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老区建设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老区建设
老区建设

刘清荣

半月刊

1005-7544

lqjs8970@sina.com

0791-88592830 88596434

330077

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

老区建设/Journal Old Liberated Area BuiltCHSSCD
查看更多>>研究老区建设的综合性刊物。旨在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面向老区,面向改革,研究老区发展战略,探索老区建设的新路子,总结交流老区脱贫致富的典型经验,沟通老区与各方面的联系渠道,传播老区建设的信息,介绍有关科技知识和资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重点难点与突破路径

    邱信丰
    5-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提出"善作为"新要求的具体行动.江西融入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面临创新一体化支撑不够、绿色协同发展基础不牢、开放融入能级偏低、区域协同融通不畅、文化融合度低等问题,亟需以区域协同融通为着力点推动长江经济带共商共建共享,以高水平生态保护为中心推动长江经济带绿色低碳协同,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融入长江经济带科创一体化,以产业协作为重点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安全化,以高能级开放为抓手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升级版.

    长江经济带江西高质量发展协同融通

    价值发现、主体联动与制度支持:"千万工程"建设中的文化挖掘重塑机制研究

    王灿灿
    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千万工程"的全面铺开为美丽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农村人居环境深刻重塑的基础上如何改变乡村建设千村一面、实现魅力乡村的转型是当下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文化是乡村发展的灵魂,是凸显乡村建设"美而特"的重要着力点.通过系统剖析S村文化村落重生的实践历程,展现文化挖掘重塑的缘起、行动、成形过程,从"价值发现—主体联动—制度支持"分析框架,提出乡村文化挖掘重塑的内在机制:一是以本土精英为主体的文化识别价值发现机制;二是"初级"与"次级"主体互动与利益博弈的主体联动机制;三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融合互动的制度支持机制.

    "千万工程"文化挖掘重塑价值发现主体联动制度支持

    农村低保财政支出的救助水平:一个主观评价——基于三角模糊数的满意度分析

    夏珺
    2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主客观福祉共同构成一个真实的福祉水平.以顾客满意度理论为指导并构建满意度评价的指标体系,能了解低保救助对象"实际感受同预期的差距",得出救助水平的一个主观福祉评价.对问卷数据进行三角模糊数的处理,能较好地解决评价客体只能被模糊度量的问题,研究发现,低保对象对农村低保财政支出救助水平的主观评价为"基本满意".其中,制约满意度的薄弱指标是"农村低保对象参与低保标准的制定"以及"与预期效益相比的满意程度".为此,应引导低保救助对象的合理预期,重视考察财政支出效能;在低保救助补差审核确认、家庭经济状况定期核查等重要节点设置告知环节,提升低保对象诉求表达的感知度与参与度;将保基本生存转变为适当考虑家庭正常运转.

    农村低保财政支出救助水平主观评价三角模糊数

    公共服务的空间叙事:西藏易地扶贫搬迁社区的秩序重构

    李国栋徐爱燕
    35-45页
    查看更多>>摘要:易地扶贫搬迁作为空间重构下的扶贫实践,是一种以空间换发展的可行性举措.易地扶贫搬迁群体由原来分散居住在农牧区村落到聚集生活在易地扶贫搬迁现代化社区,其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都发生了巨大转变,且移民搬迁社区的公共服务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阻隔".对西藏易地扶贫搬迁S社区进行实地调查,运用社会空间理论从"空间的表征—空间的实践—表征性空间"三元辩证法出发,对易地扶贫搬迁群体生产空间、生活空间和心理空间进行分析,发现易地扶贫搬迁S社区处于过渡期的"阈限"阶段,且存在生活空间压缩分化、生产空间生计转型和关系空间更新重组的特点.要把政府对空间规划与移民对空间的使用通过制度化的方式进行重新架构和诠释,如通过加大政府与社区的互动力度、探索政府与市场的互补方式、实施社区与市场互助合作等举措,以期重构易地扶贫搬迁S社区秩序,为S社区易地扶贫搬迁群体提供可及的公共服务.

    易地扶贫搬迁社会空间理论秩序重构公共服务社会融入

    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评价及时空差异演进——以五个重点革命老区为例

    和聪贤周灿宋炳泽
    4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推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基于我国五个重点革命老区2011-2022年面板数据,构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和核密度法测算乡村建设指数,选取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对区域差异进行测度和分解.结果表明:革命老区整体乡村建设水平稳步上升,两极分化减弱;子系统指数呈不同程度上升趋势,宜业乡村、和美乡村、幸福乡村指数相对较高且增幅明显,宜居乡村指数偏低且增速较缓;子系统指数的区域差异逐渐缩小,分布趋向均衡态势;五个重点革命老区乡村建设综合水平变化差异显著;区域差异处于收敛状态,大别山、赣闽粤革命老区和革命老区区域间差异是差异性的主要来源.

    革命老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水平测度区域差异

    新媒体时代革命老区红色旅游形象感知偏差及传播提升——以井冈山为例

    王雯郑章云
    6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色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是革命老区充分利用其红色资源普遍富集优势,推动区域红色旅游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优化形象建构,以井冈山为例,运用网络文本内容挖掘、语义网络分析和情感分析等方法,探讨官方投射形象与游客感知形象的差异.研究发现两者存在"错位"现象,表现为:目的地旅游吸引物在游客感知中占比最大,官方投射形象更偏重强调旅游设施与服务;官方投射叙事中详细展开的旅游服务方面,如红色旅游培训、红色研学等,游客感知较弱且单一;游客情感偏正面,且多源于井冈山旅游吸引物,尤其是自然景观.对此,研究提出官方投射形象传播提升路径,旨在帮助革命老区更好地发挥红色资源优势,推动区域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

    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投射形象感知形象

    数字经济对江西省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

    朱嘉蔚潘嗣龙金晓贝
    72-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赋能绿色发展是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目标,探索数字经济对城市绿色生产要素(GTFP)的影响对建成智慧城市和绿色城市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江西省11个地级市2013-2022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和SBM-GML模型计算其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和GTFP,实证探讨数字经济对江西省GTFP的影响机制以及城市绿色创新能力的中介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以显著地促进江西省各个城市GTFP的提升,还可以提高江西省各个城市的绿色创新能力进而推动GTFP的提升.因此,应当培育江西省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推动城市数字化水平和绿色创新能力的提高,助力江西省GTFP的提升.

    数字经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城市绿色创新能力SBM-GML模型江西省

    工业园区零碳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模式创新——基于井冈山工业园区的调查研究

    温湖炜田素滇施嘉仪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园区是产业和企业的规模化聚集载体,工业园区低碳化发展则是双碳目标实现的必然选择.基于在井冈山工业园区实地调查和深度访谈资料,考察井冈山工业园区零碳化发展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工业园区零碳化建设存在顶层设计集成化不足、数智化基础支撑不强、低碳发展技术人才不多、经济发展与碳约束平衡难等挑战.基于此,应建立"统协转监"四维框架,并采用"政府主导"的多主体协作开发模式,以促进工业园区零碳化发展.

    双碳目标工业园区扎根理论"一核双轨"模式零碳园区

    征稿启事

    封2,封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