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历史教学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历史教学问题
历史教学问题

王斯德

双月刊

1006-5636

021-62232334

200062

上海市中山北中3663号

历史教学问题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历史教学刊物。旨在交流中学历史教学经验,提供史学信息、论文和教学参考资料。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研读史学史的回顾

    汪荣祖
    3-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史学史一词不见于中国经典,源自西洋,故而西洋人大都认为史学史唯西方有之,所写史学史不见东方史家与史学,而不必称西洋史学史,多少暴露泰西史家漠视吾华史家的傲慢.史学史之名,国人虽采自泰西,并非没有其实,早在5世纪的刘勰已有史传篇,篇幅虽短,史学史的内容有焉.唐代刘知幾于7世纪踵事增华写就《史通》,西方至18世纪始有类似之作.洎乎现代,西潮东来,舍旧取新,效西法撰写中国史学史.诸作之中,以金毓黻的《中国史学史》最受瞩目,版次既多,流行较广.金氏之后,书写中国史学史者,不乏其人.补金氏之不足,内容愈来愈丰富,分析愈来愈细致.然而如何突破既有的成规与体系?百尺竿头更上层楼,是有望于未来.

    史学史梁启超金毓黻后史辨

    作为历史过程的文明——简析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文明"概念

    余伟民
    15-19页

    文明互鉴与中学历史教学:案例与路径

    陈雁
    19-24页

    历史学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郑林
    24-27页

    明代南京六部尚书任职的初步量化研究

    朱宇超
    28-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京六部尚书是明代两京制下留都文官的最高层级,其中南兵尚书尤为留都治理核心.但长时段考察下,南京六部尚书群体缺官乃是常态,统计显示各部平均缺官时间约为46.57年,位居核心的南兵尚书缺官时间最低.在选用上,南京六部尚书的籍贯分布更具南方性,但紧要之南兵、南户却属异类,在"北偏北、南偏南"的整体格局下,二部平衡更近于北户、北兵,这种反差折射出南京六部尚书兼具中央职官与地方职官双重属性,究其实质乃是国家治理与地方治理的不同层级考量与客观需求.

    南京六部尚书官僚生态国家治理

    明清之际"辟王"舆论生成过程考辨

    黄滢
    35-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时期"辟王"舆论的产生有着复杂的背景.从政治因素来看,王阳明甫一逝世,其学问和事功就遭到嘉靖帝的全面否定,即使在嘉靖去世后,受朝中政争的影响,王学也依然受到张居正等朝臣的持续打压,这些出于政治目的强加于王学之上的负面评价显然不符合事实.在学术方面,早在阳明在世时,就有朱子学者对阳明思想提出了质疑,彼时双方的争论仍属正常的学术探讨.明清鼎革之后,批判王学的舆论进一步升级,逐渐形成了"明之天下亡于王学"的刻板印象.尽管如此,通过对相关言论的整理,不难看出清代朱子学派的"辟王"舆论中存在一些牵强附会之处,掺杂了朱子学者的门户之见.

    阳明学"王学误国"政治斗争学理批判尊朱抑王

    王国维译伯希和讲稿史事考——兼论王国维晚年的学术转向契机

    胡章龙
    44-50,60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国维于1919年根据榊亮三郎的日语译文转译伯希和的《近日东方古言语学及史学上之发明与其结论》一文,并发表在《国学季刊》上,后来又收入《观堂译稿》.伯希和此文虽然只是一篇介绍性质的讲稿,但却对王国维的学术研究路径产生了极大的启发和影响.学界此前普遍认为王国维晚年转向西北史地及蒙元、辽金史研究,乃是受专精此道的沈曾植的影响.但实际上,王国维正是在读到伯希和此文的日语译文后,才有意识地关注到西域历史、语言问题,伯希和的这篇讲稿应当是其晚年学术转向的直接动因.

    王国维伯希和西北史地学术史

    港台"新儒家"学术群体研究的再思考——以徐复观与牟宗三交往、办刊、论学之分歧为中心的考察

    邵华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般认为,以徐复观、牟宗三为代表的港台第二代新儒家学人,在对传统文化持有温情敬意的共同价值立场背后,呈现给外界的多是休戚与共、同甘共苦的直观印象.但通过徐、牟、唐之间往复函札的解读,可知徐、牟在《民主评论》办刊方式、刊物风格定位上存在不少歧见;在宋明理学的诠释理路、学术观点上,二人亦所同不胜其异.从"新儒家"群体学术脉络的形成出发,揭示徐、牟看似交往融洽的背后,潜藏着的思维方式、社会实践以及致思论学上的紧张与分歧,这对深化20世纪后半期港台新儒学史的研究自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

    港台"新儒家"徐复观牟宗三《民主评论》宋明理学

    "自由之家":从反法西斯斗士到美国冷战宣传工具

    史澎海白建才
    6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由之家"不仅是美国著名的非政府组织之一,也是美国政府重要的"智库"和御用工具.依据从其华盛顿总部获取的资料以及国内外研究成果,对其创建、机构设置和运作机制、二战时期的反法西斯活动以及东西方冷战时期的冷战活动等方面进行探讨,有助于揭示其从反法西斯斗士转变为美国冷战工具的历史轨迹,认清其披着非政府组织的外衣充当美国政府冷战工具的实质.

    "自由之家"运作机制反法西斯斗士冷战宣传工具

    "太平洋国际学会"视野下的中国抗战与美国对华认知(1937-1941)

    赵耀虹
    7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七七事变后,"太平洋国际学会"美国远东问题专家反对日本侵略,尝试通过学术研究思考美国在远东冲突中的角色.他们全面阐释了美国在华利益的内涵,呼吁美国摆脱孤立主义影响,对华援助和对日经济制裁.基于对中国抗战的观察,他们发现中国具有支持抗战胜利的能力,对中国抱有极大信心.他们主张将中国独立自主与美国在远东的未来绑定在一起,将中国看作是维护远东和平的重要力量.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国舆论中"亲华"因素的出现和中美准盟友关系的形成,离不开美国学界的推动.

    太平洋国际学会中国抗战美国利益对华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