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罗国荣

月刊

1009-8666

xuebao@lsnu.edu.cn

0833-2271291

614004

四川省乐山市李码头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Leshan Teachers College
查看更多>>本刊不求轰轰烈烈,但要有声有色。“有声”是指要有百家争鸣的声音。内容涉及文学、史学、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等基础学科。“有色”是指一改“论文汇编”的单调板滞面孔,精心策划有特色的学术专栏。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弘扬苏轼的自觉与自强精神,增进民族文化自信

    杨胜宽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苏父子所塑造的文化丰碑,成为中华数千年博大精深文明的典型代表.他们终生对文化事业自觉、自强的孜孜追求,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统精神和优秀品质.习近平视察三苏祠对三苏文化的高度评价,将其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最好范例,对新时代的三苏文化研究及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自觉与自强三苏家风传统文化精神民族文化自信

    苏轼的礼制思想及其对宋代礼制的维护

    张志云李文清
    10-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苏轼重视国家礼制的建设与维护,对礼的起源、本质及功能等方面有着自己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的礼制思想.苏轼认为,国家统治秩序的稳定、国家的繁荣发展需要礼制的维护.苏轼不仅自己严格遵循礼制,同时要求民众也要遵循礼制.对于民众违反丧礼、军礼等礼制规定,甚至对皇室成员也有违反卤簿制度的行为,苏轼均积极采取措施,坚决维护国家礼制,对北宋礼制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苏轼礼制思想礼制维护

    体肤神貌:以苏轼诗翻译筑跨文化审美共同体

    陈夏临
    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文化运动中,致力于承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译者胡先骕与哈罗德·阿克顿,借《天下月刊》这一跨文化学术传播载体,将选译苏轼诗《东坡诗九首》作为中西文化互鉴的突破点.译者基于人类审美共同体建构意识,将复调性的仕人襟怀与儒家文化内涵,融入以古诗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翻译试验中.在英译策略上,译者创造性地从"体""肤""神""貌"四个维度,对苏轼诗的文体、格律、意象、意境等文化元素进行翻译.译者通过译笔解构苏轼诗,采取缤纷的诗体,淬炼典雅的格律,斟裁意象的译笔,校雠意境的形神.译诗以文化互鉴视角,在异质文化土壤上传承接续中华文化根脉,打造了融情怀与文质于一体的中国古诗跨文化翻译范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苏轼诗哈罗德·阿克顿胡先骕翻译策略

    论苏轼"有为而作"的讽喻诗学思想

    聂晓爽
    23-3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关注现实、批判现实的讽喻功用,这种文学与现实的紧密联通关系在士大夫参政议政的宋代社会表现得格外显著.苏轼提倡"有为而作"的诗歌讽喻精神,批评晚唐五代诗风的过分雕琢,坚持诗歌创作要针对现实弊病直言讽刺,传达出人自觉的主体意识和忧国忧民、心系天下的家国情怀.与此同时,激烈政党斗争使文学讽喻精神变得模糊多义,乌台诗案的文字狱经历更促使苏轼及宋诗坛对讽喻诗学思想进行反省,导致苏轼转而追求内心的自适,也引起宋诗坛向温柔敦厚诗风靠近,这些转变总体来说仍属于儒家诗学范畴,表现了宋诗人对讽谏劝诫的顽强坚持和力求补偏救弊的士人风范.

    苏轼有为而作讽喻精神乌台诗案诗歌转向

    论诗圣杜甫:超凡入圣的原因与历程

    木斋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杜甫被称为"诗圣".他不同于飘逸的"诗仙"李白,也不同于如同静寺古刹的"诗佛"王维.他在诗歌领域里,俨然如同哲学伦理界之孔丘、孟子.杜甫经历了漫长岁月的人生磨砺,由其个人的苦难磨砺,到盛唐帝国的国家民族苦难磨砺,再到安史之乱的战争磨砺,从而使得原本淹没在盛唐时代多如满天繁星的诗人行列之中的一员,脱颖而出,成为了盛唐时代最为杰出的代言人.杜甫接受和融化原本枯燥的儒家思想,将原本消解个人的集体主义国家哲学,通过水乳交融的人生经历,从而实现了物我无间、大我与小我一体、道学与文学一体的诗歌表达.

    诗圣杜甫超凡入圣

    台湾话剧《暗恋桃花源》的存在主义蕴涵

    张剑
    4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台湾话剧《暗恋桃花源》的主题与意义生成与二战后兴起的存在主义与当下的种种后现代主义思潮密切相关,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显性故事层面上,通过两段情感展现人类的爱情困境、迷失与寻找;二是在生命意识与存在意识层面揭示世界的荒诞、人类对日常生活的厌烦、异己感与死亡意识;三是以"元话剧"的形式对后现代语境下话剧艺术的困境、话剧与生活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思考.

    《暗恋桃花源》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元戏剧

    层次视域下微观诗歌异质同构之研究

    沈佳怡张志勇
    4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西方美学思想中的"完形"意识锻造了一种具有现代视界的审美经验,格式塔为心理学以外的艺术领域提供"异质同构"的解释,将之引入诗歌领域,意味着诗歌创作主体、作品与欣赏者之间存在同构而诞生了同构美学下的文学价值.此一研究为当代学者探微古典诗歌提供新途径.在中国古典诗歌这一范围内,此种视界并不仅限于宏观,各个场域之间仍有微观的同构现象.传统的格式塔文学研究因泛论而存在无法自洽的疏漏,若引之探讨中国古典诗歌,则有成素情感的产生与发展、投射意象与平衡、语言系统与效率等问题亟待解决.

    完形同构场域微观古典诗歌

    游客满意度评测模型优化实证研究

    芮田生张科张莞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评价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与游客满意度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深入了解游客需求,进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分析两者关系的常用方法是构建游客感知价值与游客满意度结构方程模型,从而得到各因素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路径和影响程度.由于不同类型游客感知价值差异比较明显,因此,将游客感知价值作为一个整体来分析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不够准确.为此,文章提出采用游客感知收益来分析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和影响路径,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到:基于游客感知收益与游客满意度模型的结构更稳定,优于传统的游客感知价值与游客满意度模型.该结论有助于进一步提高游客满意度影响因素评测的准确性.

    游客满意度游客感知价值游客感知收益结构方程模型

    基于文旅产业视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探究——以淮河流域民间美术为例

    李晓燕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淮河流域拥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而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为淮河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在文旅产业的视阈下,通过对淮河流域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究,探讨其起源与艺术形态,以促进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文旅产业淮河流域民间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域特征

    意识形态视域下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人的审美之哲学阐释

    王进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的审美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审美的立足点、路径选择、目标指向、价值关涉等方面将决定或影响着人的审美.具体而言有以下几个维度: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要求与审美实践的价值关涉之间的内在同一性;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批判与审美教育的自我反思中超越精神的表达;人的实践本质与审美活动的目标达成之间现实性与可能性的辩证张力等.而当厘清几者之间关系并将其深入贯彻于社会主义建设之中,将有助于培养可担大任的时代新人与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构建.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