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历史教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

刘文君

月刊

0457-6241

022-23332330

300051

天津市和平区西康路35号

历史教学/Journal History Teaching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旨在沟通学术与基础教育,力图将史学研究产生共识的成果及时介绍全中学历史教师。本刊关注前沿的课题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问题,在史学刊物中独树一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央与地方的联动——1832年英国霍乱疫情中的政府角色

    刘金源
    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1832年霍乱在英国造成5万多人死亡,对于国民健康造成重大威胁.面对汹涌而来的霍乱疫情,英国政府开始了积极的国家干预,采用中央与地方联动方式来抗击疫情.在中央层面,作为政策咨询机构的中央卫生委员会建立起来.中央卫生委员会提供霍乱病患收治与城镇卫生改革的指导性方案,并通过枢密院命令与议会立法形式推行到全国.在地方层面,由行政官员、医疗精英等组成的卫生委员会,成为中央法令和政策的落实者.这种央地联动的抗疫模式是一种创新,但在实践中也遭遇一些问题或挑战,如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博弈、卫生委员会与地方当局的矛盾、抗疫资金的来源等.这些问题与挑战,从根本上来说是中央权力和地方自治之间矛盾的反映,由此折射出英国公共卫生体系创建中央地关系的复杂性.

    英国霍乱中央卫生委员会地方卫生委员会枢密院

    医学争议与诉讼纠纷:论19世纪英国"铁路脊柱症"

    傅益东
    15-22,3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以来,铁路的普及改变了英国社会的面貌,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伴随着事故和创伤."铁路脊柱症"作为工业化背景下技术发展所出现的新事物,对民众身心产生了巨大影响,在医学和法律领域产生了持续争议,反映了现代性的负面效应.医学界对铁路脊柱症的认知经历了从生理疾病到精神创伤的转型,歧见纷纭;法律诉讼的原被告双方根据不同的医学观点各执一词,纠纷不断.围绕"铁路脊柱症"的医学争议与诉讼纠纷说明,工业化所带来的创伤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全方位影响.

    19世纪英国铁路脊柱症创伤性神经症

    19世纪英国商船海员的健康问题及其治理

    方志华
    23-3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初期以来,受物质生活条件差、医疗保障缺失等因素的影响,英国商船海员的健康状况日益恶化,发病率及死亡率居高不下.由此,社会各界对商船海员健康问题的认知逐步发生转变,并开启了治理的尝试.社会慈善团体为商船海员建立了医疗救助机构、改进了港口服务设施,医疗人士编写了航海医疗手册.到19世纪中后期,政府通过一系列的《商船法》改革和公共卫生立法加强干预.最终,商船海员的健康状况得到大幅改善.商船海员健康问题的治理筑牢了英国海洋强国的人力根基.

    商船海员健康公共卫生改革《商船法》海洋强国

    牛耕传入岭南的时间与推广普及问题新探——基于文物考古资料的再认识

    龚世扬
    33-3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牛耕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技术,其传入岭南的时间,过去学界主要有三种看法:西汉早期说、西汉晚期说和东汉说.本文根据铁犁的考古发现、牛耕的文献记载、高等级墓葬出土农具情况,并结合当时的丧葬习俗、政治环境等因素综合判断,牛耕最有可能是在西汉中期传入岭南的,这与郡县制在岭南的重新确立有密切关系.而牛耕在岭南的推广则始于东汉早期,至东汉晚期,伴随着牛耕分布范围的扩大,以及耕牛牛种和使用牛耕人群的变化,即水牛运用于农田耕作、越人后裔俚僚等接受中原农耕文化,牛耕开始在岭南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推广与普及.牛耕从传入到推广普及实质是中原文化传播的结果,文化的传播实现了其与当地原生文化的整合,这为汉王朝统一岭南打下了广泛而坚实的社会基础.

    岭南地区牛耕技术西汉中期文化传播

    从石刻到方志:唐宋间南方新兴人物信仰与豪族的乡土经营

    鲍隆轩
    40-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人物信仰作为一种乡土色彩浓厚的民间信仰,往往通过以宗族成员为核心的地方知识精英不断进行的知识生产来完善形象并最终完成土神化.同时,地方人物信仰的知识体系又是模糊与开放的.在旧有的社会力量无法负担信仰所需的物质基础和社会影响力时,信仰相关的知识生产就会枯竭或者权力转移,进而带动信仰的内容发生转变.歙州、岳州以及常州等南方地区在唐宋间兴起的人物信仰其背后都与新兴宗族势力有关.这些宗族在隋唐之际的政治动荡中脱颖而出,并试图通过将家族领袖塑造为土神信仰的方式来为宗族争取更多的乡土利益.而在信仰经营与地方性知识生产的具体实践中,实力与社会境遇各不相同的新兴豪族选择了不同的策略,最终也造就了南方各地不同特色的人物信仰模式.

    人物信仰地方性知识汪华陈果仁岳州三庙

    神兽之迹:匈人与草原动物引路神话的西传

    陆安理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动物引路神话是一种国际性神话母题,此类神话中,某些具有神性或遵照神谕的动物,会引导人类完成迁徙、定居、征伐等活动,这些神话通常基于真实历史,起到解释与神化历史的作用.动物引路神话广泛分布于欧亚草原,尤以突厥语民族中较为多见,神话起源于草原民族的动物崇拜和迁徙历史.匈人将草原动物引路神话引入欧洲,经由民间传播及文学借鉴,逐渐演化为欧洲文学中一种常见叙事类型.亚洲草原与中世纪欧洲的动物引路神话之间存在的相似性和延续性反映了神话在欧亚大陆的传播过程,而匈人作为原始突厥语民族,在神话传播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引路动物游牧民族匈人中世纪动物崇拜

    从埃及走向地中海世界——萨拉匹斯神的起源及其流变

    靳悦
    60-66页
    查看更多>>摘要:萨拉匹斯是希腊化时期埃及亚历山大里亚的主神,从狄奥多罗斯、塔西佗等古典作家的相关记载中可以总结出萨拉匹斯神起源的两个路径:其一,由托勒密一世从西诺普引进,但引入的是新的雕像而非神本身;其二,萨拉匹斯为埃及的本土神,是奥西里斯和阿匹斯神牛结合的产物.萨拉匹斯崇拜在希腊化时代末期达到顶峰,流行于地中海世界,公元391年开始衰落.希腊化时代初期的萨拉匹斯具有埃及宗教的特征,至罗马统治时期开始与普鲁托、狄奥尼苏斯、宙斯、赫利俄斯和潘神等同,失去埃及宗教的特征,这种演变体现了人们对萨拉匹斯身份认知的变化.同时,希腊化时代晚期和罗马统治时期海洋神职能的加入又体现出萨拉匹斯崇拜的包容性.

    萨拉匹斯埃及希腊化宗教

    明代朝鲜宦官郑同考——一个东亚史的视角

    齐畅
    67-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明代朝鲜人宦官郑同为个案,对他的入明经历、交往圈层以及六次出使朝鲜进行个人生命史的考察,可以看出自周边属国入侍中原的阉宦,除了向皇帝表达忠诚以邀宠固位,更把"用夏变夷""进于中国则中国之"作为一种文化自觉.而且,在明的朝鲜宦官群体内部显示出一定的新老交替、权力更迭的特点,明初期仍以沟通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为主要使命,到中期以后方逐渐融入明朝本土的政治生活.同籍宦官间建立起来的交往圈层,更多显现出因地缘建立起来的同乡感.

    郑同天子近侍外藩阉人身份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