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王兴顺

月刊

1008-4053

wxs4013@sina.com

024-88496696;88496816

110161

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东大营街11号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iaoning Administration College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围绕公务员培训和各类管理干部教育的教学内容、研究领域,发表科研成果,交流学术,传播知识,通报信息,为提高国家公务员和各类管理干部队伍素质服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智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沈阳市"一网统管"的探索

    曹海军许子贤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数字时代,政府数字化转型成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这一进程中,深入运用新兴技术,创新服务供给,已成为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和公共服务质量、破解碎片化治理困境的重要抓手.沈阳市"一网统管"智慧平台是数智赋能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生动实践,通过技术、数据与组织之间的相互支撑,共同推动沈阳市"一网统管"平台的精细化发展,形成了以整体智治赋能城市协同治理的运行机制.基于沈阳经验,全国精细化治理"一网统管"平台建设的有效之道在于:以科学普惠化策略,优化智慧应用场景;以数智融合化理念,夯实规范数据底座;以全域数智化思维,强化平台顶层设计.

    一网统管政府数字化转型数智赋能精细化治理

    数字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实践模式及优化路径

    李哲
    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既是新发展阶段对实现乡村治理有效的现实回应,也是实现乡村现代化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数字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是破解乡村治理难题、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建设数字乡村的动力源.在实践中创新产生的自上而下的"统合型"协同、自下而上的"参与型"协同和平行合作的"共赢型"协同三种模式虽各有特色,但也存在数字治理人才匮乏、村民参与不足、多元主体间协同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数字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必须明确"为谁治理"和"治理什么"问题.同时,还要加快培育数字人才,增强村民的数字参与意识,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协同合作机制,因地制宜、分类推进数字乡村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工作,推动可持续的数字乡村治理实践.

    数字乡村乡村治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

    新时代党的纪律建设的三重维度——基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的修订

    王喜满王嘉晗
    18-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严明的纪律管党治党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是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三次修订,既与党的历史传统一脉相承,又顺应时代课题创新发展,历经调适与规范、固定与完善、成熟与拓展三个阶段,通过坚持问题导向、统筹继承与创新、"惩""治"结合,强化了党的纪律建设的针对性、连续性和实效性,实现了党的纪律建设在新时代的持续完善.

    党的建设纪律建设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党建引领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基于上海市J街道的实证分析

    陈蓉蓉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是强化基层党组织整合功能的一个缩影.以嵌入理论为指导,通过构建"主体—结构—关系"分析框架,揭示了上海市J街道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的动态过程.研究发现,其主体性嵌入是政治与社会双重身份的有机融合,结构性嵌入是身份嵌入与平台嵌入的耦合,关系性嵌入是情感嵌入、责任嵌入和利益嵌入的聚合.基于此,提出加强单位党组织的引导,采取直接动员与间接动员相结合的方式,构建"线上报到+线下报到"的参与体系,为破解在职党员"八小时之外"报到难的困境、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

    党建引领在职党员社区治理嵌入机制基层治理现代化

    论新质生产力的法治保障:理路、思路与进路

    费艳颖赵凯
    3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代表新技术、创造新价值、适应新产业、重塑新动能的新型生产力,代表了生产力质的跃迁.筑牢新质生产力法治根基,必须坚持在法治轨道上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法治"引方向""筑规则""防风险",用先进的法治思维谋划新质生产力发展,用科学的法治方式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以良法善治保障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坚持整体推进与因地制宜相融通、尊重规律与守正创新相融合的基本要求.法治保障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进路主要是立法为"基",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治支撑;执法为"要",构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治环境;司法为"重",维护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治底线;守法为"本",营造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法治氛围.

    新质生产力法治保障科技创新法治路径

    从阶段性"网红"到持续性"长红"的城市发展逻辑分析——以"淄博现象"SWOT分析为例

    张丽新黄嘉雯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以网红城市为代表的新型城市竞争模式应运而生.网红城市相关研究为城市持续发展提供了创新思维与路径.网红城市的分类通常与四个因素有关: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文景观的魅力、短视频的兴起以及情绪景观的建设.深入分析网红城市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可以明确城市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发展的趋势.从阶段性"网红"到持续性"长红",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网红城市"长红"的关键路径,提供高品质生活是网红城市"长红"的发展目标,而高效能治理则是网红城市"长红"的必要手段.

    城市治理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网红城市

    党建促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探析——基于数字经济时代的新情况与新问题

    刘海军彭煜晗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成果,新就业形态在我国经济发展、劳动就业、社会稳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却面临着劳动关系不明确、社会保障不健全、劳动强度被"数控"等诸多困境.以党建促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既是中国共产党性质的必然要求,又是中国共产党造福民生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共产党引导数字平台经济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以党建促进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保障,应加强四类基层党组织建设:在新经济领域着力以"两个覆盖"推进流动党组织建设,创新平台企业党建工作、积极开展数字党建,做好街道、社区党组织的兜底保障工作,引领行业联合党组织成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的重要力量.

    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党建数字经济

    居家养老服务何以优化——基于Z省居家养老服务个案的考察

    陈春柳庄丽芬
    55-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口老龄化不断加剧的背景下,仅依靠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难以承载老人的生活照护需求.在福利多元主义理论范式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是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的创新做法.Z省R市N街道养老服务中心为街道老人提供居家医养服务,服务特征兼具社会公益性和市场商业性,为社会企业参与并优化居家养老服务提供了借鉴.社会企业的社会性与市场性兼具、公益性与营利性相平衡、社区连接性与契约导向性并存的内在逻辑与养老服务的价值目标、组织形式、运营方式等相契合.未来应从养老服务型社会企业的制度保障、身份认定、行业建设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以更为完善的政策举措助力社会企业优化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福利多元主义社会企业个案考察

    仪式教育在社会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作用、机理及局限

    孟迎辉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仪式作为基于既定的文化传统,在特定的时空场域内,通过象征符号,以表演方式进行的具有明确意义指向的程序化、规范化群体性社会活动,其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方式.在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过程中,仪式教育起到呈现价值观、内化价值观、践行价值观的作用.仪式教育对价值观培育有其内在的作用机理:从静态结构来看,仪式教育是由主体、象征符号、时空等要素构成的有机整体;从动态过程来看,以参与者进入仪式场域为起点,随着仪式活动的不断推进,人们的价值观念由"认知"进入"认同"最后达到"升华".同时,由于仪式教育对人们思想认同的影响是间接、有限理性的,具有短暂性、逐步性,对个体个性关注不够,以及运行成本较高,其对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与塑造存在一定的局限.

    仪式教育价值观社会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立德树人的机制探索与教学实践创新——基于青年社会化的理论视角

    吴曼
    7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域,其立德树人机制的探索与实践尤为重要.从青年社会化的理论视角出发,基于高校立德树人话语阐释的历史演变,分析高校立德树人培养机制与青年社会化的互嵌式发展.在高校立德树人教学实践创新上,应坚持思政育人,将高校思政课元素融入青年学生的社会化进程;坚持实践育人,创新教学方法,激发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坚持文化育人,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青年学生的社会化进程.

    高校立德树人青年社会化思政课元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