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经济问题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经济问题
福建农林大学、中国林业经济学会
林业经济问题

福建农林大学、中国林业经济学会

张建国

双月刊

1005-9709

lyjjwt@163.com

0591-83789446

350002

福建省福州市金山福建农林大学7060信箱

林业经济问题/Journal Problems of Forestry Economic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业经济学会和福建农林大学共同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全国性学术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中国核心期刊磷选数据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确定为来源期刊,被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中国社会科学期刊精品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万方数据、《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全文收录。面向全国组稿,报道国内外林业经济学领域重大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和热点问题,特别是林业经济改革发展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理论问题、实践问题和热点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森林生态经济、森林旅游、生态旅游、森林资源人口承载力与劳动力转移、森林资源市场交易、木材与非木质林产品贸易、生态林业、社会林业、林业体制改革、林业政策法规、林业企业经营管理、林业会计、林业统计、林业经济管理、林业经营管理、土地经济、区域与林业可持续发展、山区综合开发与农林牧统一经营等有关国内外林业经济方面,具有一定学术水平的学术论著、科研报告、综合述评、专题讨论、管理论坛等。对各级林业部门的领导和管理者、林业科技开发和推广工作者、林业企事业单位经营管理决策者、林业经济理论研究工作者、农林业大中专院校广大师生,具有重大参考价值。自办发行,请直接汇款到本刊编辑部订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退耕还林工程对缩小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3 231个农户样本的实证分析

    孔凡斌王永成陆雨徐彩瑶...
    225-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1-2020 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库中25 个省份3 231 个农户样本的大型微观样本数据,采用再中心化影响函数(RIF)模型,分析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差距的影响及其多维异质性特征.研究发现:(1)退耕还林工程能够显著缩小农户收入差距,退耕补助每多发放1%,基尼系数下降0.078,这一结果在替换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后依然稳健;(2)从退耕农户收入差距与非退耕农户收入差距的差异分析结果来看,相较于非退耕农户,退耕农户收入差距更小,其收入分位距与基尼系数均显著低于非退耕农户;(3)从连续退耕与非连续退耕农户的异质性分析结果来看,退耕还林工程对连续退耕农户收入差距的缩小作用强于非连续退耕农户;(4)从异质性分析结果来看,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差距的缩小效应在不同受教育程度农户中存在异质性,对受教育程度低的农户影响更明显.

    退耕还林农户收入差距影响函数

    双规模经营对林农家庭收入的影响——基于福建省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实证分析

    杨佳美洪燕真朱学瑞陈思莹...
    239-2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福建省299 份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实地调研数据,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倾向得分匹配法,从分工视角探讨了双规模经营对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总收入的协同效应,以及对家庭收入结构影响的异质性.研究表明:双规模经营正向显著影响林业经营性收入,但对工资性收入具有削减效应;双规模经营通过改变经营主体在务工与务农之间的资源分配模式,实现了总收入的动态平衡;双规模经营对合作社类主体的增收效应更强.因此,要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加强林业技术指导和服务,差异化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发展.

    双规模经营分工新型林业经营主体收入

    国家公园社区居民生计韧性测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新冠疫情下的普达措国家公园为例

    董宵娥邱守明
    250-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新冠疫情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典型案例,以普达措国家公园周边社区的调研数据,采用熵值法探讨居民疫情前后生计韧性时序变化规律;根据"压力-状态-响应"理论构建分析框架并选取生计韧性的影响因素,通过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探寻居民生计恢复路径.结果表明:相较于疫情前的2019 年,2022 年居民生计韧性降低了1.94%;各类型居民生计韧性水平呈现差异:扩张型(0.226 4)>更替型(0.202 9)>升级型(0.195 0)>维持型(0.164 1);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居民健康状况、工作机会与稳定性是影响全体居民生计韧性的关键因素;各生计适应类型居民关键影响因素不同.政府部门可通过拓宽居民替代生计选择、完善社区基层治理机制、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精准帮扶不同类型居民等手段助力国家公园社区的可持续发展.

    公共卫生事件国家公园生计韧性

    县域金融易得性对木材加工企业成长的影响

    陈建铃钟玉芬戴永务林伟明...
    261-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木材加工企业成长壮大具有重要的民生与碳汇效应,能否受益于县域金融易得性提升值得探究.基于木材加工企业2008-2016 年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评估县域金融易得性对样本企业成长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县域金融易得性提升可显著促进木材加工企业成长,替代被解释变量等稳定性检验印证结果稳健;从影响机制看,县域金融易得性通过降低融资成本、促进技术创新对样本企业成长产生间接正面效应;异质性检验发现,县域金融易得性提升无助微型木材加工企业成长,对高负债企业、东部企业和市辖区企业成长具有负面影响;县域数字金融、数字信贷发展无法单独发挥影响,但均能与县域金融易得性协同促进木材加工企业成长.

