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林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

中国林学会

沈国舫

月刊

1001-7488

linykx@forestry.ac.cn

010-62889820

100091

北京万寿山后中国林学会

林业科学/Journal Scientia Silvae Sinicae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林学会主办的、代表中国林业科技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创刊于1955年。主要刊登林业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反映我国林业科技水平及进展,评述学术动向,开展学术讨论。内容包括森林培育、森林生态、林木遗传育种、森林保护、森林经理、野生动物保护与利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经济林、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治理、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工程、木材科学与技术、林产化学加工工程、林业经济及林业宏观决策研究等方面,以学术论文、研究报告、综合述评为主,还有学术问题讨论、研究简报、科技动态、新书评介等栏目。从1999年起,开始刊登附中文摘要的英文论文。 从2009-01-01起,作者需登录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白落叶松解析木数据参数化3-PG模型

    白羽庞勇夏晓运贾炜玮...
    98-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验证解析木数据参数化3-PG模型的可行性,利用解析木数据标定的模型预测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变化,为扩展参数化3-PG模型数据源提供依据,为模型数据选择提供参考.[方法]以孟家岗林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基于2019年解析木数据模拟胸径连续观测数据,结合相关公式计算叶、干、根生物量和蓄积量.根据参数敏感性分析结果,采用直接计算、参考文献、迭代拟合和默认参数等方法对3-PG模型进行参数化,利用密度试验林和固定样地数据对模型输出进行精度验证,并对模型输出与地面观测值进行回归分析.[结果]验证结果表明,模型拟合精度很高(P<0.01,n=138),可以较好反映解析木样地中林分生长变化.胸径、叶干生物量比、干生物量、总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决定系数(R2)在0.95以上,根生物量拟合精度略低(R2=0.88).密度试验林数据(n=140)和固定样地数据(n=87)与模型输出之间具有较高相关性,各计算量的R2在0.81~0.97之间(P<0.01).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当胸径为20 cm时,叶与干生物量分配比(pFS20)及初级生产力分配给根最大值(pRx)2个参数均对胸径、根、干生物量和蓄积量显示出较高敏感性.[结论]解析木数据参数化3-PG模型的拟合精度和预测精度均较高,研究结果扩展了参数化3-PG模型的可用数据源,可为利用3-PG模型模拟长白落叶松人工林生长变化提供新的依据.

    3-PG模型解析木数据参数化长白落叶松

    高温中木材顺纹弦面抗剪强度

    岳孔陆栋胡文杰戴长路...
    11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高温中大截面承重木构件最外侧炭化层保护下内部受热区木材顺纹弦面抗剪强度及其劣化规律,为木结构抗火性能精细化设计和过火结构构件剩余承载力评估提供数据支撑.[方法]以木结构建筑常用进口兴安落叶松和花旗松以及强度等级较高、具有结构用材潜在应用价值的国产速生杨木3种木材为研究对象,采用环境试验箱内充满氮气的方法模拟绝氧环境,在20、50、70、110、150、200、220、250和280℃共9个温度水平下测试216个试件的顺纹抗剪强度,以及150、180和200℃下木材主要化学组分变化.[结果]木材顺纹抗剪强度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常温时兴安落叶松、花旗松和杨木的顺纹抗剪强度分别为9.65、8.94和9.48 MPa,温度升至150℃时,分别降至初始值的60.7%、68.0%和65.6%,当温度高于150℃时,木材顺纹抗剪强度下降速度加快,280℃时兴安落叶松、花旗松和杨木的顺纹抗剪强度分别为1.05、0.91和0.61 MPa,仅为初始值的9.0%、10.2%和6.4%;木材主要化学组分中纤维素热稳定性最高,半纤维素热稳定性最低,常温时兴安落叶松、花旗松和杨木的半纤维素含量分别为25.3%、25.7%和16.3%,150℃时半纤维素开始热解,其含量减少1.3%~9.1%,温度升至200℃时热解加剧,其含量分别降低29.4%、18.6%和25.9%,高温中半纤维素严重热解是导致木材顺纹抗剪强度降低的主要因素;随着温度升高,密度对木材顺纹抗剪强度的影响逐渐降低,常温时木材抗剪强度-密度关系系数为14.2 MPa·(g·cm-3)-1,当温度高于200℃时,抗剪强度-密度关系系数降至1.1~3.1;高温中3种木材的相对顺纹抗剪强度劣化规律相似.[结论]高温对木材顺纹抗剪强度具有显著劣化作用,其主要原因是木材半纤维素含量大幅度降低;试验采用绝氧方式导致木材顺纹抗剪强度高温折减系数较欧标规定小;基于试验数据,提出绝氧条件下木材顺纹抗剪强度高温劣化模型.

