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绿色科技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绿色科技
绿色科技

方熠(执行)

月刊

1674-9944

lskj2009@163.com;lskj2009@sina.com

027-81328210

430073

武汉市洪山区民族大道888号锦绣龙城B41-1802

绿色科技/Journal Journal of Gree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原位热脱附土壤修复人工降温技术试验研究

    卢焯贤
    180-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索原位热脱附土壤修复中人工降温技术的试验应用效果.研究重点在于设计和优化加热系统、抽提系统以及温度监测系统,以确保污染物的有效去除和环境安全的最大化.通过实施原位热脱附和人工降温技术,旨在提高污染土壤的处理效率,同时降低环境影响.研究内容涉及系统设计的详细分析,包括加热井的优化布局、多相抽提与水平真空抽提技术的结合使用,以及温度监测策略的实施,并通过精确的系统设计和操作参数优化,修复效率得到显著提升,污染物去除率高,且操作成本得到控制,为土壤污染修复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展示了原位热脱附技术结合人工降温在环境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潜力及其环境效益.

    土壤污染修复原位热脱附土壤修复人工降温技术系统设计

    基于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

    王猛
    185-189页
    查看更多>>摘要:旨在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鹿泉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进行全面评估,以科学量化整治工作的成效,并为今后的改进工作提供依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打分法构建评价体系并确定权重,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村民对各项指标的评分数据,运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整治效果.结果表明:鹿泉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总体成效显著,各项指标得分均超过80分.其中,道路建设和生活污水治理两个系统层得分最高,饮水安全、道路硬化和黑臭水体治理情况等指标层得分较高.鹿泉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成效显著,尤其在道路建设和生活污水治理方面成绩突出,在村庄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存在提升空间.提出了以下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加强现有污水处理设施的检修、升级;完善农村道路照明系统,优化道路景观设计;改进房屋安全和布局,建立统一标准,融入地方特色;改进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和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以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效果评价

    煤矿区采煤沉陷坡土壤有机碳变化特征探究

    卢世界
    190-1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究采煤沉陷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分析了煤矿区沉陷坡坡顶、坡中、坡底和对照区农田土壤总有机碳(TOC)含量的差异和沉陷坡不同坡位、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沉陷坡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相较于对照区农田明显降低了17%(P<0.05),沉陷坡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空间变异性更大.沉陷坡不同坡位和对照区土壤剖面土壤有机碳含量总体上随着土壤深度增加而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沉陷坡不同坡位间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变化总体为坡顶最低、坡中最高、坡底最低.煤矿区沉陷坡土壤有机碳含量空间变化与由地表塌陷导致的土壤侵蚀现象有关,土壤侵蚀对不同位置、不同深度的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程度不同.

    煤矿区沉陷坡矿区土壤土壤有机碳

    金鱼藻对阳宗海主要污染物净化效果的实验研究

    李琳王慷林李莲芳
    195-199,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金鱼藻具有较强的水质净化能力,可降低水体营养盐,吸附重金属.其作为阳宗海流域中分布广泛的沉水植物,必将对阳宗海主要污染物发挥一定的净化作用.结合阳宗海主要污染物情况,设计净化效果梯级试验、正交实验,探究金鱼藻对阳宗海特征污染物(总氮、总磷、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当N处于高浓度,As、P处于低浓度时,金鱼藻水质净化平均处理效率最佳.结合阳宗海水质状况,推断金鱼藻自身水质净化效率能发挥到85%以上.该实验结果为合理利用金鱼藻改善阳宗海水质提供了科学依据.

    金鱼藻阳宗海水质净化效率

    采煤沉陷积水区沉积物总碳和有机碳分布特征——以XT矿区为例

    陈振生陆旭
    200-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下采煤活动极易诱发地表沉陷,地表径流汇聚形成塌陷湖泊,影响矿区土壤中总碳(TC)及总有机碳(TOC)的含量和分布.通过测定土壤理化性质、总碳、总有机碳含量来对比不同水域(浅水区、深水区)差异性,基于反距离权重插值查看两种碳组分空间分布.结果表明:沉陷区底泥0~5 cm的容重存在显著性差异,深水区和浅水区之间的含水率、pH值及电导率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TC和TOC在沉陷积水区不存在显著差异,浅水区不同沉积物层TC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而深水区不同沉积物层TC含量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0~5 cm沉积物的TOC含量最高,其含量范围为(10.59±3.03)~(11.67±4.02)g/kg.基于反距离权重插值图可知,TC和TOC的含量随深度增加呈正相关关系.TC含量在近岸侧高,而TOC含量在湖泊底部凹陷处较高.

