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建设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建设
林业建设

唐芳林

双月刊

1006-6918

lyjssyk@163.com

0871-5637147

650216

昆明市盘龙区昙华路339号

林业建设/Journal Forestry Construction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宣传党和国家有关林业建设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介绍林业行业工作动态和发展面貌,沟通国内外林业建设行业信息,报道林业建设的勘察、设计、咨询、监理、施工、生产、科研、教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政策及管理经验和先进的应用技术,探讨林业建设的热点、难点重点问题。同时,本刊是国家林业局指定的林业工程建设标准、规范局部修订的刊物,是国内唯一全方位报道林业工程建设信息并具有权威性和指导性的大型综合性科技类期刊,是国家林业局、中国林业工程建设协会及其会员单位信息交流和宣传的窗口。办刊宗旨是:服务林业工程建设管理,推动林业工程建设发展,交流林业工程建设信息,培养林业工程建设队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寻甸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

    路飞赫尚丽赵一帆寸兴刚...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黑颈鹤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寻甸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是以黑颈鹤及其栖息生境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对这些珍贵资源的保护是管理机构最主要工作之一。在全面掌握保护区保护管理现状基础上,深入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结果显示,保护区仍然存在湿地缺水旱化、人为干扰较大、保护管理能力不足、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和生态公共服务功能不足等5方面问题,对此,提出推进湿地综合治理、理顺管理职能、加强管理基础建设、加大宣传教育和协同保护区周边共同管理等对策,旨在为保护区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黑颈鹤栖息地威胁问题及原因保护管理对策

    洞庭湖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管理实践探索

    傅丽娜何平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湿地生物多样性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洞庭湖作为我国第二大淡水湖泊,在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维持区域生态安全方面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二十一世纪初,洞庭湖湿地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制约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保护生物多样性,解决洞庭湖区域"人与自然之争"导致的湿地生态系统破坏问题,1999年岳阳东洞庭湖保护区实施了第一期"中国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对洞庭湖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网络化管理和可持续性等方面的考量不足,2014年,湖南省林业局、湖南省财政厅在洞庭湖的四个保护区共同实施了第二期"中国洞庭湖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项目"(GEF)项目。作为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在中国监管和完成的第一个GEF项目,该项目在跨部门协作、湿地共管模式建立、机构管理能力强化、湿地保护主流化程度提高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项目管理的经验在于适时调整项目产出活动和改善财务管理能力,以适应项目实施和政策环境需要。通过分析问题和不足,提出了今后实施国际项目应着重加强顶层设计、缩短设计至实施间隔期,并及时总结、评估管理实施实践中的成效和不足,分析风险因素对可持续性发展的影响和减缓措施等建议,以期为其它湿地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管理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管理实践湿地生物多样性湿地可持续利用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洞庭湖湿地

    基于自组网络红外相机对云南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监测初步分析

    陆正彩杨云蓝俊麟卢仁军...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12月至2022年5月,在云南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老君山片区内共布设红外相机58台,收集到48台有效工作的红外相机数据,累计5 761个相机工作日,获得野生动物独立有效照片7 881张,经鉴定兽类4目9科20种,鸟类5目19科58种,其中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5种。通过计算相对丰富度指数(RAI)得出:在兽类中能清晰辨别的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的5种动物分别是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RAI=61。10)、侧纹岩松鼠(Rupestes forresti,RAI=20。05)、花面狸(Paguma larvata,RAI=5。92)、帚尾豪猪(Atherurus macrourus,RAI=5。44)、鼬獾(Melogale moschata,RAI=4。64)。鸟类中,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的5种动物分别是红喉山鹧鸪(Arborophila rufogularis,RAI=10。45)、白鹇(Lophura nycthemera,RAI=8。55)、红嘴相思鸟(Leiothrix lutea,RAI=3。54)、褐胁雀鹛(Schoeniparus dubius,RAI=2。34)、棕胸蓝姬鹟(Ficedula hyperythra,RAI=1。86)。本研究初步掌握了云南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兽类和鸟类的物种组成和相对丰富度,为保护区野生动物的研究与保护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红外相机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相对丰富度