    结构用木材化学组分顺纹弦面抗剪强度高温绝氧环境

    水煮处理竹材的吸湿性和化学成分研究

    李澍农张亚梅余养伦于文吉...
    119-1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水煮处理对竹材吸湿性和化学成分的影响,为竹材改性提供技术参考.[方法]将竹片置于100℃沸水中(竹片和水的质量比为1:100)水煮处理4 h,利用动态水分吸附仪(DVS)测试水煮处理前后竹材动态水分吸附曲线,采用Hailwood-Horrobin(H-H)模型对测试数据进行拟合,通过扫描电镜(SEM)、化学成分测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手段分析水煮处理前后竹材的微观形貌、化学成分和结晶区参数.[结果]竹材经水煮处理后,在相对湿度大于50%的环境中,其平衡含水率相对于原竹对照样降低.H-H模型拟合显示,当相对湿度大于35%时,水煮处理竹材的单分子层水含量增加,多分子层水含量显著降低.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水煮处理后竹材薄壁细胞细胞壁发生皱缩现象,细胞壁上微孔减少,多分子层水含量降低.化学组分分析显示,水煮处理使竹材中部分半纤维素发生降解.FTIR分析显示,水煮处理竹材的羟基和羰基含量增多,是其单分子层水含量增多的主要原因.XPS分析显示,水煮处理使竹材中半纤维素发生降解,同时脂肪酸、脂肪、酚类等物质随水分迁移到竹材表面.XRD分析显示,水煮处理主要影响竹材的非结晶区域,结晶区宽度增大;半纤维素降解使竹材结晶度增大.[结论]竹材在沸水中水煮处理4h后,其吸湿性相对于原竹对照样降低,尺寸稳定性得到改善,水煮处理竹材微观形貌和化学成分变化是使其吸湿性降低的主要因素.

    毛竹水煮处理动态水分吸附Hailwood-Horrobin(H-H)模型

    竹材振动阻尼性能及其在竹质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王戈韩善宇陈复明马晓宇...
    127-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过历史自然演变,形成了竹子精巧的多级结构和优异的界面设计——刚性的维管束呈梯度均匀分布在柔性的薄壁细胞中,构成天然"岛链结构",赋予其高强高韧的同时,通过薄壁细胞和孔隙结构变形或胞间层裂纹偏转来达到吸收能耗、增加阻尼效果,从而抵御自然灾害(雨、雪、风)的侵蚀.本研究从多尺度结构特征(宏观-微观)和化学组分(线形纤维素分子链-无定形木质素聚合物)2方面阐述竹材的振动阻尼特性,分析环境因子(温度、湿度)对其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总结竹质复合材料的振动阻尼机理.基于目前广泛应用的竹/木、竹/塑及竹纤维/橡胶颗粒3种复合方式,阐述竹质复合阻尼材料的结构和工艺特征,总结4种层积结构(基础性阻尼、抗冲击型阻尼、轻量型阻尼和静音型阻尼)对竹质复合材料振动阻尼性能的影响规律.依据"材料-结构-功能"一体化设计原则,梳理竹质复合阻尼材料在体育、建筑、交通和电子信息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最后,从竹材生物学振动阻尼特征、竹质复合阻尼材料减振调控机制、竹质智能阻尼新材料研发以及制品标准化制定等方面,提出亟需解决的共性科学问题和关键技术.竹质复合阻尼材料具有吸能降耗和抗振降噪功能,在建筑、交通和机械等领域的噪音与振动污染防治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竹材阻尼性能层积结构竹质复合材料应用

