Desmin、Actin、CD31、HHV-8均阴性.诊断:甲下浅表性肢端纤维粘液瘤.予手术切除肿物,术后甲床愈合良好,随访未见复发.

    浅表性肢端纤维粘液瘤甲下肿瘤手术切除

    成人临床表现不典型丛状血管瘤2例

    杨娈于晓静孙青
    113-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报告2例成人临床表现不典型丛状血管瘤.患者1,男,41岁,颈部疼痛性红色斑块2年.皮肤科检查:颈部散在分布红色斑块,最大面积约7 cm × 3.5 cm,上覆簇性暗红色丘疹,质韧,部分呈假性水疱样损害.实验室检查:血小板83 × 109/L;凝血功能异常.皮损组织病理:真皮及皮下组织见结节性内皮细胞呈丛状增生,似"炮弹样"外观.免疫组化:CD31、CD34阳性,D2-40局灶阳性.诊断:丛状血管瘤.治疗:建议口服普萘洛尔,患者拒绝,随访观察.患者2,女,30岁,左足背褐色结节伴痛痒2月余.皮肤科检查:左足背分布一直径约0.8 cm的褐色结节,质硬,表面粗糙.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凝血功能正常;IgG 23.70 g/L,C3 0.888 g/L;ANA 1∶640(+).皮损组织病理:真皮见内皮细胞排列致密,呈丛状增生.免疫组化:CD31、CD34阳性,D2-40局灶阳性.诊断:丛状血管瘤.予手术切除,术后随访一年,无复发.

    丛状血管瘤鉴别诊断卡梅现象治疗

    自噬与恶性黑色素瘤侵袭转移相关性研究进展

    高翔赵雪宁韩昭
    118-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噬是真核细胞特有的一种生命现象,对于促进细胞的生存,积极适应不同环境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自噬在肿瘤发生和转移的过程中起着双刃剑的作用.在黑素细胞肿瘤中关于自噬的研究结果大不相同,其原因可能与黑素细胞肿瘤的内在异质性以及使用不同的自噬检测技术有关,不同角度的研究均支持自噬与恶性黑素瘤之间存在着密切的相互作用,特别是自噬在药物靶向治疗中的作用更为重要.本文拟综述自噬在黑色素瘤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过程中的双重作用,为开发恶性黑色素瘤新的治疗方案及发现新的生物标志物提供线索.

    自噬肿瘤黑色素瘤

    沙眼衣原体外膜复合物蛋白B的研究进展

    孙悠娴齐蔓莉
    123-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沙眼衣原体(CT)是最常见的引起性传播疾病的病原体,由于其症状的隐匿性,感染者往往无法在疾病早期得到诊疗,最终导致疾病慢性迁延,出现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和后遗症.沙眼衣原体外膜复合物蛋白B(OmcB)是衣原体中含量第二丰富的多功能外膜蛋白.OmcB在衣原体内丰富的含量以及在衣原体感染过程中表现出的强大的免疫原性,使其在帮助CT感染的诊断以及疫苗研发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对OmcB的结构、定位及CT感染过程中的相关机理进行综述.

    沙眼衣原体外膜复合物蛋白B免疫优势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