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旅游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旅游科学
旅游科学

高峻

双月刊

1006-575X

lykx@shnu.edu.cn

021-64322594

200234

上海市桂林路100号上海师范大学12号楼211室

旅游科学/Journal Tourism Science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旅游学术研究专业期刊。具有严谨的学术内涵和朴实的编辑风格,注重旅游理论与应用研究,力求把握发展脉络,反映业界动态,关注行业焦点,探寻发展趋势。读者对象:主要为院校、研究机构、旅游界人士。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因利感恩?旅游利益感知对乡村旅游地社区居民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

    李志飞敖昆砚李江敏
    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村旅游地的社区居民公民行为在加强社区治理成果、塑造优质的游客体验及展现良好的乡村精神文明风貌中有着重要作用.文章利用社会交换理论,以肇兴侗寨为案例地,以乡村旅游地居民为研究对象,面向社区和游客分别建立两条影响社区居民公民行为的传导路径,探讨理性因素(旅游利益感知)如何通过非理性因素(社区认同和居民感恩)影响乡村旅游地的社区居民公民行为.结果表明:(1)居民的旅游利益感知能够促进居民的社区认同、对游客的感恩和乡村旅游地的社区居民公民行为;(2)居民的社区认同和对游客的感恩对乡村旅游地的社区居民公民行为具有正向影响;(3)居民的社区认同和对游客的感恩在旅游利益感知和社区居民公民行为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文章对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营销管理和社区治理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社区居民公民行为社区认同感恩旅游利益感知乡村旅游

    以文化为导向的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生产与价值生成——基于岜沙苗寨的实践

    何健薇徐虹笪玲
    23-40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族村寨是乡土文化的聚宝盆,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文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文化振兴是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文章探讨以文化为导向的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生产与价值生成,以岜沙苗寨为案例,实证分析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的文化价值生成过程.结果表明:(1)资本与权力是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生产及再生产的重要动力;(2)民族村寨旅游空间呈文化属性,以文化为目标导向的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生产,在本质上是一场文化与空间相互赋予的空间生产实践;(3)文化建构下的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生产实现了文化认同,增强了文化自觉.文章在民族村寨旅游空间生产与文化价值二者间架起一座联结的桥梁,凸显了村民主体价值,为提升村民文化自觉提供思路,利于乡村文化振兴.

    文化旅游空间生产价值生成岜沙苗寨

    液态生活:数字游民的流动逻辑与实践路径

    解佳阳棪昌何轩许威...
    4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催生了新的生活方式,数字游民就是其中颇具代表性的群体.在主流的叙事中,数字游民从事远程工作,选择逃离拥挤的城市与朝九晚五的固定工作,在风景优美的异乡达成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因而成为令人羡慕的群体.现有研究大多围绕数字游民的概念、工作与生活方式、社群特征等方面展开,尚未揭示数字游民流动的动力究竟源于何处以及他们究竟试图构建怎样的生活.文章基于对数字游民的访谈,并参与数字游民的社区,揭示了数字游民的流动逻辑与实践路径.研究发现,舒适的地方与自在的节奏是数字游民流动的空间与时间诉求,策展式流动中的多样体验则是他们践行理想生活的方式.实践着"液态生活"的数字游民摆脱了逼仄的生存空间、打破了机械的时间安排,构建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社区.由于主动放弃确定性的生活,数字游民因而发展出自律、精神提升等自我技术,并且积极寻求社区的支持,建立了一种体验主义的物质观.数字游民的生活实践从本质上来说是对机械化的抵抗,旨在重建有机的、平衡的生活节奏.

    数字游民流动的现代性液态生活独异性社会不稳定性

    山地旅游体验研究进展及展望

    史鹏飞明庆忠
    57-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地旅游对山区发展及全球旅游市场的影响力日益显著,并成为多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领域.与此同时,既有研究分散化与泛化倾向暴露出山地旅游的理论短板,应予以充分关照.文章立足旅游体验这一核心范畴,对山地旅游体验研究的主题、特点及不足进行了分析,讨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与趋势.研究发现,山地旅游体验研究集中于动机与约束、身体与情感、真实性与意义、异质性的山地旅游体验等主题,对于拓展研究视角、研究范式、研究情境、研究对象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但仍在理论自觉、研究系统性、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运用层面存有不足,突出表现为知识体系的缺失.基于此,文章构建了山地旅游体验研究的"本体维度-认识维度-方法维度-价值维度"四维框架,并提出后续应持续关注人山关系哲学思想对山地旅游体验的影响,深度探究差异化山地旅游情境体验的生成机理,重点揭示山地高梯度效应与山地旅游体验的关系,加强不同时空尺度下的山地旅游体验研究,关切智慧化要素在山地旅游体验生成及研究中的作用等重点议题,希冀为推动山地旅游研究纵深化提供参考,为山地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山地旅游旅游体验研究进展研究框架重点议题

    红色旅游体验、集体记忆、国家认同形成机制研究——基于网络UGC数据分析

    钱莉莉郑春晖王金伟郭俊成...
    8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家政策导向及红色旅游快速发展背景下,文章针对红色旅游精神体验、传承集体记忆、促进国家认同等社会效益研究的薄弱环节与不足,以国内九大典型红色旅游地为例,运用扎根理论对网络UGC数据进行编码分析,使用Gephi软件进行编码节点分析与可视化,以揭示红色旅游国家认同的形成机制.研究发现,红色旅游体验包含瞻仰圣地、纪念先辈、学习历史与知识、感受红色革命文化;集体记忆包含认知记忆、情感记忆、反思启示,兼具记忆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认同具有多尺度性,存在从地方认同到国家认同的地理跃迁.研究建构了"红色旅游体验-集体记忆-地方认同-国家认同"这一理论模型,明确了三种不同类型红色旅游地游客建构国家认同的路径差异,揭示了国家认同形成的多途径性.本研究对于指导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升红色旅游社会效益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红色旅游旅游体验集体记忆国家认同网络UGC

    酒店住宿体验中的价值共创机制研究

    王志文张小妮
    96-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体验经济来临,酒店服务围绕着价值共创理念开始更新,但实践中取得的价值共创效果并未达到预期.其根本原因在于对酒店环境下住宿体验价值共创的目标尚不清晰,对共创活动的推进过程和必要条件研究不足.鉴于此,文章以顾客体验为分析单位透视互动共创的住宿系统,通过扎根理论方法揭示价值共创机制.研究发现:(1)酒店住宿中的共创价值不局限于顾客中心,而是由顾客向外围扩散,形成由个体价值、关系价值和情境价值组成的价值体系;(2)共创价值的产生一般经过体验前的期待有形、体验中的互动响应和体验后的体验分享阶段;(3)有形性、响应度和分享力在各阶段的价值共创中起着关键作用.文章规避了对价值共创理论的直接跨领域移植,立足酒店住宿情境的独特性和具体性生成价值共创模型,有望推进相关理论认识,并为酒店共创实践提供启发.

    住宿体验价值共创共创机制住宿价值扎根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