    中国森林公园近40年发展的嬗变逻辑与实践启示

    王娜陈鑫峰钟永德
    13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中国森林公园近40年发展嬗变的历程、路径和动因,从中总结实践启示,为森林公园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和理论参考.[方法]借助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综合分析法,将森林公园的发展纳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中进行分析,在国家与林业发展战略转型及森林公园价值转向的多重路径中划分森林公园的发展阶段;并结合森林公园数量变化、建设资金来源结构、职工工资收入水平等量化分析,总结归纳森林公园发展嬗变的内在逻辑.[结果]1)近40年中国森林公园经历了"林业多种经营项目(1982—1991年)—林业第三产业(1992—1997年)—多维度发展的林业绿色产业(1998—2010年)—自然保护地和社会公共事业(2011年至今)"的嬗变历程.2)中国森林公园近40年的嬗变路径可以归纳为:"旅游目的地—自然保护地"的属性变迁;"经济产业—社会公共事业"的功能演变;"逐利—逐绿—逐义"的价值转向;"封闭—开放—融合"的格局转化.[结论]1)中国森林公园近40年发展嬗变的主要动因可以归结为:追求社会公正的变革、实现生态可持续的愿景和"好生活"图景.2)中国森林公园依然面临政府主导地位缺失带来的管理复杂化、与国有林场"两位一体"管理体制的掣肘、管理者与经营者角色错位催生的多重矛盾、国有林场改革及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带来的新变局、相关法律缺位带来的行业管理效力受限等问题.3)积极对接"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建设、逐步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的多元化资金保障制度、协调与国有林场"两位一体"的管理体制、推进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完善森林公园的法律体系,将是今后森林公园管理工作的方向和发力点.

    森林公园历时发展嬗变逻辑实践启示

    聚合物型土壤固结剂对土壤的固结性能及其在苗木移栽上的应用

    王少丽杨绪平雒超星熊正奇...
    151-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聚合物型土壤固结剂对土壤的固结性能与抗运输振荡性,同时探索聚合物型土壤固结剂在苗木移栽上的应用技术,以期能形成苗木移栽的新技术,并将高分子聚合物的应用逐步扩展到造林绿化的生态环境工程中.[方法]以魔芋葡甘聚糖(KGM)和壳聚糖(CA)为主要原料,以聚乙烯醇(PVA)为助剂,通过共混的方法制备了聚合物型土壤固结剂.以华北地区的特色土壤褐土为研究对象,利用模具将土壤制备成土柱样品,将制备的聚合物型土壤固结剂均匀地喷涂在土柱表面,土柱的表层形成一层坚硬的胶膜,并采用2种不同的测试方法检验固结土柱在实际运输过程中的抗运输振荡性.最后,以桑树幼苗、沙地柏幼苗和大叶黄杨为移栽对象,将聚合物型土壤固结剂在苗木移栽上进行了应用探索.[结果]当共混型土壤固结剂的制备条件为醋酸溶液浓度20%、胶液pH值4.5、共混温度40℃,KGM、CA与PVA含量分别为4.5%、4.5%和6%时,该配方的固结剂对土柱的固结效果最好,固结土柱的抗运输震荡性能最佳.[结论]通过2种不同的抗运输振荡测试方法检验了固结土柱的抗运输震荡性,发现制备的KGM/CA和KGM/CA/PVA共混型土壤固结剂满足了固结土球在苗木移栽中的要求;通过将聚合物型土壤固结剂在桑树幼苗、沙地柏幼苗和大叶黄杨移栽过程中的初步应用,发现该类共混型固结剂对壤土和砂质土壤均具有较好的固结效果.另外,应用该类固结剂不仅使苗木的移栽过程变得快捷,保证了移栽苗的成活率,还对苗木的生长无不良影响.