    木材加工企业金融易得性数字金融面板数据模型中介效应

    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演化机制及障碍因子

    冯雪曹玉昆
    273-28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05-2017年面板数据,遵循DPSIR理论模型的分析范式,利用PLS-SEM解构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演化机制和作用路径,运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影响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结果表明: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形成了"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驱动力"以及"响应→影响"3条演化路径;2005-2017年影响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的障碍因子变动较大,主要障碍因子从2005年的生物质发电并网装机容量、生物质发电量、农作物秸秆能源资源量、生物质能源专利和生物质能源研发投入强度等指标,转变为2017年的原油消耗量、原煤消耗量、天然气消耗量、万元GDP能耗和林业系统专业技术人员等指标,涉及技术水平指标一直是主要障碍因子.因此,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和完善政策支撑体系是提升黑龙江重点国有林区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效率的有效途径.

    生物质能源产业演化机制障碍因子DPSIR理论模型PLS-SEM

    林业生态高水平保护与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关系评价及预测

    禹芊蕾朱震锋韩文茜
    284-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立足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协同视角,以林业为切入点,运用生态足迹模型、熵值法分别评价2007-2021 年林业生态高水平保护成效与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识别二者协同关系类型,并借助灰色预测模型对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2007-2021 年,中国林业生态系统始终处在生态盈余和强可持续状态,林业生态建设取得积极成效,林业生态高水平保护成效持续提升面临动力不足的现实困境;中国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波动式增长态势,要素驱动力和环境承载力分别对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的长板、短板效应,而森林减伐、限伐特别是"禁伐"政策在一定时期内对林业经济发展造成冲击;林业生态高水平保护与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协同关系持续向好,二者之间的耦合发展效应优于协调发展效应;预测至2030 年,中国林业生态高水平保护与林业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将长期保持优等协调发展水平.

    高水平保护高质量发展林业生态产业化协同发展灰色预测模型

    基于恢复性环境感知的城市森林公园访客忠诚形成机制研究

    张双全赵珂欣
    295-3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有的关于城市森林公园访客忠诚度的研究,多从忠诚形成的影响因素入手,但缺少对其形成过程的分析和解释.本研究选用湖南省植物园为案例地,通过问卷调查,利用结构方程模型,探讨基于恢复性环境感知的城市森林公园场景下的访客忠诚的形成机制和路径.结果表明:在恢复性环境感知和满意度的中介作用下,自然环境感知对访客忠诚的影响通过 3 条路径发挥作用:一是通过兼容性感知和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二是通过精神远离感知和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三是通过身体远离感知和满意度的链式中介作用.

    恢复性环境感知城市森林公园满意度访客忠诚度

    数字经济下福建森林旅游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邹芳芳吕柯佳张海燕林金煌...
    306-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新古典经济学、文化生态、社会资本和环境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结合福建5G+平安鼓岭项目、智能导览典型案例、旅游元宇宙城市等数字化实践,探讨森林旅游和乡村振兴在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系统等方面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结果表明:数字技术的应用优化了市场资源配置,加强了文化和社会联系,提升了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数字经济下森林旅游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存在数字化森林生态模式、个性化大数据森林导览模式、数字森林产品电商销售模式、虚拟森林生态体验模式和社交媒体森林旅游推广模式 5 种可行模式.因此,为了推动福建省森林旅游与乡村振兴智能、高效、可持续地融合发展,应加强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努力提升居民数字素养,不断完善数字法律法规.

    数字经济森林旅游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环境意识对低碳森林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基于中介和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

    孙文静屈峰叶倩倩
    314-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Ologit回归模型对559 份消费者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探讨消费者环境意识对低碳森林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显示:环境意识正向影响消费者对森林食品的消费意愿;碳标签作为判断低碳消费的重要标准之一,消费者对碳标签产品的认知在环境意识对低碳森林食品购买意愿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低碳产品信任度正向调节了环境意识对低碳森林食品购买意愿的影响.据此,提出了加强对消费者的低碳教育,培养消费者的生态环境意识;普及碳标签相关知识,加深消费者对碳标签产品的认知与理解;增强消费者对低碳产品的信任水平,助力消费者生活绿色转型的对策建议.

    碳标签低碳森林食品购买意愿环境意识

    环境承载力中介下森林转型赋能区域生态宜居——作用路径与效应识别

    李超朱震锋邹成成
    324-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中国1999-2018 年4 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及相关统计数据,对中国 31 个省域(不含港澳台地区)的森林转型指数、环境承载力和生态宜居水平进行测评,然后借助中介效应模型探索森林转型赋能区域生态宜居的作用路径,并测度环境承载力对森林转型赋能区域生态宜居水平的中介效应.结果显示:1999-2018 年中国森林转型指数整体呈现稳中有升的发展态势,但不同地区之间水平差异比较明显,西南、东北地区森林转型效果最为显著;中国环境承载力的"U型"曲线演变特征明显,其中西南、华南、华东地区环境承载力较强,华东、华中、华南、华北地区环境承载力在回升阶段表现突出,东北、西南和西北地区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环境承载力呈现下降趋势,突显出资源环境系统脆弱性;中国生态宜居水平总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其中西南、华北、华东地区上升态势最为明显;环境承载力在森林转型对区域生态宜居水平影响中具有中介作用,森林转型通过提升环境承载力部分解释了其对区域生态宜居水平的促进作用.

    生态宜居森林转型环境承载力城镇化中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