    采煤沉陷区沉积物总碳有机碳

    环境教育宣传品的开发理念及展望

    柯昀含
    205-209,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恢复和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品质.因此,人们已经越来越关注环境问题,对于环境教育等方面也逐渐引起了重视.然而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如何使环境教育更具有广泛、高效的效果,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对环境教育宣传品的意义、现状、挑战和不足、环境教育宣传品的开发理念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综述.环境教育的宣传品的开发理念都需要拥有针对性、生活实用性、创新艺术性以及知识性几个特点;环境教育宣传品的发展趋势是:在内容上向科学性深度与跨学科融合的广度拓展;在形式与载体上向数字化、互动化、沉浸式体验创新的方向发展;在传播上强调科技赋能提升传播效率与分发的精准高效;在产品属性上强调参与性与实践性以及绿色可持续的生产理念;建立完整的评估与反馈体系评估宣传品的宣传效果,持续优化与迭代环境教育宣传品.这些开发理念和趋势综述,对于环境教育宣传品的设计以及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向作用.

    宣传品开发理念环境教育

    固体废物全过程数字化监管系统建设与应用研究

    谭文津李苏发胡昊旻陈英...
    210-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加强固体废物监管,提高固体废物监管效率,促进固体废物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通过集成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GIS(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以构建固体废物数据中心为基础,对固体废物产生、收集、运输、贮存、处置、利用等全过程信息采集,使固体废物监管数据资源及业务系统纵向贯通和横向联动,同时建设固体废物全过程数字化监管平台,对固体废物全生命周期数字化监管和信息化追溯,提高固体废物环境监管、企业服务及业务协同数字化、智能化水平.

    固体废物数字化全过程监管应用研究

    丰城市SS井田矿井充水因素分析及矿坑涌水量预测

    李金燕
    217-2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分析丰城市SS井田矿井的充水因素,并科学合理地预测矿坑涌水量,以确保矿井的安全生产和相关部门在煤炭资源开采决策中的数据支持.选择SS井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详细的水文地质条件分析,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法"和"水文地质比拟法"同时进行涌水量的预测.矿区主要充水因素包括大气降水、岩溶裂隙水及断层充水,主要含水层为第四系孔隙含水层、新近系红层砾岩裂隙岩溶含水层、三叠系下统大冶组灰岩岩溶含水层等.采用地下水动力学法预测,B4煤层涌水量为2095.2 m3/d;采用水文地质比拟法预测,B4煤层涌水量为2006.64 m3/d.两种方法预测结果均较实际平均涌水量大,但小于最大涌水量,说明预测结果可靠.结合预测结果及煤矿开采要求,建议按照最大涌水量值进行开采设计,以提高开采安全性.

    煤矿充水因素涌水量预测

    山区半填半挖路基滑塌失稳防治的探讨

    顾小军肖强
    223-226,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雨水较多的山区,半填半挖路基易产生下边坡失稳,对路基稳定造成的危害极大,为了避免山区半填半挖路基在多雨条件下失稳灾害发生,以宁夏固原G312国道一处半填半挖边坡发生滑坡为例,通过勘查成果资料对边坡稳定性计算,边坡在暴雨、地震工况下,安全稳定性系数分别为0.98、0.96,处于不稳定的状态;详细地分析、验证了变形特征,得出在半填半挖地形条件下,岩土体特性、降雨等是导致半填半挖路基边坡失稳滑塌的主要因素,根据此类滑坡,本文提出了微型钢管桩、挡土墙以及排水、植草等相结合的工程措施进行处置,建议半填半挖路基采用块石透水路基,并做好临山测截排水设计等,以期对区域类似工程问题提供技术参考.

    半填半挖路基变形特征主要因素工程措施

    让压自适应锚索锚固性能及其在软岩隧道中的应用研究

    李海波郭鸿雁储亮龙茜...
    227-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软岩隧道围岩自稳能力差、变形扩容效应显著,软岩大变形灾害是隧道施工过程中亟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针对传统锚杆在软岩隧道中锚固效果不佳的问题,研发了一种新型单/双泡让压自适应锚索,对比分析了新型锚索的力学性能,并探讨了其在某软岩隧道中的锚固效果.结果表明:研发的单泡让压自适应锚索不仅保证了锚索强度,而且显著提高了弹性和塑性让压变形能力,较无让压锚索其塑性让压距离达30 mm;某软岩隧道采用该让压自适应锚索后,通过监测锚索受力和围岩变形量,发现该让压自适应锚索对该隧道围岩变形及其稳定性控制是有效的.研究结果对提高软岩隧道施工质量和安全性,以及指导类似工程的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自适应锚索拉拔试验承载性能变形控制工程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