    纳木错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SWOT分析及优化路径建议

    黄骁张凌寒宋豆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融自然保护、公众教育和生态体验为一体的新兴旅游形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正日益兴盛。以纳木错自然保护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SWOT分析法对纳木错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发展存在的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纳木错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总体上优势大于劣势,机遇多于挑战。最后,提出若干生态旅游发展优化路径建议,以促进纳木错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SWOT分析优化路径

    云南省油茶产业现状浅析

    杨卿王纬徐德兵
    2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云南省油茶产业,凭借其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广阔的种植范围,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和保障国家粮油安全具有显著的战略意义。基于油茶产业的发展政策、区域优势以及云南油茶的种植分布和产值,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搜集,综合分析了云南油茶产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剖析了油茶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从品牌建设、产业链构建和科技支撑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云南油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建议。研究结果不仅为云南省油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也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实践指导。

    云南省油茶产业产业政策

    临时占用林地恢复林业生产条件和植被实施方案编制解析及建议

    李洪张蓉马国强杨书宇...
    30-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恢复林业生产条件和植被实施方案是恢复受损林地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重要环节。从恢复工作实践出发,对当前方案编制背景、工作流程、主要内容及要求进行解析,并围绕恢复条件、恢复目标和恢复计划等分析恢复方案的可操作性,针对恢复树种选择、恢复工程技术措施设计、经费投入测算等方案构成的重点内容提出建议,以期为提升方案编制质量,有效指导被毁林地恢复工程的实施提供思路和参考。

    临时占用林地恢复林业生产条件恢复植被实施方案

    基于ArcGIS Pro的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工具开发探讨

    廖伟罗春林付开强张飞...
    3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ArcGIS Pro地理信息处理软件为基础,分析和比较多种软件的定制和二次开发方法。在分析比较基础上,基于主流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语言和开发工具应用插件开发技术,探讨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数据处理工具的开发和设计。开发完成的数据处理工具有图斑编号、线型分布图斑编号、小班四至信息提取、蓄积量更新、转可研小班因子表、用地红线与林草资源图层衔接和代码翻译转换多个功能。经实际项目表明,工具能应用于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工作,较大幅度提升内业数据处理工作效率。

    ArcGISPro开发插件技术林业数据处理多线程编程

    基于深度学习的草原植物识别技术

    李兴福杨晓丹刘洁王友三...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原植物图像识别、分类是智慧林草的一个重要分支。近些年,随着大数据的快速发展,深度学习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和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的草原植物识别受到相关领域学者和技术人员的关注和研究。综述了卷积神经网络、深度信念神经网络、递归神经网络、堆叠自编码器等四种基于深度学习网络模型及其在草原植物识别中的应用,介绍了基于深度学习的草原植物识别的技术路线、实现途径、面临的挑战及发展趋势,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草原植物图像识别深度学习神经网络模型天然草原

    青藏高原地域特征景观标识系统设计探讨——以四川格木国家草原公园为例

    王旭刘永杰曹智伟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我国较多公园景观标识系统存在缺乏自然地域特色,呈现出千篇一律、生搬硬套的问题。以青藏高原独特地质风貌为切入点,选择四川格木国家草原公园景观标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经过充分调研分析后对其景观标识系统进行统一规划设计,阐释以青藏高原地域特征下的草原公园景观标识系统的表达设计,注重景观标识系统与公园环境及公园主题的融合性,归纳总结出草原公园景观标识系统的设计要点及设计方法,以期为草原公园景观标识系统的建设发展提供借鉴。

    景观标识系统草原公园地域特征

    草原文化体系构建的思考

    赵金龙韩丰泽刘智军周富斐...
    49-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草原文化是世代生活在草原上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包括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草原文化与农耕文化、渔业文化一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建设,为全面加强草原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创造了良好机遇。目前草原文化体系建设还不健全,若不加强保护建设,将影响到草原地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阐述了现阶段草原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并总结了取得的有关成就和存在问题,最后提出了全力推进草原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提升草原文化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草原文化产业体系、着力开展草原文化强国建设等构建体系,旨在为草原文化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草原生态文化文化保护生态文明草原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