    聚合物型土壤固结剂苗木移栽抗振荡性固结土球固结强度

    间伐对'凤丹'牡丹生长、籽粒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张梦娇史帅营刘政安朱学玲...
    162-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不同间伐强度对油用牡丹'凤丹'植株生长发育、不同冠层的光合性能、籽粒产量及油脂品质的影响,为油用牡丹人工林质量精准提升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方法]以河南省沁阳市试验基地2013年10月定植的'凤丹'牡丹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初植密度为57000株·hm-2.2017年进入丰产期,果荚成熟后调查发现,高密条件下遮荫导致弱苗死亡,保有密度为46800株·hm-2,于2018年3月13日发芽后进行人工间伐,间伐强度为0%(CK)、17%(A)、35%(B)、47%(C)和62%(D).2019年测定植株的生长状况、冠层光合参数、产量性状等指标.[结果]1)间伐对'凤丹'植株的生长状况、光合特性、籽粒产量与品质均有显著影响(P<0.05).单株植株叶面积随间伐强度的增大依次比对照增加7.0%、11.9%、21.2%和25.1%.单株冠幅、开花数量、花径、新生叶片数、叶夹角、新生枝条数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株高趋势则相反.2)叶片叶绿素、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净光合速率(Pn)、SOD与CAT活性在冠层间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MDA含量表现趋势相反,间伐明显改善了'凤丹'冠层光能分布,提高了叶片的光合性能.3)单株结果数、单株籽粒数以及单株果荚质量随间伐强度的增大逐渐升高,百粒质量和籽粒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间伐强度47%效果最好,比CK增产47.97%,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牡丹籽仁脂肪酸组份与含量没有显著差异,但总维生素E含量随着间伐强度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过程,间伐强度47%的牡丹籽仁维生素E各组分与含量均高于其他处理,间伐后籽粒粗脂肪、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均有显著改变.[结论]通过间伐降低油用牡丹的群体密度,能够调节群体条件下冠层光能分布、改善个体营养状况和降低空间竞争压力,保持油用牡丹高产稳产的生产性能,中等强度(47%)的间伐调控'凤丹'牡丹人工林群体结构的效果最好.间伐是调控'凤丹'牡丹群体光合性能和籽粒产量与品质的有效措施.

    油用牡丹'凤丹'间伐生长状况光合特性籽粒产量

    毛竹Mariner-like element自主转座子的鉴定与生物信息学分析

    谢佳敏周明兵
    175-1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Mariner-like element(MLE)转座子是一类在真核生物基因组内广泛分布的DNA类转座子,以"剪切-黏贴"模式在基因组中复制扩张,可以作为一类高效稳定的工具应用于转基因、基因功能研究等领域.为了探究MLE转座子在毛竹基因组中的分布规律,揭示MLE转座子在毛竹进化过程中的演化模式,本研究对毛竹MLE转座子进行了全基因组挖掘和分析.[方法]基于水稻、大豆和毛竹目前发表的MLE转座子序列,利用IRF、Blast和Fasta等工具,根据MLE转座子序列的特异性结构末端倒置重复序列(TIR)及其所编码转座酶的保守性,对毛竹基因组中的MLE转座子进行挖掘,从毛竹基因组中筛选具有完整结构的MLE转座子.分析所获得的MLE转座子的结构特征,根据完整MLE转座子的转座调控元件,从毛竹基因组中筛选出所对应非自主转座子,通过序列提取和比对,对自主与非自主转座子的分布特点以及非自主转座子结构缺失特点进行分析.[结果]共鉴定了2个完整结构的自主MLE转座子,PhV2MLE1A和PhV2MLE2A.PhV2MLE1A全长3950 bp,编码414个氨基酸,TIR长度30 bp;PhV2MLE2A全长12990 bp,编码373个氨基酸,TIR长度49 bp.根据TIR结构的相似性,鉴定出2个自主MLE转座子所对应的非自主转座子,本试验共获得2个结构完整的自主MLE转座子,以及各自对应的非自主转座子,同时发现不同的非自主转座子的结构缺失情况并无规律.所鉴定到的MLE转座子在毛竹基因组中的分布存在随机性,在毛竹基因组中偏好插入保守序列TA之间.[结论]毛竹基因组中分布着大量的MLE转座子,其中绝大多数在进化过程中由于转座酶结构缺失,失去了转座活性.

    毛竹MLE转座子进化删除模式